第二天,在望日朝會上,李淵將吐蕃請求通婚之事對群臣們一說,立刻引發了一場爭論。

“我朝新得西海四州,當地急需移民屯墾,修生養息。而吐蕃雖地處雪域極寒之地,東有白蘭、党項諸部相隔,西有大小羊同兩國牽制,然其君主勵精圖治,近年已然成勢。

吾觀四周番邦莫能與之抗衡,若其再次帶兵進犯諸羌之地,恐怕也只有我大唐將士親自出馬才可驅之,儘管來自吐蕃的威脅只是疥癬小疾,可如此反覆卻也令人不勝其煩吶!

而且現如今我朝正在厲兵秣馬,欲再現兩漢連通西域的偉業,那就必須保證‘羌中道’的安全暢通。故臣以為,若陛下與那松贊干布聯姻,以結秦晉之好,可使吐蕃仰受天朝教化,褪除腥羶蠻昧,待我大唐天師西徵突厥之時,後方定是高枕無憂……”

大殿之中,中書侍郎溫彥博持笏而立,振振有辭地講述他的觀點,通篇洋洋灑灑,皆似高瞻遠矚。

吐蕃使團此次代表松贊干布入唐請婚,自是有備而來,當他們聽說溫彥博曾經力挺唐與吐蕃結盟,便一致認為這位大唐公卿是個不錯的拉攏物件,於是抵達長安的第二天,祿東贊就派人攜重禮前去拜訪溫彥博。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雖然溫彥博謝絕收禮,卻也從來使口中得知了吐蕃向大唐請求聯姻的意願。

作為隋代大儒“王孔子”王通的得意門生,溫彥博的思想受恩師影響極深。

隋唐時期的儒家還沒有宋明兩朝的儒教道德倫理觀,對和親之策並有多大的牴觸,反而還把華夷聯姻看作重要的邦交手段。也正如他所言,這個時代的儒生普遍認為和親可以締結同盟,可以教化外民,可以穩定邊疆等等……端的是好處多多。

所以,他這兩天都在悶頭琢磨唐蕃和親之事,便是為了今時今日好向皇帝進言。

溫彥博講罷,還未等李淵有所表示,一名緋袍金帶的文臣已出班並肩站在溫彥博的身側,溫彥博抬眼瞥去,面色立時一沉。

此人正是溫彥博在朝堂上的死對頭——尚書右丞魏徵。

溫魏二人都是書香門第出來的謙謙君子,平日裡待人接物都是非常隨和,然而一聽對方進言,總會站出來與之針鋒相對,好似八字不合,彼此都看不順眼。

待溫彥博退回原位,魏徵便肅聲奏道:“臣以為,溫侍郎此言純屬誤國之見!雖說吐谷渾王公大酋盡被安置於京畿,但目前西海四州尚有吐谷渾遺民六萬餘戶,丁口不下十萬,此外朝廷又將其設為人犯的主要流放地,可以說單憑當地的兵源便可滿足守土禦敵之需。

況且,甘松嶺一役,吐蕃被我大唐將士打得落花流水,其主帥聞風領兵退避千里,可謂膽氣盡喪,如今我大唐武力鼎盛,此等化外蠻夷哪還有敢再來犯境的勇氣!

至於教化外邦一說則頗為可笑,西漢六次和親匈奴,王昭君居塞外六十年,教化了幾人?五胡荼毒華夏神州之時,最先縱馬作亂的就是匈奴人!

或許朝堂上有人不通文史,對數百年前的事情缺乏瞭解,可諸位總沒有忘記前朝的‘雁門之圍’吧?難道前隋文、煬二帝待突厥啟民可汗、始畢可汗父子不好麼?結果突厥人一俟有機可乘就立即翻臉,當時前隋義成公主雖立下了一語解圍之功,但她沒有辦法阻止始畢可汗襲擊煬帝也是不爭的事實!

可見和親的效果非常有限,古人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因此,臣認為天家與吐蕃根本沒有通婚的必要。”

魏徵語氣凜然,話音鏗鏘有力,溫彥博被他說得臉上一陣青一陣白,正苦苦思索如何還擊之時,又有一人越眾而出,提高嗓門道:“魏公的說法恐有不妥吧!”

群臣紛紛聞聲望去,發現說話之人竟是一張陌生面孔。

他叫劉洎,字思道,出身南陽劉氏,此前長期在嶺南道為官,由於政績頗豐,半月前特詔入朝,升任門下省給事中一職。

李淵眉頭一挑,“請道出你的理由。”

劉洎捧笏道:“和親之策若真有魏公說的這般不堪,又豈會被歷朝歷代多次採用?臣以前任職的南康州,多有漢、夷、獠雜居,當地各族時而相互爭鬥,時而和平共處,但弱小的種落往往都會與最強的一方聯姻以表歸附之意。故臣以為,吐蕃此次遣使請婚,理當也是如此。”

音落,大殿內頓時響起一片紛亂嘈雜的議論聲,有的人似乎還爭執了起來。

李淵連忙出聲制止:“諸位安靜!安靜!”隨即環看殿中眾人,鄭重地道:“劉卿這‘以小見大’之論也有些道理,只不過……昨日朕召見吐蕃使節,他們雖表現謙卑,卻只提出和親,未曾有說過願作我大唐的藩屬。”

殿內沉寂片刻,忽然響起一道洪亮的聲音:“在臣看來,是否答應吐蕃人聯姻,關鍵是要弄明白他們真正的動機是甚麼。”

這是一員身穿紫袍,腰繫玉帶的老臣,約莫五旬年紀,生得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乃是“太原元謀功臣”之一,工部尚書、應國公武士彠。

李淵一見老友發言,不由掛起了微笑,“依公之見,該當如何查清吐蕃請婚的動機呢?”

武士彠鄭重地道:“那就要試出吐蕃贊普有多大的誠意,只是該如何去試,臣不敢妄言。”

武士彠這話說的高明,他只提出一個含糊的建議,具體辦法讓別人去想——如果方法對了,他自然能沾點光,如果方法錯了,則與他無關。

“公真乃老滑頭也!”

同樣人老成精的李淵忍無可忍地笑罵了他一聲,然後扭頭看向御案旁一直保持安靜的李曜,詢問道:“明昭,你可有主意?”

其實李曜早已抱定了主意,只在等一個合適的機會把話說出來,便聽得她不緊不慢地說道:“吐蕃去年無端侵略白蘭、党項等羌地羈縻州,形同藐視我大唐天威,他們獻來的那點黃金珍寶實不足以謝罪……是以,父親可傳召吐蕃使節,就說他們的贊普只有親至京師,才可為公主駙馬,是真心臣服,甘為犬馬,還是積蓄力量,伺機待發,一試便知!”

此言一出,殿中眾臣都蹙起了眉頭。

與魏徵等人直接反對和親不同,護國公主無疑是想給大唐的和親之策定下一個苛刻的前提條件。

他們完全相信,面對如此不留情面的要求,那位吐蕃贊普只要還有一絲絲野心和尊嚴就絕不可能答應。

“陛下……”

情急之下,溫彥博再次邁步出班,本來他還想說這種做法太過霸道,不符合王道思想,哪知李淵已斷然道:“明昭之言深和朕意,就照此來辦吧!”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