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十二月十五,清晨。

激昂的晨鼓聲中,一輪紅日光芒四射,從東方冉冉升起,照亮了殿宇宮闕。

東宮通往大興宮的道路上,兩匹通體雪白的駿馬拉著一輛豪華馬車徐徐向前行駛,車前由兩名頭戴折上巾、身穿武官袍的年輕女子縱馬開道,而兩列甲冑鮮明的騎士則手持槍槊,整齊肅然地護在馬車的兩側。

馬車在大興宮的北門前緩緩停下,一名嫋嫋婷婷的小宮女姍姍走出車廂,然後站在車門旁,抬手掀起車簾,旋即現出一位清麗絕俗的女冠,頭戴蓮華巾,身穿青霓衣,手執一柄玉如意,風姿秀雅,仿若不食人間煙火的瑤池仙子。

李曜走下鳳輦,抬眸望向巍峨的宮門上方,見到那“玄武門”三字,眸中不由閃過一絲黯然,但目光轉瞬又充滿了自信,向前踏出的腳步亦越發堅定起來。

宮門隆隆開啟,一員頂盔貫甲的禁軍武將朝她大步迎來,單膝一跪,抱拳拜道:“左監門衛中郎將劉世寶參見護國公主尊駕!”

“免禮。”

李曜抬手虛扶他起來,問道:“二郎首次值守宮門,可還習慣?”

玄武門作為李曜以後進入皇宮的必經之地,為避免重蹈李建成的覆轍,她對宿衛玄武門的將卒進行了一場最徹底的大換血,而欠她一條命的劉世寶自然成了擔任玄武門城門郎的最佳人選。

劉世寶恭敬地叉手道:“多謝貴主關心,臣能回京入職,不知羨煞了多少邊將,豈有不習慣之理?況且能為貴主效力、為朝廷盡忠,實乃我劉世寶的莫大榮幸!”

“那就好。”

李曜點點頭,便領著蘭韶英和劉季瑤兩名女侍衛邁入門洞之中……

……

……

今天是望日,只要沒有請病假、事假,在京職事及不釐務的九品以上的官員,都必須臨堂朝參。

大興殿外,百官雲集,李曜沿著殿階拾級而上,不時淺笑點頭回應那些向她施禮問好的官員。

護國公主摧破突厥,斥地千里,一舉扭轉中原與漠北的強弱格局,可謂功比衛霍,對於她成為本朝唯一臨堂朝參的女子,絕大多數公卿都覺得理所當然,實至名歸。

但同時又令他們感到嘆惜的是,按照皇位世襲制和宗法制度,護國公主作為一個皇女,並沒有繼承大統的資格。

不過,如果退而求其次,只是掌管佐理軍國大事之權,倒是沒有太大問題,因為唐朝國家初創,當前的體制漏洞頗多,雖然女子不能封爵入仕,卻沒有徹底阻絕女子從政的途徑。

為了讓李曜得以正常參與朝政,老皇帝和重臣們經過一番激烈而漫長的研討,找出了一個爭議相對最少的法子,那就是利用李曜的出家人身份。

道教講究陰陽平衡,認為男承天統謂之陽,女承地統謂之陰,男不能獨生,女不能獨養,男人女人乃是相依相存的關係,故其教義主張男女平等,而道教為大唐國教,護國公主又擁有御賜的玄門法師名號,於是繼當年冊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之後,李淵又重施故技,以星為名,如法炮製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頭銜,特封明昭公主為“天輔國師”,並參照東宮制,允其暫代太子自置官屬,以此表彰她的豐功偉績,除了不能繼承皇位以外,其他皆與儲君無異。

隨著一聲“百官進殿”驟然響起,朝官們紛紛停止談笑,從左右殿門依序而入。

其實今天李曜是第一次上朝,由於“國師”不同於后妃,臨朝自然沒有“垂簾”這檔子事兒,再加上李曜嚴重缺乏古代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所以當她站在御案右側,與眾朝臣相視而立之時,竟是坦然自若,毫無拘束之態,直教不少人暗自稱奇。

待滿朝文武列班站定,宦官便開口傳唱道:“聖人駕到!”

在悠揚的雅樂伴奏下,李淵頂著兩個黑眼圈,晃悠悠地坐上了龍榻,百官齊齊躬身行禮:“臣參見陛下!”

李淵打了個大大的呵欠,才抬手一扶:“眾卿平身。”

隨即,他瞥見某些人在打量他的女兒,臉上登時閃過了一絲不悅,指著御案內側一角:“來人,給明昭……國師看座。”

宦官置好綾錦蒲團,李曜一坐下,就發現自己被高大的御案遮去了視線,而下面的朝臣踮起腳尖也只能瞧見她頭頂的玉簪和發巾,李淵斜倚在龍榻上,一臉滿意地道:“這,就是你以後聽政議事的位置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李曜唇角微微抽了一下,欠身應道:“明真……謹遵父親安排。”

李淵呵呵笑了笑,向內侍頷首示意,那宦官立馬從袖中拿出一份卷軸,拉長了嗓子朗讀道:“天輔國師護國明昭公主明真,慧能定謀帷幄,明可察秋毫之末,宜令聽訟,在茲恤隱,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服者,於顯德殿上啟,令明真決斷。今若有固執所見,謂理不盡,然後聞奏,欽此!”

朝臣們聽罷面面相覷,神氣古怪,竟無一人願意發表看法。

這一道敕令,只要不是聾子,在場的人都聽得出這是皇帝又向護國公主放權了,而且他們也全都看得出這位老皇帝已經失去了一國之君應有的精氣神和使命感。

不過朝臣們卻不得不服太穆皇後生養孩子的本領,兒女個個都是人中龍鳳,現在就剩一個嫡女都可以把皇帝、太子所有的活兒全乾了,而且還幹得很不錯。

所以他們除了無語,還是無語……

良久之後,御案下方一道清脆的聲音打破了大殿的寧靜:“明真有奏!”

“請講。”

李曜手持笏板,側身道:“明真曾聞諺雲‘黃河百害,唯富一套’,自漢時起,河套即為水草豐美、耕桑之沃土,然武德初,朝廷以‘此地絕遠,先屬突厥,交相往來,吏不能禁’為由,廢置當地州縣,絕其烽燧城郭,強遷百姓寄居於靈州,致使靈、夏以北門戶大開,北狄長驅直入,幾番威脅關中,而今突厥勢力漸衰,磧北人心浮動,已再無南下之力,是以明真建議,在河套復置豐州及其下轄九原、豐安、永豐三縣,徙百姓回返故土,恢復當地屯墾畜牧之業,此外還應在豐州以東,諾真水以南,紫河以西,榆林以北,此方圓千里之地設定州縣,移軍民戍邊屯田,以固我大唐新土!”

李淵捋須沉吟片刻,忽然嘆了口氣:“當年突厥強盛,汝兄建成兵屯北疆,頗多艱險,故朕才同意廢置此州,能收復這偌大一片土地,說起來都是明真的功勞啊。”

他說著,又看向群臣,朗聲問道:“眾卿對此怎麼看?”

朝堂之下,登時響起一片整齊的回應聲:“臣等附議!”

李淵和顏悅色地對李曜說道:“好!那朕就准奏了,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突厥殘威猶在,此二邊州毗鄰磧北,須得派遣兩位智勇兼備的英才擔任都督才能保得這一方平安,卻不知明真心目中可有合適人選?”

李曜頷首道:“回稟父親,二人皆已在殿外等候。”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