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任命為房陵太守,對黃射來說,無異於天降之喜,要知道,之前**可是打算將他留在身邊,看似重用,實則閒置。

而房陵郡雖地不過一縣,戶不過數千,可終歸是兩千石之任,黃射當然更願意外放房陵。

**將東三郡併入荊州,至此,荊州治下擁有荊南四郡(長沙、零陵、武陵、桂陽)、荊北四郡(南郡、章陵、南陽、江夏)、東三郡(房陵、上庸、西城),總計多達十一郡。

之後**又與黃祖、黃射、申耽聊了一會,直到大堂逐漸昏暗,需要燃燈照明,才結束會談。

黃祖、黃射父子從安遠將軍府中出來,既沒有返回自家宅邸,也沒有入住官舍,而是直接來到劉表別府,入靈堂為劉表守靈。

翌日清早,劉表出殯,黃祖、黃射父子更是親扶棺柩送葬。

**看在眼中,一笑置之。

這種心懷故主的行為,若是放在後世,或許會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然而放在極度重視"忠孝"的漢代,不但沒有性命之憂,且還會受到世人的高度贊揚。

**麾下右長史桓階、南陽太守趙戩都曾冒著生命危險為故主(孫堅、王允)收屍營喪,成為天下人交口稱讚的義士。

**當初誓死抵抗劉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為故主張羨報仇。

世風如此,**心裡不管作何感想,面上都要予以褒讚。

受劉表恩惠的豈止黃祖、黃射父子?**親自出席劉表葬禮,向外界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此舉徹底打消了襄陽士民心底的顧慮,是以劉表出殯之時,隨行車輛超過千乘,徒步者數萬,襄陽內外人山人海,場面蔚為壯觀。

劉表墓地位於襄陽城東門外二百步,儘管修建時間不算長,規模卻頗為宏大,前、中、後室和東、西耳室一應俱全,形制符合其鎮南將軍、荊州牧的身份。

劉表從來不是一個簡樸之人,其師王暢擔任南陽太守時,因南陽是光武帝鄉,貴戚眾多,風氣奢靡,王暢為糾正風氣,常常身著布衣皮褥,乘坐簡陋車馬。

對此身為弟子的劉表認為王暢行事過於**,雖是出於好心,卻有"以儉逼下,強人所難"之嫌,勸說王暢遵循孔聖明訓"奢不僭上,儉不逼下"即可。

可惜劉表成為荊州之主,直接將當年的言論拋到九霄雲外,生活極盡奢雅,子弟並驕貴。

漢世厚葬之風極盛,百姓縱然傾家蕩產亦在所不惜,劉表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死後即便基業覆滅,墓中仍陪葬了大量的金、銀、銅、陶、瓷等貴重物品。

今荊州初定,多年的戰亂導致州中倉庫空虛,**正為缺錢而發愁,見此不禁扼腕嘆息。

這些陪葬品全都是荊州的民脂民膏,它們應該有更大的用處,而不是毫無意義的埋入土裡。

王充《論衡·薄葬篇》中有言:"死人無知,厚葬無益。"

古人都能看清厚葬的弊端,**這個現代人自然不會看不清,他暗下決定,日後必須要對厚葬之風加以遏制,倡導薄葬。

劉表順利入土為安,當日,劉琮便被**遷往武陵郡漢壽縣。

此前劉琮曾提出想在父親劉表墳前結廬守墓,持孝三年,**想都沒想就拒絕了他的請求。

劉表坐擁荊州十餘載,期間受其恩惠者不知凡幾,若非劉表死得突然,劉琮又堅決投降,**豈能如此輕易的進入襄陽?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劉表墓地與襄陽近在咫尺,同意劉琮為劉表守墓,簡直和在身邊放一顆定時炸彈沒兩樣,除非**一直坐鎮襄陽,否則他前腳離開襄陽,後腳可能就會有不軌之徒挾持劉琮,聚眾反叛。

不能將劉琮留在襄陽,也不能放他回(兗州)山陽老家。兗州可是曹操的地盤,儘管雙方目前正處於"蜜月期",可未來雙方終會反目,**沒理由將劉琮主動送給曹操,為自己添亂。

思來想去許久,**最終決定將劉琮遷往武陵郡漢壽縣。

首先荊州刺史部的治所,原本就設在漢壽縣,只不過劉表單騎入荊州後,才改治襄陽。

其次漢壽縣位於長江之南,而荊南正是**的大本營所在,一旦到了荊南,別說劉琮,就算劉表復生,也要乖乖受囚到死。

如今黃祖、黃射父子歸降,劉表入土,劉琮南遷,放眼整個荊州,惟有三峽尚未安定,不過那只是疥癩之患,無礙大局。

秭歸豪強鄧忠、鄧任兄弟此前趁著**北伐襄陽,後方空虛之際,聚眾叛亂,霍峻及時守住峽口,將叛軍堵在三峽內。**已命駐守武陵郡的單日磾率蠻兵北上平亂,相信以二人之能,通力合作,不日即可平定叛亂。

此前鑑於黃祖、黃射父子未降,尚存變數,所以**並未急於上書,而今荊州十一郡皆在掌握之中,**心中再無顧慮,親自執筆上書,向朝廷邀功求賞。

畢竟劉表可是朝廷欽定的"逆賊",**為國除賊,有大功於社稷。

**和朝廷全然沒有客氣,一口氣表舉麾下五將為將軍,一偏四裨。

剛剛被任命為章陵太守的族兄劉宗,再被**表為偏將軍。

劉宗性護前,恥為人下,向以軍中第一人自居,此前一直對王彊升任裨將軍,壓他一頭而耿耿於懷。如今憑藉逼迫劉琮舉州而降,立下奇功,順理成章升為偏將軍,重新成為眾將之首。

四裨將軍則分別為蔡升、韓廣、甘寧、黃忠。

蔡升、韓廣皆為**舊部,追隨**征戰多年,勞苦功高。甘寧、黃忠雖是後來加入,然每戰必先,戰功常居眾將首。

此番北伐,蔡升、甘寧獨領一軍,當方面之任,韓廣、黃忠先登陷陣,斬將搴旗,四人戰功卓著,拔為裨將軍,合乎眾望。

劉亮、劉祝、馬周、於徵、阿僕、魏延、馮習、**、文聘等十餘人皆為中郎將。都尉、校尉就更多了,足有二三十人。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