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再添一郡第一更

帶著疑惑,劉封命令隊伍加快速度。

不久後,便回到了琉城。

入城後,劉封直奔太守府。出乎劉封的意料之外,太守府大廳內,等候劉封的不僅有房稻還有龐統,蔣琬。

房稻的臉色黝黑,皮膚乾裂,身上還有股子海腥味,看起來在海上受了不少的風吹日曬。

龐統,蔣琬則是一臉的喜色,眼中更是掩不住的奇異光芒。

看了眼房稻,劉封對於他的海上航行有些興趣,但是看了一眼龐統,蔣琬這兩個文武大員,劉封心裡開始猜測到底發什麼了什麼奇異的事情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兩個執掌文武的人,可是很忙的。

收編軍隊,派送百姓。

有什麼大事,可以讓這兩個人放棄了自己手頭上的任務,而坐在了這裡。而這大事,肯定也是房稻帶來的。

心中泛著奇異,劉封徑直走到了主位上坐下。

主公。這時,龐統,蔣琬,房稻皆是對著劉封一拜,道。

免禮了。劉封抬了抬手,示意免禮,隨即才把目光投向了房稻,笑問道:遠赴遼東,你一路辛苦了。

心中雖然奇異,但劉封還是先肯定了一下房稻這一次遼東之行所帶來的成果。

多謝主公體恤。房稻眼中閃過一絲感激,再拜道。

若是沒有劉封,他還跟著甘寧在漂流,自從投奔了劉封後,他的身份就成了官軍,慢慢的從都伯做到軍侯。

再到被劉封賞識,委以重任。

可以說發覺他的人是甘寧,而提拔重用他的人是劉封啊。

懷著這種心情,房稻才能在大海上漂流了數千裡,到達遼東。

將校用命,體恤是應該的。劉封微微一笑道,隨即,才開口道:你把遼東一行的事情經過,跟我說說。

諾。房稻恭敬的應了一聲,隨即把遼東一行的經過細細的跟劉封說了一下。包括發現臺灣,到在遼東的時候公孫康送了他們六十艘海船,以及一些能造海船的工匠。

這些事情,房稻在剛才都向蔣琬稟報過了,因此說的極為詳細,也很順口。

臺灣劉封的眼中泛起了驚喜交加的光芒,房稻口中的大島嶼,劉封在第一刻就想到了臺灣。

這真是一個奇蹟,房稻等人從長江入海口進入大海,居然能漂流到臺灣。

這已經不能用運氣來概括了,這是一個大的奇蹟。

奇蹟就奇蹟吧,這不是劉封驚喜的原因,他驚喜的原因是臺灣的被發現。

臺灣在古代被稱作是夷州,是孫權首先派人去經營的。但是孫權所謂的經營,只是與島上的少數民族進行了聯絡而已,並沒有進行直接統治。

因為這座島嶼在三國的時候並不像現代的時候被稱為寶島。

算起來,只是一座比較大的島嶼。因為那是一個江南都被稱作為蠻夷的時代。連江東的人都不自稱是江南,而自稱江東。更何況是臺灣了。

當時被命名為夷州,就足見臺灣的地位了。

但是,臺灣對於劉封來說,又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地方。

它與江東只隔著一個臺灣海峽,若是從臺灣出戰船,其攻擊的覆蓋範圍幾乎是整個江東。這應該就是蔣琬與龐統目光奇異的原因了。其軍事地位。

而且劉封是個來自那個臺灣被稱為寶島的時代,他並不認為臺灣是蠻夷,他有自信能把臺灣發展成為一座富饒的島嶼。

設定郡縣,移民百姓。促進繁榮。

往近的說,臺灣有幾乎關鍵性的軍事用途,往遠的說,開發臺灣是一件開疆擴土的偉業。

雖然劉封對於偉業不偉業的沒有什麼興趣,但是對於開發臺灣卻有極大的興趣。

你是說伊籍主動留在臺灣,帶著那三萬的高句麗人建造城池心潮澎湃之後,劉封恢復了冷靜,問房稻道。

剛才房稻還提到了從公孫康那邊弄到了戰馬以及三萬高句麗人。

嗯。房稻點了點頭道。

劉封聞言心中對於設定臺灣郡的決心更加強烈了,伊籍主動留在那邊,看得出伊籍也看中了臺灣的軍事能力,以及對於臺灣有一種極強烈的好奇心。

伊籍的才能不俗,掌管一個郡綽綽有餘。而且對臺灣有興趣。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我想把多出來的二十萬百姓,悄悄的移動到那座大島嶼,並且設定臺灣郡,封伊籍為臺灣郡守。劉封起身走了幾步,豁然看向龐統,蔣琬道。

所謂多出來的二十萬百姓,就是考慮到長沙從事許正的能力不足,把四十萬百姓分批次安排,其中的後二十萬百姓。

這些百姓現在暫時都留在江北。

現成的人口啊,而且還自帶能夠堅持兩年的口糧。

有了這二十萬的百姓,再加上什麼高句麗三萬人口。以伊籍的能力,建造城池,徵召兵丁建立水軍,再對臺灣土著進行征討,收編人口。

再行教化。

數年就可以初步開發臺灣,並且把人口增加到數十萬。水軍數萬。

不移民簡直是對不起自己啊。

但劉封的話,卻讓龐統,蔣琬二人嚇了一跳。

二人之所以奇異,確實是看中了臺灣的軍事地位,但卻並不看好臺灣的發展。

二十萬人口,那座島嶼即使再大,也未必能裝得下這些人口啊。蔣琬作為文官之首,發出了疑問。

委婉的表示了反對。

而龐統也是差不多的神色,顯然是也反對這件事。

劉封微微一笑,這是古人的局限性啊。他們對臺灣並不瞭解。就是因為這種不瞭解,而導致臺灣始終沒能發展,直到宋朝,才有皇帝在臺灣設立辦事機構。

而劉封要一次性設立郡縣,派遣伊籍,將軍經營臺灣。

土地肥沃,可生五穀,多魚肉,可活民百萬。微笑中,劉封緩緩道。

百萬龐統,蔣琬兩個被這個字數震驚到了。要知道,江東這麼廣大的地方,也只是活民二百萬罷了。

主公從何處得知那二十萬民眾對於目前的江夏來說實在太重要了,蔣琬不依不饒的問道。

但是這次一次,劉封決定相信自己的判斷。要乾綱獨斷。

房軍侯領兵數百,就能繳獲無數蠻夷。蠻夷不食五穀,也能靠在島嶼活無數人,我們漢人,能夠種植五穀,為什麼就不能活更多人而且現在江東的各地軍隊都去剿滅山越了,連水軍也不例外。對於來往商船的盤查也鬆懈了許多,這是移民的好機會,若是錯過了,就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有這麼好的機會了。劉封雖然微笑著說著,但是眼神中卻有了一股不容置疑。

穿戴整齊,腰懸佩劍。劉封跪坐在主位上,有一種屬於諸侯獨斷的氣息,散發了出來。

龐統與蔣琬對視了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無奈。

劉封向來開明,善於結納他們的意見。為什麼這次就這麼倔強呢。

二人心中不解,最後蔣琬再次出聲道:主公,局勢不明啊,二十萬人口太冒險了,不如先派遣十萬人過去看看吧。

不行,移民只有一次。一次之後,我就要徹底封鎖臺灣的訊息。我要讓伊籍慢慢的開發臺灣,等到適當的時機,臺灣就是我揮兵進入江東的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劉封搖頭拒絕。

行事在剛硬的時候必須要剛硬,婆婆媽,簡直浪費機會。

說完後,劉封不理會蔣琬,龐統二人的目光,把頭轉向了房稻:我要任命伊籍為臺灣郡守,你為臺灣都尉。隨後你負責把二十萬百姓悄悄的運往臺灣,慢慢的徵召兵丁,征討蠻夷。直到二萬人。再休整戰船,封鎖臺灣。避免訊息走漏。

雖然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房稻還是被劉封的大手筆給嚇了一跳。

二萬軍隊以前江夏也才一萬多人呢。

不要疑惑,萬事與伊籍商議著處置就行了。劉封鼓勵道。

諾。房稻這才壓下心中的震驚,舉拳道。但隨即,又道:那與遼東進行貿易該怎麼辦

這件事,我會再派遣人處理的。劉封道。

諾。房稻又應了一聲。

公琰,由你著手此事。包括任命文書,製造印信。劉封轉頭對蔣琬道。

見劉封一步步實行,已經決斷的不能再決斷了。蔣琬也是無奈,不得不舉拳應聲道:諾。

這一次,劉封展現了他雷厲風行的一面。

再交代完畢之後,劉封並沒有停止。他讓房稻帶路,與龐統,蔣琬等人去了渡口。

那裡停靠著房稻從遼東帶來的六十艘海船。

一排排的海船,讓劉封大開了眼見,從底部的形狀看,應該是那種三角形的,劉封以為這個時代的船都是平底船呢。

沒想到已經有了這種船隻了。

想想也是,遼東公孫度從遼東發兵穿過大海,攻打青州。沒這種海船,怎麼行。

讚歎了幾句,劉封隨即去看了一下房稻從遼東帶回來的戰馬。

經過大航海,戰馬的情況都不怎麼好,顯得病歪歪的。但是劉封卻還是很舒爽。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這些戰馬又都會生龍活虎了。

只要貿易往來還在持續。戰馬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從遼東運到江夏。

一座剛剛搭建完成,很簡陋的牧場內。劉封領著房稻,蔣琬,龐統等人,在細細的觀看戰馬的情況。

劉封把手搭在一匹黑色戰馬的背部,輕輕的撫摸了一下。

感受到的是健壯的肌肉,那充滿力量的感覺。

這些戰馬,再加上江夏圈養的六千匹戰馬,就足足有七千匹戰馬了,等情況成熟,就是一支三四千人的騎兵別部。

在荊楚這種水系發達的地方,騎兵沒用。在益州這種多山的地方,騎兵照樣沒用。但是征戰中原,騎兵就有用了。

對於戰馬,劉封有著異常的貪婪。

臺灣之事,要慎重,也要封鎖消息。但是交給伊籍,房都尉管理就夠了。而遼東貿易,也不能輕廢。道了一句,劉封轉頭對著蔣琬道:弄一艘這種海船去夏口,命船匠們立刻製造,等造出海船後。公琰立刻組織人手,擴大與遼東的貿易。

諾。蔣琬是很好的輔臣,既然劉封在這件事情上,表現了強大的獨斷力。他就會全力配合,聞言立即應聲道。

遼東的戰馬,江夏的糧食。都是互利互惠的事情,這海上貿易,一定要繼續,而且要隱秘,擴大。劉封抬起頭看向北方,堅定道。

遼東的戰馬,若是能源源不斷的進入江夏,這固然是好事。但這條航線始終是要經過江東的,現在孫權的水軍也在剿滅山越,無暇顧忌。但山越始終是要被剿滅的。換而言之,這條航線始終是會被孫權發現。到時候,恐怕會成了嫁衣。始終沒有說話的龐統出言道,眼中很是憂慮。

無所謂,我相信到時候,甘寧的水軍會給我很驚喜。一路橫行到江東腹地,迫使孫權投降。劉封微微一笑,回答道。

腦中不由自主的浮現出了輪船的樣子,那種船隻在內河航道幾乎是無敵的。速度上優勢太大了。

應該也快完成了,等明年就可以裝備水軍。若是孫權膽敢攔截商隊,劉封就派遣甘寧率領輪船襲擊長江上的各大渡口,城池。把烽火燃遍整個江東。

迫使孫權讓海上貿易繼續存在。

只要堅持個幾年,就可以收購大量的戰馬,真正的構架騎兵別部。那時候海上的貿易就沒多大的利潤了。

而且到時候,臺灣也已經發展壯大,形成了東西兩邊夾擊江東的局面。

江東

劉封轉頭看向東方,面含冷笑。

臺灣,臺灣,真是上天賜給我掀翻整個江東的利器。

從很早以前,劉封就清楚所謂的結盟只是一種手段,盟友其實真正意義上還是敵人。

若是把盟友關係看的太牢靠,就會造成關羽失荊州那樣的悲劇。

而且,劉封現在已經不想與江東結盟了。

呵。想起自己對於赤壁之戰的計劃,劉封發出了一聲冷笑。

奉獻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