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尋微信公眾號“qdread”並加關注,給《重生之第二帝國》更多支援!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伴隨著空軍的不斷壯大,德國陸軍也在戰後的時間裡實現了革命性的變化。

上一場歐洲大戰中,德國陸軍幾乎是以一己之力獨鬥英法俄三大列強,並在東西兩線都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如果說德軍在俄國人身上所取得的戰果有屠幼之嫌的話,那麼其在西線所獲得的成功便有著相當的含金量了。而無論是前期的邊境突破、馬恩河鏖戰、還是後期的滲透攻勢,不畏槍彈的裝甲部隊都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憑藉著這些鋼鐵巨獸的掩護,德國曾一度佔領了法國超過五分之一的廣闊領土,就連巴黎也在42年之後再度成為了征服者的掌中之物。

由於裝甲部隊所在戰爭中體現出的巨大作用,德國相關部門便始終都沒有放鬆對它的改進和研究。大戰結束後,德國陸軍曾專門對坦克和突擊炮的表現做了一番詳盡的總結報告:以小毛奇為首的傳統陸軍將領們在總結戰況後認為,這種武器能抵擋槍彈、越過塹壕、打擊敵方火力,是為步兵提供掩護的最理想工具。今後,德國坦克的研發理應朝著這一方向進行:戰車的防禦和火力將被置於優先地位,而速度和行程則可以適當削弱,只要跑得比步兵快就是可以接受的效能。

對於這一基於勝利經驗的保守思路,清英在第一時間提出了反對意見。他指出,坦克的最大意義在於第一次將火力、裝甲、和機動三大要素在陸戰兵器中實現了完美的融合,理論上可以在地形允許的基礎下同時執行炮兵、步兵和騎兵的所有任務。在之前的滲透進攻戰中,德軍士兵就由於不能像坦克那樣抵禦槍彈、在突破防線時便蒙受了沉重的損失;而由於人體機能所限,德軍士兵也無法在此之後及時做出大範圍的包抄機動,致使法軍或得以及時撤出戰場,或與後續趕來的增援部隊相會合,鑄成了一道已屬強弩之末的德軍所無法突破的防線。如果德軍的潘澤爾I型坦克能有翻倍的速度,同時故障率再降低三分之二的話,那麼它就完全可以代替步兵在後期戰役中的突破,而且其表現也絕對要比血肉之軀的步兵做得更加出色。實際上,大戰時期坦克的機動力低下,實屬時代技術所限的無奈情況,並不能夠據此而定性坦克的用途。

面對清英的嚴詞反擊,德軍將領們這才意識到對方也同樣是在戰場上立下過卓越殊勳的皇族指揮官:除了一直在東線大快朵頤的興-魯之外,德軍中戰果最為豐碩的就是這名青年所指揮的第5集團軍,他完全在軍事領域擁有足夠的發言權。再往前追溯,坦克這種兵器也正是在清英的理念主導下才得以被發明,若非他的要求,德國陸軍要想接收這種兵器還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

作為歐洲大陸乃至整個世界的第一勁旅,引領了機械化戰爭革命風潮的德國陸軍向來就沒有各國同行那般保守拘泥墨守成規,他們吸收新事物的能力毋庸置疑。經過一段時間的推演之後,德軍將領們也終於逐漸接受了清英的這一觀點。克虜伯、賓士等公司的技術人員隨即轉變了研究方向,將精力投入到了均衡性戰車的研發中去。與此同時,清英也為德國未來坦克的發展提出了幾點指導性意見,並在之後成為了德國工程師所始終恪守的核心規範。

首先,坦克最需要滿足的條件就是可靠耐用、且能夠因為結構簡單而實現大規模量產。二戰德軍的虎王坦克雖然單車效能無與倫比,但過重的噸位也為它帶來了百病纏身的悲劇特點:在這款坦克不滿一年的服役生涯中,因故障而導致的非戰鬥損失竟然還要多於在戰場上被敵軍擊毀的數量,這不得不說是德軍在戰爭武器選擇上的嚴重失誤。許多時候,一輛輛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打造出的恐怖重坦,就因為出現各種無法修復的故障而被迫在戰場上拋棄,這其中的資源浪費高得嚇人,就更遑論這貨的全部產量還不足500輛了!

當解決了可靠耐用和便宜量足這個基本問題之後,坦克才真正歸結到了其具體效能的權衡上來。而在火力、機動、和防護三者之間,清英毫無疑問的將火力擺在了第一位:畢竟坦克是一件堪稱中流砥柱的核心兵器,其首要使命便是給予敵人以致命的打擊。除此之外,一旦遭遇敵方效能更勝自己的強大坦克,擁有強勁火力的弱勢己方戰車也能有一搏之力:如果是單輛普通謝爾曼遇上了虎式坦克,那麼車組成員除了向上帝禱告之外幾乎無法有任何反抗,而如果是一輛換了17磅炮的螢火蟲,那麼大家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35噸的矮窮矬擊毀57噸的高富帥也是完全有可能辦到的事情了!

與海軍戰艦的情況不同,坦克提升火力卻是有兩種途徑:一是選用小口徑大身管長度的火炮,其二才是如軍艦一般的提升口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小巧的坦克不比體型巨大的鉅艦,其內部早就被人員和各種機械給塞得滿滿當當;因此只要有炮彈對其實現了有效穿透,那麼這輛內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坦克也就幾乎和廢鐵無異,與炮彈穿甲之後的爆炸威力大小並無太大關係。此外,小口徑火炮的炮彈更輕,體積更小,不僅有利於快速裝填,其也能在有限的載荷重量和車體空間下實現更多的備彈量,從而增加了坦克的持續作戰能力。歷史上,德國坦克便是走的這條路子,黑豹的75毫米L70炮、虎王的88毫米L71炮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得益於這些優點,德國坦克也經常能在戰鬥中創造出以一敵多的王牌戰績,馬利諾沃之戰中德國坦克的速射優勢就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然而,小口徑長身管火炮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造價高昂、且生產週期更長!這一和大規模量產相牴觸的屬性,直接就讓清英無視了先前它所具備的所有優點,讓設計師將這個方案給扔進了廢紙簍。小口徑火炮的另一個缺陷,在於其榴彈在面對非裝甲目標時的殺傷力不足,這也使得坦克在叢集作戰時的威力有了不小的降低。相比之下,身管長度稍遜的大口徑火炮雖然在重量、射速上都不及小口徑高倍徑同行,但基於能大規模量產的一個多字就足可掩蓋所有缺陷;有鑑於此,坦克如同軍艦一般的火炮大型化也就勢在必行。至於過大口徑的火炮會導致彈藥分裝、繼而嚴重影響到射速的問題,清英也做了一定的預防;考慮到歷史上IS-2的情況,清英將坦克炮的口徑上限定在了105毫米。在自動輸彈機沒有出現之前,這個人力可及的口徑的火炮也足可滿足絕大多數的作戰需求。

其次,坦克需要實現足夠的機動,並保證相互之間無線電聯絡的暢通。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正是歷史上I號、II號這種渣渣也能夠橫掃西歐的關鍵原因所在;它們的戰鬥性能雖然遠遠低於英法坦克,但卻勝在協同和排程,之後III號坦克在遭遇T-34危機時仍舊能夠滾滾向前也正是這一緣故。由於這一位面的德國再無缺乏石油之患,在使用柴油機作動力的情況下也足可保證機動;為了控制坦克的重量和價格,清英對坦克的發動機和變速箱都做了後置的要求。至於無線電的引入則更加沒有難度,只需在設計時相應留出一點空間即可做到。

最後,才是坦克的防御能力了。畢竟量產後的裝甲洪流完全能夠承受更多的損失,防禦差一點也完全在可接受的範圍當中。基於後世的經驗,清英毫無懸念的要求在坦克正面採用大角度傾斜裝甲,以便在盡可能少的裝甲重量下實現理想的防護。至於用傾斜裝甲所帶來的內部空間降低的問題,則根本就沒有在清英的考慮之內:軍旅和戰場從來都不是請客吃飯那麼閒適文雅,只要成員能湊合著忍受,對於一款坦克而言也就足夠了。

在這些理念的主導下,德國的裝甲部隊陣容較歷史上有了根本性的變化。1927年,一款被稱為潘澤爾IV型的坦克開始進入德國陸軍服役:它戰鬥全重23噸,裝備1門75毫米L30火炮和2挺機槍,在一臺350馬力柴油發動機的驅動下,能夠實現43km/h的公路時速,並擁有接近300公里的行程。再考慮到它所擁有的40毫米60度大傾角正面防護,這款坦克已經擁有了更勝歷史上四號坦克的改裝潛能。而它的造價也在多方簡化下變得頗為低廉,單價僅為7.5萬馬克(這一位面幣值),這使得該型坦克得以急速量產,在短短數年的時間內就取代了舊式的潘澤爾III型戰車,成為德軍裝甲部隊的核心力量。

根據後世的經驗,這款坦克在改裝之後已經能作為萬金油的炮灰使用了。不過武器的研發向來都容不得絲毫的滿足現狀和固步自封,倘若如此,對方完全能夠後發制人實現超過。就在IV型坦克量產的時候,德國陸軍又發出了對新式坦克的招標需求。(我的小說《重生之第二帝國》將在官方微信平臺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點選右上方“+”號“新增朋友”,搜尋公眾號“qdread”並關注,速度抓緊啦!)(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