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均老道出面商量的事情,自然是無往不利,南詔王大手一揮,便答應了他的請求。原本南詔王和皮羅閣都打算由蒙氏為委蛇修建這龍潭殿,可靈均老道卻是說起了當日三清觀落成一般的話語,卻是要叫這觀宇流傳百載千年,就必須要叫百姓們自己付出汗水,虔誠建立,才能叫後人永世不忘。

南詔王身子一日不如一日,自是靈均老道說什麼,他都全盤答應,實在分不出別的精力,來考慮這些事情。皮羅閣聞言則是一愣,一時想起了山腳下那座供奉準提道人的準提閣,卻是由南詔皇家出人出力,按照靈均老道這般說,豈不是……

不過這種事情,皮羅閣也就只敢放在心裡想想,自是不會說出。加上這等道理,他們一眾俗世之人不懂,難不成大國師和準提道人也不懂麼?既然一眾高人都是沒有說話,皮羅閣自然不會這般不知好歹,也就沉默不言。

楊法律和尚將要圓寂的訊息,也是傳到了南詔王宮之中,卻是他雖是出家之人,卻也是南詔的國師,生死大事,還是要與南詔王通氣才是。南詔王盛邏皮原本就是拖著殘軀,苦苦堅持,這下聽見兩朝元老,佛門高僧大德楊法律國師也將圓寂,一時也是十分感傷,直說自己在無法承擔這等情景,卻是只叫皮羅閣屆時跟著靈均老道一同前去,全一個禮數也就是了。

到得如今這個時候,南詔的大多數事宜,已然是交付到了皮羅閣手中,南詔王只在重大決策之上,或是大型儀式之中才會出面,其餘時候,卻都是放手不管了。皮羅閣與楊法律和尚也是感情深厚,早年間靈均老道還未到來之時,便是楊法律和尚教導他一些道理,兩人也是頗有一番師徒勤情分;更不用說他身上現在都還掛著,楊法律和尚給他的,連望舒的法器玉刀都能擋下來的佛指骨舍利了。

而且對於皮羅閣來說,他最近需要操心的事情也是著實不少。靈均老道等人在山上修煉,遠離塵世喧囂,自是逍遙自在,不過是偶爾作法講道,日子也是瀟灑。而他作為南詔的王子,甚至已經是南詔如今真正意義上的主事之人,需要處理的國事不可謂不多,卻是日日叫他殫精竭慮,心煩難安。

自從靈均老道放了皮羅閣下山之後,五詔詔主對於南詔的忌憚也是達到了一個巔峰,時常出兵騷擾,已然不是為了消滅南詔,只求能夠損耗其國力,拖延南詔壯大的步伐。兵禍一起,百姓自是生靈塗炭,處於倒懸,就算沒有這一次的乾旱,六詔範圍之內,也已經有許多百姓,日子快要過不下去了。

皮羅閣不單考慮著南詔的不世功業,也真是為一眾苦難百姓著想,數月以前,已經遣人帶著諸多供奉前往李唐王朝,請求李唐支援,想要將六詔徹底統一,統統收歸南詔麾下。只是今時不同往日,沒有靈均老道聯絡中原道門,在李唐皇室之中幫忙遊說,這等大事,李唐卻是萬萬不會答應的。

南詔一旦統一西南,勢力必然倍增,其中厲害之處,每一位帝王都能看得清楚。現在六詔各自為政,卻也共尊李唐的帝王詔書,能夠幫助李唐鎮壓河蠻,對抗吐蕃。一旦六詔歸一,南詔勢力大張,靠著李唐如今的能力,卻是沒有把握能夠掌控蒙氏一族,屆時莫說是叫南詔為他們辦事,只怕是要讓其年年上貢,歲歲稱臣都是萬分艱難。

因著這般,李唐收了皮羅閣的供奉,卻沒有答應他的要求,只是回贈了一些賞賜之物,便打發了皮羅閣的使者回來。沒有李唐的支援,皮羅閣便是師出無名,先是在大義上站不住腳跟,又是一旦舉動,就會受到李唐節度使的左右,難以大師拳腳,此事便也只能擱置。

皮羅閣知道靈均老道神通廣大,也不是沒有動過求他的心思。只是先前靈均老道就已經說過,六詔之中,人與人的事情,他道門實在不好插手太多,卻是天數釋然,自是不敢違背。像是連年乾旱,或是地震天火一類的事情,乃是天人之道,他還能夠幫忙;可若只是尋常政務,就算他插手其中,對於皮羅閣的事業,卻也不是什麼好事。

因為這樣,皮羅閣最近也是陷入了焦慮之中,卻是六詔一日不得統一,百姓就一日不得安寧。他如今雖還不是南詔王,卻已經有了悲天憫人,勤政愛民的心思,卻是無論如何也見不得這般情景的,自是矛盾非常。

不說皮羅閣的俗事,還是轉回楊法律和尚圓寂的事宜,卻是烏蠻大祭司也在一旁聽著靈均老道和南詔王說起,一直沉默不語,臉上神情越是頗有些悲哀。雖然他為人強勢,又是有些野蠻,與楊法律和尚這樣的高僧大德沒有多少話說,可是畢竟兩人一同侍奉南詔王,如今一人先走,另一人也是垂垂老朽,難免叫他有些兔死狐悲之感,心中自是思慮萬千。

靈均老道觀人有術,多少知道烏蠻大祭司和楊法律和尚之間亦敵亦友的關係,這下也是不好多勸,只是與大祭司說好,若是老和尚圓寂之時,他願意前往,靈均老道可以等他一起,免得他不好意思,又是去了難堪。

卻是楊法律和尚還沒有死,已然驚動了整個南詔高層,又是牽扯了道家、佛門和巫教三家在南詔的高人,事情也是非同小可。這高僧圓寂之事,又是天數使然,就算靈均老道能夠為他求來延壽丹藥,也不能改變眼前的情況。

說定了一切事情,靈均老道也就與南詔王等人告辭,回到三清觀中,帶領眾人修行。

無論南詔的國運也好,大能的生死也罷,終究都是外物。靈均老道願意分神處理,卻也不能拋下了自身的修行,卻是只有自身足夠強大,才有能力面對今後未來的一切種種。更何況,他還有著三名弟子,兩位妖王跟他修行,卻是不好耽誤了他們。

三個月的時間,也是一晃眼便過去。

要說這位楊法律和尚,倒也真是個難得的奇人,無論是他的佛門修為,還是安邦治國之道,俱是十分高明,又時常有出人意表的一面。前任南詔王邏盛和現任南詔王盛邏皮都是得了他的不少幫助,蒙舍城中的百姓也是多受了這位高僧的指點。無論是現在,還是在在遙遠的未來,後人記載之中,這位大和尚都在南詔歷史中佔有濃重一筆。

別的不說,就說其他高僧圓寂就是圓寂,他卻要請靈均老道等人前來“觀禮”,就實在是一件出人意表的事情。尋常高僧大德,雖是堪破生死,卻也視生死為大事,等閒不會叫了一大群人來看著自己圓寂,也不知老和尚作何打算,卻是走了這樣一招怪棋。

靈均老道作為道門高人,倒是見識過不少道友臨死之際,請三五知己過來,見證自己肉身消滅的過程。若是修為足夠,尸解昇天,倒也能留下難得的美名,流傳俗世。只是道家畢竟是道家,與佛門還是有所不同,老和尚這般舉動,卻是靈均老道也看不透的。

不過無論如何,到得約定的這一天日子,靈均老道還是帶領一眾弟子和妖王,來到了山腳下的準提閣門前。烏蠻大祭司先前並未與靈均老道說好要來,今日卻也是早早站在了準提閣之外,卻不進去,直到靈均老道呼喚與他,他才有些不好意思地跟著眾人一同進去,在一眾沙彌的帶領之下,來到了楊法律和尚的面前。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老和尚圓寂之事,雖然知道的人不少,卻也都是幾家的高人,南詔蒙氏一族,尋常百姓並不知情,自也沒有前來。也是他乃是兩朝元老,南詔國師,座下弟子也是有個數十人,此刻俱是服侍左右,一切準備都已完全,倒也不需要其他外力幫忙。

眾人隨著小沙彌一同進了準提閣中,先是向正殿之中的準提道人的十二臂神像行禮上香,卻是都知道這神像乃是法理顯化,又是顯化作了道門之身,誰也不敢輕慢,俱是恭恭敬敬。

隨後,大家才在後院偏殿之中見到了楊法律和尚,卻見他趺坐在偏殿眾羅漢神像之下,比之三月之前,倒是消瘦了不少。眾人也知道這等佛門高僧,多少都能預知自己的生死,卻是會在圓寂之前一段時間,進入不飲不食的狀態,一來是為了清潔自身,二來也是容易留下不朽不壞的金身神像,供給後人瞻仰。

不過按照禮數,這楊法律和尚卻是不會留下肉身,卻是因為他也是烏蠻人的一員,無論是佛家傳統也好,烏蠻習俗也罷,俱是有著火葬這一規矩。一旦老和尚圓寂,肉身自然是要交付與柴火之中,乘煙昇天,頂多留下些許舍利,便是委蛇這次前來的目的所在。

楊法律和尚見了眾人進來,竟是還能與大家打招呼說話,一時看上去精神也是還好,倒是不像今日就要圓寂的樣子。不過無論是他自己預知也好,靈均老道推算也罷,都是指明了他今日壽數將近,也是高僧大德,至死方朽,一口氣不斷,精神頭還是好的,不會像凡人一般,死前陷入種種虛妄幻境,卻是恐怖非常。

老和尚盤坐在偏殿正中,見得眾人齊聚,便也召來一名弟子,小聲囑咐,叫他把其餘眾人都聚集到此處來,已然是準備交代遺言,安排身後之事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