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之後,南詔國都遷至了洱海邊上的太和城,壠玗圖山腳下的城池一時遭到廢棄,卻是雲南王降下口諭,要先前在城中的百姓一時遷出,要麼去往太和城,要麼原地平移二十裡,在更靠近三清觀的那片平原之上,修建新城。

因為皮羅閣未將地陷之事說出,唯恐使得百姓們太過擔憂畏懼,反而造成人心動盪,百姓們沒有得到一個確切的理由,自然也是故土難離,大多選擇在雲南王的幫助之下修建新城,倒是沒有多少人提出異議。

畢竟,如今的雲南王皮羅閣,如日中天,正是萬民所向的階段,不管說出什麼,老百姓都願意相信於他,就是花費些力氣,新建一座城池,也是舉手之勞而已。尋常王侯,若是不御使百姓,想要建起一座高樓都是十分困哪,可對於老百姓們來說,修建新城,真不算是什麼為難之事,頂多是請皮羅閣著人規劃,又是免了他們兩年的稅賦,便能靠著人數和手藝上的優勢,一時開始破土動工。

山下百姓們修建新城熱火朝天,山上的靈均老道也是忙著調理山中的氣數,卻是這些年來,隨著南詔崛起,作為細諾羅發跡之地,三清觀所在的山脈一時也是繁榮起來許多。委蛇和鳳鸞都是發現,近些年來,他們的族人是一日勝似一日的繁盛,又是出了不少天資絕佳之輩,叫他們也不得不分出心力,教導族人。

山中氣數大盛,雖是叫眾人心中歡喜,卻也不是全然的好事。道法自然,一切事物膨脹發展太快,都會有敗絮摻雜其中,如何保留金玉,剔除敗絮,就是考驗對天數的理解,考驗自身神通手段的時候。

那日火燒松明樓之時,靈均老道就與眾人說得十分清楚,這一次道家進入西南,原是為了順應天數,運轉氣數,在西南興建洞天福地,以為今後的一切種種做著準備。眾人雖是時常下山傳道,三清觀的香火也是一向旺盛不絕,可是大家都知道,道門在西南始終根基淺薄,如今這般大力傳揚,自有信仰,可師徒幾人,不可能永鎮南詔,終有離去的一日,他們真正要做的,卻是將道家的種子播撒下去,叫百姓們一輩一輩,口耳相傳,才是傳道正途,也是信仰不滅的唯一法門。

而三清觀及整座山脈,便是道家在南詔的跟腳所在,靈均老道自然是不敢大意,平日裡除了講經說道,接待信徒之外,很大一部分精力也是花費在了調理山中氣數之上。望舒等人在靈均老道手下,今日被他派去東邊種樹,明日就被他遣去西邊砍伐,有時候又要清理野果毒菌,以免百姓上山撿拾中毒,卻是誰也不閒著,也是修行的一種。

至於委蛇和鳳鸞,更是忙得焦頭爛額,卻是先前幾百上千年,他們對一眾族人都是處於放養狀態,任其自生自滅,安心修煉也可,隨行玩耍也可,懶惰虛度也可,偶爾吃人也可,並不多加干涉,只是模模糊糊中,順應天數而已。

如今妖族壯大了不少,個中卻是不如先前那般自然澄明,濃烈氣數之中,也是混雜了些許不甚妥當的東西,需要這兩位妖王悉心調理。文狸原本也想幫忙,上手之後卻是發現自己畢竟道行太淺,又是沒有道理鎮壓,單憑蠻力,難以說服這些粗通人言,懵懵懂懂的幼小妖族,有時候甚至還會適得其反,幫了倒忙。被委蛇吼了兩次之後,文狸也就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前來向靈均老道悉心求教,又是跟著老道好長一段時間。

好在狐族原本就是要比其餘妖族聰慧許多,少了文狸那混亂的指點,眾族人倒也能安心修行。始終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狐族先天心性就遠遠超過其餘妖族,只比某些根本見不到的神獸異種差上些許,自然更容易修煉,也不需要太過操心。

若非如此,當年陰康就絕不會離開,卻是拼著五百年後隕落在天劫之下,也不敢拿自己狐族一族冒險。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靈均老道見文狸也是初初坐上妖王之位,自己修行沒有問題,點撥族人就顯得有些不足,又是許多道理,他心中明明知道,可就是不能用狐族那等足以禍亂人心的語言天賦表達出來。茶壺煮餃子,有貨倒不出,歸根到底,還是自身懵懂,一知半解,理解不夠深刻,才會致使這般。

也是受陰康臨行之前拜託,加上文狸性子潤軟,一心向善,除了貪嘴,並沒有太大的缺點毛病。靈均老道也就好生指點了他許多,又是領著他與望舒等人一起,調理山中天數,卻是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道理,從靈均老道的指派之中理解他的意圖,看見結果之後反思個中得失,進步自然很快,也顯教了靈均老道的教徒手段。

皮羅閣遷都之後,山高路遠,凡人之軀,自是不能經常前來三清觀參拜,加上望舒這邊也是十分忙碌,又是眾人一早就看定了他的命數,自然交流往來,也就少了些許。尋常時候,只有皮羅閣掛念著望舒和文狸都是貪嘴,著人送來些許東西的時候,望舒才能向來人打聽幾句,又是回贈些許鳳鸞的鮮果,也算是借花獻佛,投桃報李。

六詔歸一之後,南詔與李唐的關係進入了百餘年來最親密的階段,唐王對於南詔,也是諸多照拂,又是在皮羅閣的清明吏治幫助之下,清洗了一波類似劍南節度使王昱那樣的庸官惰吏,也是給西南帶來了著實可見的好處,叫百姓們一時交口稱讚。

西南之地,除了南詔之外,也還有著諸多蠻夷部族,卻是如今烏蠻人、白蠻人和一部分河蠻人併入南詔,其餘一些大部族還是多有不臣之意,只是畏懼雲南王的大軍,一時不敢表露。對於此,唐王的意思是將其徹底清剿,倒是與皮羅閣的意思不謀而合。

兩方既然意見一致,南詔在理論上也還是李唐的屬國,國主受唐王詔書冊封,自然也就兵和一處,將打一家,聯袂開始鎮壓西南一帶的諸多蠻族部落,皮羅閣以年過不惑之身,卻是驍勇善戰非常,又是用兵手段高明,一時之間也是立下了赫赫戰功,聲威遠播。

對於此,靈均老道也是保持觀望,直到某日望舒等人問起此事得失,才一時開口指點道:“存在即有道理。南詔周邊的諸多蠻族,也是短則數十年,長則幾百年,流傳至今,頗有一些勢力,原是應該叫他們長存的。只是諸多蠻族之間,彼此隔絕,又是多有征戰,內耗不休,牽連百姓。長此以往,不是中興之道,而是衰落之途。與其等他們內鬥消耗,族人亡絕,還不如教其歸入王化,雖是失了國君大統,卻是保住了一族百姓,也算是一件好事。”

說著話,靈均老道起身走到門口,看著三清觀外延綿不絕的青山綠水,又是嘆息道:“只是人間之事,難求十全十美之局。道理雖是如此,興兵討伐,大動干戈,卻也是有傷天合,頗有阻礙。先前皮羅閣一統六詔之時,我等都是幾番出面相幫,如今卻是退居山野,不再過問南詔國事,便是這般。萬事過猶不及,又是皮羅閣本人的氣數已經在走下坡路,雖是靠著征戰討伐,血色濃烈,可以延續些許,卻也如烈火烹油,不是長久之計。”

眾人聞言,一時也是感慨,特別是望舒心中,對靈均老道諸事難求完美,天地尚有殘缺,凡事過猶不及的意思,頗為贊同,又是聞言而有所得,也是這些年看著皮羅閣從南詔王子,一步一步走上雲南王的大位,其中登基繼位,火燒松明樓,一統六詔,成就西南霸業,望舒從中也是著實看見了不少,學會了不少,也鍛鍊了不少,卻是愈發沉穩了。

這等道理,山中的幾位妖王竟然也是十分理解,卻是如鳳鸞所說,若是某年飛禽一族突然大肆繁殖,雖是看著紅火,卻是不久就會降山中的野果樹蟲啄食一空,次年再看,諸多族人餓死,卻是總數比之先前還要減少許多,便是這等中庸平衡,抱殘守缺的道理,在大自然中最明顯的表現。妖王們最少都是活了五百年的,五百年間這等事情,見得多了,自是更能理解這般道理。

因為皮羅閣的氣數,早就由靈均老道看得仔細,又是眾人都能輕易接近了他,就連望舒也是心知肚明。六詔歸一,南詔一統之後,皮羅閣的氣數便已經是盛極而衰,又是沾有血色,更是難以長久維持。望舒也有心勸他好生治國,理順百姓人道,莫要多作征戰,可看看唐王的意思,便也打消了這個念頭,卻是此時此刻,形勢比人強這句話,終於落到了皮羅閣頭上。唐王一紙詔書降下,自是由不得他拒絕,又是內憂外患,沒有唐王的詔書他也不得不討伐蠻族,身不由己。

也因為望舒理解此事,才對靈均老道不得下山插手的要求信受奉行,也是先前柏節夫人之事,已經叫靈均老道的算無遺策展露無疑,眾人都是心悅誠服,愈發理解順應天數的重要之處,自是不會生出牴觸,只是默默做好自己的事情,偶爾關注罷了。

就在這樣的日子裡,三年時間轉眼而過,蒙舍城邊上的新城已經修建完畢,諸多百姓紛紛入住,一時歡喜。皮羅閣作為雲南王,此處又是他的發跡之地,自然也要回來看看,又是請靈均老道下山,觀望城中的氣數。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