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在擔心什麼,可我自從見到他的第一天起,我的心就已經被名為愛情的箭矢給射穿了,何況我與他的身份也對稱,我的哥哥甚至放棄了封地前來援助他,他為何不接受我?”塞林西亞的眼中流露出的是胸有成竹的自信,這也是貴族的悲哀,婚姻必須夾雜著冰冷的利益考量,以至於有許多貴族寧願就此風流一生也不願意找一個素不相識的伴侶,就算在長輩的壓力下結婚,也是各自尋歡作樂,除了夫妻的名分什麼也沒有。

“托蒂你不是貴族,自然無法理解我的行為,平民其實比貴族要自由許多,無論是結婚生子,還是自己的人生,對亞爾斯蘭而言,整個帝國,我是他最好的妻子人選,他沒有任何理由拒絕我的主動示好,不是嗎?”

塞林西亞的這番話顯然對平民出身的托蒂有很大的衝擊,她一直以為貴族的生活就是花天酒地,揮霍無度,充斥著浪費與墮落,但是塞林西亞讓她改變了對貴族的糟糕印象,她會幫助窮人,從不參加那些荒淫無度的沙龍,可直到現在,托蒂才隱隱約約的感受到,塞林西亞始終都是貴族,她的身份與考慮問題的方式始終都是貴族的。

“打出賽奧法諾家的旗幟,我要讓坎大哈的每個人都知道亞爾斯蘭侯爵的未婚妻帶著一萬大軍前來支援奇裡乞亞了!”

今天對於坎大哈來說是個振奮人心的日子,因為帝國大貴族莫羅侯爵已經帶著一萬名久經戰陣的士兵前來支援奇裡乞亞了,先前雖然也有從西徐亞那邊過來的人說過,但是人們對於並未親眼看見的事物總是抱著懷疑的目光。

如今好了,莫羅侯爵的親妹妹,也是總督大人的未婚妻已經進入坎大哈城,並且住進了總督府,這就代表皇帝陛下還有帝國並沒有放棄奇裡乞亞!也並不將奇裡乞亞視為隨時可以拋棄的地方!

這大大提升了整個坎大哈城乃至整個奇裡乞亞的士氣,在之後的戰爭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在城外的軍營中,一萬名新兵正在老兵們的監督下進行著嚴酷的訓練,為了不讓格拉斯諾戰役的時候因為主帥的原因導致士兵潰敗,新的聖矛戰團在亞爾斯蘭的要求下將軍紀作為訓練的重點,包括站佇列還有疊被子之類的讓人感覺莫名其妙的訓練都被亞爾斯蘭強令執行下去。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就是大名鼎鼎的“孫子練兵殺姬”。至於這個故事本身,我就不多介紹,青們一定聽說過,即便沒有聽說過也不要緊,度娘輕鬆可得。

而事實上,司馬遷描述的很明顯,孫子練兵不是在教習武術,而是在對王妃和宮女們進行隊列訓練。

為什麼要進行隊列訓練而不是教習武藝?難道孫子不明白武藝的重要性?

那是為了兩個字:紀律。那是為了要達到四個字:令行禁止。

為什麼要紀律不要武術?為什麼要達到令行禁止?

因為孫子知道:紀律(令行禁止)中有無窮的戰鬥力。只有遵守紀律(令行禁止),參加訓練的人群才能構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整體,而這個整體所爆發出的強大的戰鬥力,要超過組成這個整體的個體機械相加總和的N倍,我用數字舉個例子:11>2;111>4;1111>8;11111>16;以此類推,隨著整體內個體成員數量的增加,整體的戰鬥力將以指數暴增。

哪怕即便是有一群武功蓋世的絕世高手,在遇到同等數量戰士組成的整齊肅穆、長槍林立的“馬其頓方陣”時,只怕也得飲恨當場。當一些散兵遊勇、土匪流寇與之遭遇時,恐怕連還手之力都沒有,只能是如殺雞宰羊般被輕鬆屠戮。

為什麼?僅僅是因為長槍和圓盾這些武器裝備麼?如果你們只看到了長槍和圓盾,那就顯得有些淺薄了。任何一個方陣所體現的,首先是紀律。這個“馬其頓方陣”尤其是。首先,馬其頓方陣的戰鬥力,體現在佇列陣型上,那就必須在戰鬥中時刻維持這樣一種佇列狀態,步伐需要一致,進攻節奏需要一致,請問,不經過長期的隊列訓練以達到令行禁止,這個陣型能維持得住麼?其次,馬其頓方陣的防禦力,體現在每一名成員左臂圓盾所組成的盾陣上,每一名成員的圓盾不僅要防守自己的左側,同時也防守了相鄰戰友身體的右側,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後,原先位於第二排的士兵將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請問,不經過嚴格的隊列訓練,你放心把自己的右側交給戰友防守麼?後面的戰友會及時補位麼?最後,馬其頓方陣的精髓,體現在全部士兵同心協力上,不能有臨陣脫逃者,請問,沒有嚴格的隊列訓練所形成的紀律約束,能達到同心協力麼?沒有了隊列訓練,也就沒有了紀律,也就沒有了戰鬥力。如果沒有隊列訓練,即便是有足夠數量的武林高手拿起了馬其頓方陣的長槍和圓盾,也不能叫馬其頓方陣,仍然只能是地痞流氓一盤散沙。個人再強大的勇武,在面對紀律組成的整體時,是顯得那麼的渺小可笑。

在這個時代,隊列訓練戰鬥的表面實用性與隊列訓練戰鬥的內在實用性是結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說,進行隊列訓練,就是在訓練槍陣,同時也在訓練精神上的服從性和組織性。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就是大名鼎鼎的“孫子練兵殺姬”。至於這個故事本身,我就不多介紹,青們一定聽說過,即便沒有聽說過也不要緊,度娘輕鬆可得。瞭解故事之後,我想問青們一個問題:孫子練兵練的是個啥?如果按照文章開頭那位網友說的那樣,孫子應該教王妃和宮女們槍法、劍術等十八般武藝,以提高其戰鬥力,不是麼?

而事實上,司馬遷描述的很明顯,孫子練兵不是在教習武術,而是在對王妃和宮女們進行隊列訓練。

為什麼要進行隊列訓練而不是教習武藝?難道孫子不明白武藝的重要性?

那是為了兩個字:紀律。那是為了要達到四個字:令行禁止。

為什麼要紀律不要武術?為什麼要達到令行禁止?

因為孫子知道:紀律(令行禁止)中有無窮的戰鬥力。只有遵守紀律(令行禁止),參加訓練的人群才能構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整體,而這個整體所爆發出的強大的戰鬥力,要超過組成這個整體的個體機械相加總和的N倍,我用數字舉個例子:11>2;111>4;1111>8;11111>16;以此類推,隨著整體內個體成員數量的增加,整體的戰鬥力將以指數暴增。如果不信,請看下邊這組圖: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這組圖是“馬其頓方陣”的還原圖。

毋庸多言,大家只要看到圖,就能明白,哪怕即便是有一群武功蓋世的絕世高手,在遇到同等數量戰士組成的整齊肅穆、長槍林立的“馬其頓方陣”時,只怕也得飲恨當場。當一些散兵遊勇、土匪流寇與之遭遇時,恐怕連還手之力都沒有,只能是如殺雞宰羊般被輕鬆屠戮。

為什麼?僅僅是因為長槍和圓盾這些武器裝備麼?如果青們只看到了長槍和圓盾,那就顯得有些淺薄了。任何一個方陣所體現的,首先是紀律。這個“馬其頓方陣”尤其是。首先,馬其頓方陣的戰鬥力,體現在佇列陣型上,那就必須在戰鬥中時刻維持這樣一種佇列狀態,步伐需要一致,進攻節奏需要一致,請問,不經過長期的隊列訓練以達到令行禁止,這個陣型能維持得住麼?其次,馬其頓方陣的防禦力,體現在每一名成員左臂圓盾所組成的盾陣上,每一名成員的圓盾不僅要防守自己的左側,同時也防守了相鄰戰友身體的右側,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後,原先位於第二排的士兵將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請問,不經過嚴格的隊列訓練,你放心把自己的右側交給戰友防守麼?後面的戰友會及時補位麼?最後,馬其頓方陣的精髓,體現在全部士兵同心協力上,不能有臨陣脫逃者,請問,沒有嚴格的隊列訓練所形成的紀律約束,能達到同心協力麼?沒有了隊列訓練,也就沒有了紀律,也就沒有了戰鬥力。如果沒有隊列訓練,即便是有足夠數量的武林高手拿起了馬其頓方陣的長槍和圓盾,也不能叫馬其頓方陣,仍然只能是地痞流氓一盤散沙。個人再強大的勇武,在面對紀律組成的整體時,是顯得那麼的渺小可笑。

什麼?青們還是不明白?

確實,因為在這個時代,隊列訓練戰鬥的表面實用性與隊列訓練戰鬥的內在實用性是結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說,進行隊列訓練,就是在訓練槍陣,同時也在訓練精神上的服從性和組織性。

而現代隊列訓練,則是:進行隊列訓練,訓練出精神上的整體性、服從性、組織性,而後將精神外化體現到不同的軍兵種。打個比方:如果在解放軍軍中隨意抽出一個營,不,可以更狠些,在軍中隨意抽取400名訓練有素的軍人,其成員可以是軍官,也可以是戰士,可以是空軍、海軍、陸軍、二炮和武警任何軍種,也可以是駕駛員、機槍手、炊事員、修理工、文藝兵和打字員等從事任何分工的軍人。給他們長槍和圓盾,他們會在分分鐘時間內,輕鬆結成馬其頓方陣;給他們標槍和短劍,他們會在分分鐘時間內,輕鬆結成羅馬方陣;給他們長槍和勁弩,他們會在分分鐘時間內,輕鬆結成秦軍方陣。

現代隊列訓練,可以使經受隊列訓練的軍人,從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到主動融入,形成整體,最後達到高度組織紀律性和高度主觀能動性的完美結合,在這種狀態下,不管這名軍人來自什麼軍種,從事什麼分工,只要把他們結合在一起,就能迅速構成一個整體,具備強大的戰鬥力。更何況,我們的隊列訓練一般是按建制進行的,這就更有利於部、分隊戰鬥力的提高和日常管理。

這就是隊列訓練戰鬥的內在實用性。而且以佇列養成為主要目標和方式的現代隊列訓練,對於戰鬥力的提升,相比古代隊列訓練是更加巨大的。這一切都歸功於現代隊列訓練的精神化、精細化(生活化)。

現代隊列訓練的精神化,體現著隊列訓練的目的。比如:在隊列訓練中,戰士們站軍姿幾小時一動不動,不論嚴冬酷暑、下雨颳風。有時,炎炎烈日高懸天空,他們頭頂冒煙、腳掌發麻,只要沒有新的命令,他們就得一動不動地按要求站,直站到腳已幾乎完全失去知覺了,甚至腿也要不聽使喚了,流下的汗,把地面也弄溼了一片。這時命令下達:原地休息5分鐘。沒有讓坐、沒有讓發出聲音、沒有讓離開佇列,士兵們便不會坐下,也不會有半句話從嘴裡說出,只是按照日常所學的科學的放鬆身體的方法,原地做一些放鬆身體的動作,為了保持軍容整肅,他們在做動作時甚至都會輕聲地,以防止弄出太大的聲音,並且在5分鐘時限到來前,自覺地軍姿站好,重新標齊排面,執行原有命令,等待新命令。這便是隊列訓練中的一個場景,透過這樣的訓練而得到的戰士,其意志力的堅強將會達到何種程度,而其重要作用又將如何影響戰爭暫且不論。單說這樣的訓練,使士兵為了命令而放棄身體,極大地培養其在戰爭中堅決執行命令的意志和決心。使士兵心中這樣的意識不斷增強:在戰爭中,為了更好地完成命令,傷痛、流血,犧牲自己的身體甚至生命都不算什麼。自己就是為了執行命令而來,自己不單屬於“我”,而屬於整個的團隊。再比如,佇列美的感染力。想想看,天安門閱兵、紅場閱兵等等當今世界各國的國賓儀仗、閱兵等。無一不是透過行列形式的整齊一律、威武雄壯,來反映軍隊的凝聚力、戰鬥力,以到達到耀武揚威、威懾敵膽的目的。這種表現也正是軍旅崇高美的集中反映。不要小看這種美,美會令人嚮往,令人追隨,令人團結一致,令人生出萬眾一心、莫可匹敵的精神共鳴。所以,持續不斷的現代隊列訓練會使一名戰士鍛鍊出吃苦耐勞的毅力、令行禁止的作風、默契協作的素養、發自內心的自豪和精益求精的標準。而這些,正是隊列訓練精神化的體現,也是隊列訓練的最終目的。

現代隊列訓練的精細化(生活化),體現著隊列訓練的法規。佇列法規,體現著標準,而標準的提升,就意味著戰鬥力的提升。標準的精益求精其實也是精神化的一個內涵,但佇列法規體現著隊列訓練本身,所以要單獨說。

在古代,隊列訓練的標準是“進退有據”:“聞鼓則進聞金則退”、“退者死”等規定,能達到這個標準,就可以算作是軍隊。比較著名的,就是《牧誓》中的相關內容:“今日之事,不愆於六步、七步,乃止,齊焉……”。所以,在《左傳》中,曹劌論戰時才會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正因為在當時的隊列訓練中,精細化做的不夠,所以“進退有據”在當時已經是一個較高的標準。在我軍現代隊列訓練看來,進退有據上體現的,僅僅是透過初步的隊列訓練,一個整體的剛剛組成,整體內的每一個個體剛剛具備了初步的令行禁止的紀律意識。

再強一點的標準就是“步調一致”,比如前文提到的“馬其頓方陣”、“秦軍方陣”等。在這些著名的佇列戰陣中,對於隊列訓練的標準進行了提升,比如“馬其頓方陣”為了使方陣步伐整齊,建有笛子隊,步兵們踏著笛子的節奏而緩慢地前進。比如我國很多著名的戰鬥佇列都是踩著鼓點前進、喊著號子進攻等等。當然,在古代隊列訓練中,由於其“精細化”做的不夠,想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步調一致”還是很難的。比如在古代,戰鬥佇列變換陣型很難做到迅速準確。有時候別說變換陣型,變換前進方向都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到。但是現代隊列訓練卻能做到這一點,那就是因為隊列訓練法規的“精細化”,比如,在“齊步走”這樣一個簡單的行進步伐中,就規定了先邁哪只腳,邁出多少釐米,腳跟腳掌的著地順序,上體的姿勢,手部手指的細節,兩臂擺動時肘部的彎曲狀態、手部的傾斜狀態,前後擺臂的高度和距離,齊步走的行進步速等等非常精細的內容。以此類推到站、蹲、坐、走、跑、停、方向變換、隊形變換、集合解散、操槍操筒……等等構成佇列生活的全部內容。在這種精細化、高標準的佇列法規之下,“步調一致”僅僅成為了基礎標準,隊形變換、方向變換可以在瞬間輕鬆搞定。

而這還不算完,在高標準實現“步調一致”之後,迎來的,是另一個更高的標準,那就是“團結協作”,比如說,橫隊行進方向變換:左(右)轉彎——走,或者左(右)後轉彎——走。讓我們看看其要領:“一列橫隊方向變換時,軸翼士兵踏步,並逐漸向左(右)轉動;外翼第一名士兵用大步行進並同相鄰士兵動作協調,逐步變換方向(愈接近軸翼者,其步幅愈小),其他士兵用眼睛的餘光向外翼取齊,並保持規定的間隔和排面整齊,轉到90度或者180度時踏步並取齊,聽口令前進或者停止。”在這種橫隊方向變換中,每一名戰士動作都不一樣,但是卻在維持著整齊、協調、一致的佇列動作。其直接帶來的精神化特徵就是:將觀察隊友、約束自己、自主行動、協調統一逐步潛移默化為自己的行動要領,不斷培養戰士之間的行動默契,使之最終達到高度組織紀律性和高度主觀能動性的完美結合。在這種狀態下,無論從事任何工作,都能迅速找準自己的位置,並為了整體,進行主動的調整和配合,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戰鬥力的最大化。

而這種狀態,正是前文說到的:隊列訓練的法規標準的精神化——“精益求精”。隊列訓練的精細化程度越高,越能在受訓者潛意識中培養一種做事精益求精的態度。而這種態度,對於戰鬥力的提高,將是飛躍性的。精益求精是一種奮勇向前、不服輸心理,它意味著,在平時的訓練中會主動積極地刻苦訓練,在各種指標上做到最好,比如,射擊時的環數,武裝越野的分鐘數,槍械分解結合秒數等等;它意味著,在戰時的任務中會主動積極的完成任務,不管任何的艱難險阻,保質保量。比如,偵查時所得情況的詳細程度,戰鬥時消滅敵人的完美程度等等。具備了精益求精,也就同時具備了吃苦耐勞的毅力、令行禁止的作風、默契協作的素養和發自內心的自豪。而這些,只有透過現代隊列訓練,才能夠達到。

此外,精益求精不僅現代隊列訓練的終極目標,也是部隊生活養成的終極目標。比如被很多網友一直吐槽的“疊被子”,我們為什麼要疊被子?還且一定要疊的方方正正、整整齊齊?很多同志都指出,是為了在疊被子的同時,訓練一名軍人所應有的耐心和細緻。這是對的,但還不完整。

疊被子所折射的,是對於標準的追求,在追求標準的同時上升為精神層面的精益求精。還比如,在部隊經常會進行一些土工作業時,大大小小的土包都會用工兵鍬拍的整整齊齊、有稜有角,這是為什麼?還比如,營房前的小樹根部有一堆鵝卵石,要把這些鵝卵石清洗乾淨,會有無數種標準,而最經常的則是一顆顆的用刷子更或者用牙刷刷乾淨,這是為什麼?再比如值日時清掃廁所,並沒有規定一天清掃幾次,但很多戰士會自覺的一小時掃一次,或者一刻鍾掃一次,這是為什麼?

我們幹任何事,都會有一個標準,比如我們小夥伴們寫作業,寫完與否是一個標準,寫的用心與否又是一個標準;再比如我們平時洗澡,隨便沖沖洗洗是洗澡,仔細蒸完再搓也是洗澡,但乾淨的標準不一樣。還比如部隊存放裝甲車輛的車場,通常會張貼這樣的標語:“清潔完整、潤滑周到、緊固適當、調整正確、沒有故障”,這每一句話都代表了保養裝甲車輛時,每一類作業的詳細標準,“清潔完整”是指該清潔的幾百處地方是否清潔到位,“潤滑周到”是指該潤滑的幾十處地方是否進行了潤滑,“緊固適當”是指每一處需要拆裝的螺絲是否按規定的力度進行緊固,“調整正確”是指每一處可調的行程、角度等指標是否在規定的範圍之內……

由小見大,戰爭也是一樣。這些看似平常的或者有些強迫症的東西,正是精益求精之於部隊生活的體現。部隊養成的一切都在指向著這個目標,因為這個目標所帶來的,是無窮的戰鬥力!

由小見大,生活也是一樣。我們對學生進行軍訓,特別是進行一系列佇列生活的訓練,其目的除了大方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民族血性之外,從小方面講,對於受訓個人,更是一次精神的歷練。在這次歷練中,學生們在吃苦的同時鍛鍊毅力,在訓練的同時感受個體與團體之間的內在關係,培養自身的執行力,學會和他人配合,深刻理解“毅力”、“團結”、“管理”、“執行”、“自豪”等等平時經常聽到用到,卻很難深刻領會的詞彙到底是什麼意思。而且還在其潛意識中種下“精益求精”的種子,必將對受訓個人產生不可限量的正面影響。而這些,是常規的學校教學和溫文爾雅、學富五車的老師們所給不了的。只能在以站佇列、疊被子為主要內容的軍訓中,和文化素養不高卻訓練有素的教官們身上學習到。

轉自共青團微博,為了解釋一下站佇列的必要性。)

推薦一本同樣是史詩戰爭型別的小說,由初邪樂爾寫的《以帝皇之名》

還有舞月零空新開的《格拉摩根的崛起》穿越種田文的精品。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