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人會不以為然:湯姆·克魯斯從1981年就開始接觸大銀幕了, 到現在拍過的電影沒有二十部也有十七八部了,口碑有好有壞又不全是票房炸彈, 偶爾出現一部影片票房超過阿湯哥的電影,有什麼好奇怪的?

但如果是好萊塢業內人士, 就肯定會對目前這種現象感到驚異:《甜心先生》是12月13日上映的,《驚聲尖叫》是12月20日上映的,兩部影片的上映日期相差不過一週,搶佔的都是聖誕檔期,並不是說一部已經上映了一兩個月另一部才剛剛上映這樣,因為同樣處於上映熱潮期,但方方面面的資源又相差巨大, 所以關於這兩部影片的各方面比較都是特別具有實際意義的, 也更能說明很多問題。

首先,雖然分級都是r級(17歲以下青少年由成年人陪同觀看),但《甜心先生》講述了一個自私自利、悲觀厭世的體育經紀人從冷漠的公司辭職,離開時只帶著一名秘書和過氣的足球運動員, 然後透過努力使運動員煥發事業第二春, 重新認識到了自我最終事業愛情雙豐厚的夢想勵志故事,《甜心先生》會分到r級只是因為裡面有湯姆·克魯斯和蕾妮·齊薇格有不少浪漫愛情戲,《驚聲尖叫》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就不用再過多描述了,不論從題材還是劇情上,《甜心先生》的觀看群體都更廣泛,而《驚聲尖叫》用它血腥的鏡頭告訴所有人“這真的是一部恐怖驚悚片”。

其次,《甜心先生》上映前的宣傳攻勢是轟炸式的, 只湯姆·克魯斯的2000萬美元片酬加15%的票房分成、湯姆·克魯斯和蕾妮·齊薇格的緋聞,湯姆·克魯斯和妮可·基德曼的婚姻等花邊新聞都炒作了好久,久到影片公映前一個月,幾乎全美社會都知道湯姆·克魯斯又有一部電影要在年底上映了,而《驚聲尖叫》雖和《甜心先生》同為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親生,在發行宣傳上卻更像是後媽養的,《驚聲尖叫》最讓人眼前一亮的宣傳辦法,大概就是時不時放出的電影海報,以及電話鈴聲響個不停尖叫聲也不短的預告片了。

還有在院線排片上,《甜心先生》首映影院數量已經超過2500家,《驚聲尖叫》則是連續兩週票房上揚後,到第三周上映院線還是沒超過2500家。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現在的美國,正處於對巨星最迷信的年代!現在的好萊塢,是超級巨星能單抗票房的好萊塢!每一部電影,只要主演欄裡有哈裡森·福特、湯姆·漢克斯、湯姆·克魯斯,投資商們就會揮舞著支票撲過來、觀眾們就會揮舞著鈔票跑進電影院的時代!

而今年,也是湯姆·克魯斯出道以來最紅的一年!

1992年出演《大地雄心》和《義海雄風》起,湯姆·克魯斯就進入了好萊塢的千萬片酬演員俱樂部,1996年《碟中諜1》和《甜心先生》起,更是成為全好萊塢繼金·凱瑞、阿諾·施瓦辛格、梅爾·吉布森之後的第四個進入2000萬俱樂部的男演員,哪怕算上史上第一位進入2000萬俱樂部、用退隱之作的噱頭才拿到如此高片酬的芭芭拉·史翠珊,也能排到歷史第五。

1995、1996連續兩年拿下福布斯名人榜第一名,一年兩部片酬過2000萬的電影,其中《碟中諜》雖然國內票房一般(投資8000萬北美票房1.8億投資回報比只有2.25),但是海外票房很高足足有2.76億,最終全球總票房4.57億,連帶引爆了好萊塢的間諜片市場,據悉,其他六大好萊塢電影公司如今都有了籌拍間諜片的想法。

可以說如今在好萊塢,湯姆·克魯斯就是票房的保證——不然的話,投資8000萬的商業大片《碟中諜》會給他開2000萬票房很正常,投資比前者少了一半、分級不佳劇本還走的是勵志溫馨向的《甜心先生》為何要花2000萬請湯姆·克魯斯?不就是為了對方能帶動票房的人氣麼。

除了上映時間晚了一週稍微佔了點便宜外,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驚聲尖叫》的票房都不應該能超越《甜心先生》的,但它就是超越了,還在第三周仍然保持了這個勢頭!

好萊塢不知多少電影公司、投資商、製片人、導演、演員,甚至是經紀人和經理人們,都在此時疑惑不解的想:聖誕節本該是個閤家團圓,一家人享受快樂節日的日子,人們在這時走進電影院也更傾向於選擇能多人一起觀看的喜劇片、動畫片、愛情片,為什麼今年倒更青睞恐怖電影了?

他們首先影片的質量入手,想看看《驚聲尖叫》是不是一部特別出色,出色到能抵消掉湯姆·克魯斯對《甜心先生》的加成,從而在票房上秒殺對方的電影。

想判斷影片的質量如何,當然是要從專業影評人的影評入手,作為全美地位最高、知名度也最高的影評人,《芝加哥太陽報》的羅傑·埃伯特自然是被首先關注到的,而羅傑·埃伯特對《驚聲尖叫》的評價非常不錯,整體評分有三顆星(滿分四顆星):

“導演韋斯·克雷文的最大貢獻,是雕琢出了比利和斯圖爾特這兩個無動機殺人的連環殺人犯,比利因家庭原因萌生出了殘忍的殺人願望,但卻是隨機選擇殺人的物件,並以戲耍受害人為樂,而斯圖爾特,他或許是為了好玩而殺人,或許只是為了追隨比利。”

“一個只是有一點點荒謬的理由,另一個壓根是毫無理由,殺人的原因簡單到可笑,卻瘋狂屠戮了那麼多條無辜的生命,影片中比利和斯圖爾特的扭曲變態是對人性最嚴厲的拷問,和對當代社會最赤/裸/裸的折射——當今的校園文化浮躁不堪,現在的年輕人空虛迷茫,缺乏同情心,對同學的被殺漠不關心甚至津津樂道,為了追求毫無意義的刺激可以吸毒、酗酒甚至是犯罪,物慾的膨脹和精神的浮躁帶來的只有毀滅,正如片中的小鎮治安官所說的那樣‘也許二十年前我不會相信,但今天的年輕人,誰知道呢。’這些細節的存在都體現的影片在恐怖之外,獨有一份現實意義。”

“演員方面,威廉·布蘭德利和德魯·巴里摩爾的表演稱得上是全片最佳,特別是威廉,他在影片一開頭扮演的中學生青澀迷人的可以掐出水,也使最後身為面具殺手的身份被揭曉時,給所有人帶來了巨大的心理衝擊。威廉·布蘭德利一個人撐起了影片後二十分鍾的表演,給這個有些平淡的正義戰勝邪惡的結尾增加了驚悚氛圍。”

“《驚聲尖叫》最終評分,威廉·布蘭德利三顆半星,德魯·巴里摩爾三顆星,影片整體三顆星。”

而作為全美第一大報,《紐約時報》的首席影評人a.o.斯科特也是稱讚多過貶低:

“除了面具殺手出場時讓人有點恐懼感外,《驚聲尖叫》大部分劇情都顯得十分流水賬,不過影片裡值得一提的亮點還是頗有幾處,一是導演韋斯·克雷文的幽默自嘲,開場便借由演員之口吐槽自己的舊作《猛鬼街》,中間又嘲笑湯姆·克魯斯83年的電影《步步登天》在適當的地方暫停下來可以看見他的丁丁,使影片在驚悚到來之前頗具笑點;二是用電影分級的pg13,nc17來比喻男女朋友之間的關係很有趣;第三點是對大部分恐怖電影裡殺手殺人須知的總結,比如說金髮必死、非處女必死、不能和別人上床否則必死、不能喝酒和吸毒否則必死等等,還給出了要在恐怖電影裡活下來必須做到的事:不能接電話、千萬別出門、別試著逃跑、當一個處女——當然,韋斯·克雷文字人最後親自顛覆了自己總結出的規律,不是處女的女主角席妮最後活了下來,連看起來蠢呼呼一定會死的很早的蘭迪都成功存活。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對傳統恐怖片模式具有顛覆性,兩點頗多值得一看的電影。”

“當然最值得稱道的,是威廉·布蘭德利在最後二十分鍾貢獻出的癲狂表演,他像是釋放出了自己的裡人格,用和前80分鐘截然不同的表演方式——包括眼神、動作、微表情,通通都轉換成殺手模式——給影迷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威廉飾演的面具殺手比利夠自我、夠瘋狂,特別是在微笑著自殘的時候,簡直將角色裡變態和瘋狂的一面展現的淋漓盡致,讓人忍不住毛骨悚然。”

首映後一週,《紐約時報》、《芝加哥太陽報》、《紐約客》、《舊金山紀事報》、《綜藝》、《好萊塢報道》、《波士頓環球報》、《電影評論》等影視娛樂專業報紙雜志,以及全國性的大報差不多都刊登了影評,稱讚的居多,不過也有很多批評或者不感冒的評論:

比如雖然同為《紐約時報》影評人,曼諾拉·達吉斯就在自己的專欄裡說:“水準很一般的恐怖片,如果背景沒有設定在校園裡,如果沒有受害人一聲接一聲的尖叫,會讓人忍不住中途退場。最值得批評的是,殺手在影片前半部分聰明的不像話,神出鬼沒想殺誰就殺誰,而女主角席妮和她的朋友們則智商急需充值,但到了結尾,兩個殺手笨笨的開始自殘,女主角突然變得非常聰明反敗為勝——簡直像是為了結局而結局。”

《巴爾的摩太陽報》影評人也說:“像偵探破案劇多過像恐怖電影,全片都在搞懸疑試圖讓所有人陷入到誰都像兇手、但兇手誰都不是的怪局裡,衝著血腥和尖叫走進影院的觀眾大概會失望。”

《芝加哥論壇報》影評人說:“致敬七八十年代恐怖電影的片段太多,為了出人意料而設定的僵硬驚嚇橋段太多,比如結尾處角色們的不斷‘詐屍’,嚴重損害了恐怖的韻味,除了德魯的尖叫和威廉的眼神外,很難尋找到其他亮點。”

首映周過後,《驚聲尖叫》在idmb上的評分是8.2,一週後評分人數暴增,各式各樣的分數的評論湧現,分數來回波動,整體評分最後穩定在7.9左右,甚至都沒上8,似乎並不算是一部特別出色的影片?

不過要說《驚聲尖叫》的普遍口碑,倒真的是有一些專業影評人和普通影迷都認為特別出彩的東西,那就是在電影裡用不長的出鏡時間,卻貢獻了特別出彩表演的兩名演員,巴魯·德里摩爾和威廉·布蘭德利。

“德魯的十分鐘客串是全片精華,金髮的她太美了,差點以為德魯就是女主角!”

“從電影院回家後想想覺得故事也沒什麼,但在電影院裡看的時候還是有種目不暇接的感覺的,因為時時刻刻都在擔心面具殺手的突然出現,導演節奏安排的也非常緊湊,襲擊一起連著一起,特別是德魯和威廉的表演,太酷了!前者讓人在片頭就精神一震,後者是我堅持到最後一分鐘的動力!”

“德魯的客串,結尾的雙殺手真相和殺手精神病患者一樣的變態都給人留下很深印象。”

“威廉飾演的比利有一種黑暗陰鬱的美,神經質的表演方式有點神似約翰尼·德普,但要瘋狂的多。”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墨綠眼眸攝人心魄!比利一出場就被秒殺!ps:只針對演員不針對角色。”

當看到無論是如羅傑·埃伯特這類專業影評人的影評,還是觀影過後回家上網在idmb等網站論壇留言打分的影迷,都大頻率的提及威廉·布蘭德利這個名字的時候,很多好萊塢業內人士敏銳的察覺到自己之前似乎一直在忽略很重要的東西?

而在第二天《好萊塢報道》新刊登出的一篇街頭隨機採訪,則瞬間點亮了這些業內人士心中的小燈泡:

“為什麼選擇看《驚聲尖叫》而不是《甜心先生》?”當記者隨機採訪到週末影院門口正在排隊買票的兩位上班族打扮的女士時,其中一名女士說:“湯姆·克魯斯是很帥,但年中《碟中諜》上映的時候我們已經連著看了兩遍,對他的臉蛋已經有點看膩了,演技聽說也沒什麼突破,威廉·布蘭德利也一樣帥啊,而且我朋友說他在影片裡超嚇人也超迷人的,聖誕節來電影院享受一下尖叫的快感似乎還挺有趣,為什麼不呢?”

雖然這一篇街頭影院隨即調查採訪,只是以豆腐塊大小的版面出現在了《好萊塢報道》的本週票房調查之類的版面上,很小很不起眼,但是《好萊塢報道》畢竟是和《綜藝》並稱為美國娛樂業兩大期刊的刊物,在好萊塢幾乎是人手一本,所以也有相當多的有心人注意到這篇新聞,雖然新聞又小又豆腐塊,但在這些人心中掀起的波浪卻是巨大的,嗅覺靈敏的人,立刻從這短短的文字裡捕捉到了更多的資訊:

威廉·布蘭德利和湯姆·克魯斯的影迷圈子有部分是重合的?不,或者說,威廉·布蘭德利撬走了一部分原屬於湯姆·克魯斯的票房?!

或許直接這麼下定義是有點危言聳聽了,但這麼想的人,也不是完全沒有自己道理的:影迷有很多種類型,老年的中年的青少年的,高知型非高知型,中產以上階級的中產以下階級的。針對性觀影群體如果想能分的很細很細,但大體來說,影迷一般可以概括為兩種型別:較為理智的、較為狂熱的。cult電影、燒腦片、藝術片容易催生出前者,耍帥電影、浪漫愛情電影、個人英雄主義電影容易催生出後者。

雖然湯姆·克魯斯是靠臉走紅的,但其實他的影迷卻以工作有收入有社會經驗的上班族居多,狂熱的家庭主婦或青少年們只在其中佔據了很少的比例,歸根究底,是因為湯姆·克魯斯的選片口味並不是那麼的淺薄大眾化,《金錢本色》、《雨人》、《生於七月四日》根本就是為討好奧斯卡評委而接的,《夜訪吸血鬼》的劍走偏鋒也印證了阿湯哥迫切想要自己演技突破的心理,而哪怕是讓湯姆·克魯斯一炮而紅的《壯志凌雲》,也不是單純的耍帥片,這部電影雖然被影評人笑稱是美國海軍的徵兵廣告,但藝術性商業度哪個都不缺。

就算86年湯姆·克魯斯曾經憑藉《壯志凌雲》吸收到一大批青少年粉,十年過去,那批青少年迷弟迷妹也早就長成社會中堅力量了,湯姆·克魯斯的影迷大部分屬於有收入一族,這也是他能成為票房保證的最大原因——95年曾經有一本刊物做過調查,其中就這樣寫道過:“有穩定收入、工作生活都不錯的上班族女性尤其偏愛湯姆·克魯斯,雖然她們並不會在首映禮上狂熱的吶喊克魯斯的名字,也不會在網際網路上瘋狂宣洩自己的喜愛之情,但她們卻一直都是貢獻影片票房的中堅力量。倒是在一向注重明星名聲口碑家庭主婦群體中,因為近年來有關婚姻破碎的緋聞太多,湯姆·克魯斯的受歡迎度正在逐年下滑。”

哪怕是在全民娛樂酷愛電影的美國,也不是每個上班族在每個週末都會進電影院看電影的,同樣很少有上班族一週連續進電影院兩次——比起看電影這種休閒方式,上班族們遇到週末顯然更喜歡的是派對酒吧——也就是說,當一週有兩部電影同時上映,他們選擇了這一部,很可能就不會再去看另一部了。

現在,《甜心先生》的觀影群體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卻有越來越多的人週末選擇進入影院觀看《驚聲尖叫》,是威廉·布蘭德利搶走了原屬於湯姆·克魯斯的影迷嗎?

不,好萊塢的業內人士們一下子還沒想到過這麼遠,畢竟威廉現在無論名氣地位和阿湯哥都差的有點遠,根本不在一個咖位上,哪怕是湯姆·克魯斯自己,恐怕都不會認為威廉有資格對他發起挑戰,他們想的是更加實際的問題,那就是——

那些對喜愛演員有固定口味的偏好(比如臉帥臉帥還有臉帥),同時購買力強大,但又已經對湯姆·克魯斯粉轉路人或者粉轉黑的影迷,或許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流向了威廉·布蘭德利這只剛起飛沒多久的小雄鷹?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