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西子湖畔東南側,有座茂林蔥鬱的丘山,名喚鳳凰山,名雖俗,景緻卻十分清幽靜好。松柏常青,槐榆交錯,間或山溪潺潺,每至三四月,便有無數文人雅士踏青而來。更為人稱頌的,卻是山間萬松嶺上的萬松書院,屈指算來,已有三四百年光景,不止在杭城,便是整個江南地面,乃至□□,都有極高的聲譽。真真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如此書院,自然文風鼎盛,慕名而來的求學者甚多,講學者亦多。書院亦秉持有教無類的態度,廣開山門,不少文士才子遊學遠行至杭城,總會到萬松書院走一走仰聖門,聽一聽明道堂,或三兩日,或一兩月,不拘長短,皆是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這一日,林如海公差至杭州,官場應酬之餘,便帶著管家林平和兩個小廝往萬松書院行來。林如海此番前往,倒不全為瞻仰欣賞,而是聽聞當年高中探花時的座師李青山李老辭官歸故里,眼下正在書院講學會友,他既到了境內,又聽聞此事,自然應當前來拜訪一二。

書院深處的教習客舍裡,幾位老者正在修竹涼亭裡對弈品茶,眼下坐在棋枰兩端的,一灰衣,一墨衫,你來我往地正廝殺得膠著,另有兩人在旁端著香茗觀戰。

林如海到時,李青山正抓著棋子凝神苦思,一瞧見他,也沒理會他的行禮,一把拉他到跟前,急急道:“如海,快過來替老夫參詳一二。”

林如海無奈地苦笑:“老師。”恩師德高望重,學識淵博,堪稱讀書人的典範,唯獨這棋品,實在是……這麼多年,還是一如既往,不曾有絲毫改變。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與之對弈的灰衣老者忍不住取笑道:“好你個李青山,自己下不過我就搬救兵,哪有這般無賴的。”

李青山哈哈一笑,也不以為杵,撫著花白的老山羊鬍子,笑謔道:“善遠兄若有興致也可尋名學生相助,或是同如海手談一局也無妨。”端起案上的茶盞小呷一口,又索性把手裡的棋子丟給林如海,果然看到對坐的老友臉色一變,笑得越發開懷了。

張善遠忍不住又吹胡子瞪眼睛,沒好氣地道:“不就差你一個探花郎麼?多少年了,還是這一句,也不嫌膩歪。”說罷,看了眼在旁觀棋的林如海,“如海確有君子之風,不過揚州風景不比旁處,紛繁旖旎至極,還需多加修身養性才好。”

林如海拱手道:“多謝張老提點,海定當自持本心,不負聖恩。”

“風大水深,也要凡事謹慎小心些才是。”李青山也提醒了一句,不過既已卸甲歸田園,朝政之事自然點到為止,不負贅言,又將話題扯到了萬松書院、以文會友上來。

幾位長者皆是博學鴻儒,又心繫社稷百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自然而然的,便聊到了此屆科考上。江南自古多才子,萬松書院又執江南道之牛耳者,每每春闈殿試均不乏此間學子,今屆瓊林宴剛過不久,正是各地書院士子們研讀論戰策論史論的盛宴之時。

眼看眾人有如此雅興,書院的陸山長招來管事的一問,得知居仁學齋正有一場異地遊學才子與書院學子之間的論戰,便紛紛前往,觀一觀這難得的盛典。

書院辯論不比殿堂奏對,一舉一動都在帝王官宦的眼皮子底下,除非萬全把握絕不輕易開口,有時策論中對風度、儀態的重視甚至高於論談本身。不似眼下,士子們各成派系三五成群,激烈程度不亞於兩軍對壘,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相聚一堂侃侃而談,意態卓然,風華正茂。

此刻,居仁學齋裡已經坐滿了人,甚至還有不少人站著聽旁人議論,聽到盡興處拍案叫好,不盡相同時皺眉冥思。四五老者站在窗外,看屋裡年輕學子盡情論策。細聽片刻,林如海便已然抓住眾人議論的中心:關於“士”的思考。

士,自古便是文人官生之雅稱,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如何成“士”,如何不負“士”之稱謂,更是無數讀書人汲汲之所求。所謂修身齊家養性定志,有德而後成才,如何定位己身,日三省吾身,亦可考據一個人的德行。遇到這樣的論述,眾人更是聽得認真。

“士者,以義成仁也。無求生以害仁,寧殺身以求仁。澠池之盟不受辱,慨然赴秦不負魏,此真義俠高士也。四君子之廣博紛繁,門客如流遮天日,賓從往來喧市郊,吾等讀書人所不欲也。”當前說話的書生不過十六七的年紀,方布巾束髮,一身書卷清氣,站在學齋當中,身邊圍著四五位年紀相仿的同伴,稱得眉宇間那份清傲越發如松。

與之相對的,大約是書院的學子,年齡參差,長的已有弱冠之年,幼的卻不過十二三的模樣,站在另一端,氣勢上卻是絲毫不遜。

李青山頷首評道:“雖顯孤峭,卻不失清氣。”

張善遠點點頭,又搖搖頭:“確有幾分才識,可惜剛毅過了。”

林如海亦是贊同地頷首,這少年傲則傲矣,卻忘了和光同塵的道理,他日若有機會入朝為官,怕是得經歷好一番磨礪才可。

陸山長微微一笑,伸手招來在一旁主持論辯秩序的教授:“這是哪位學生?”

“他是自山城東行而來的學子寧如柏,才思敏捷,這幾日在學齋幾乎每日都與院中學生論策,辯才極佳,也很有聲望。”

幾人說話間,屋裡的論辯又到了另一方。此時說話的,是一個獵獵青衫的小少年,眉目間仍有幾分稚氣,一開口,卻有種異於同齡人的沉穩:“吾竊以為,信陵孟嘗諸君,雖有沽名之嫌,亦不失家國大義,吾等或不喜,或不為,卻也不負士子之心。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者謂之士,捨生取義、殺生取仁者謂之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者謂之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為樂者亦謂之士。夫士之大者,為國為民。樹人者,此為民,謂之孝悌,乃為小家之民,善也;安人者,此為國,謂之社稷,乃為九州之國,忠也。”

“好句!好文!”李青山不由撫掌讚道,“小小年紀,有才已是難得,卻不想竟有如此胸襟氣度,更是難上加難。不愧是萬松書院,果真人才濟濟。”

張善遠眼裡難得的也帶了一絲讚賞,言簡意賅地吐出兩個字來:“璞玉。”

眾人皆知李張兩人的品性習慣,李青山對晚生小輩多有關照鼓勵,而張善遠則更嚴苛挑剔些,所以才會造成一個桃李滿天下、一個卻鮮有門徒的局面。書院有學子能得到兩人如此評語,陸山長自然頗為開懷,撫須笑道:“兩位兄臺這回還真是錯愛了。這是月前新入院的蘇軒,可不全是我萬松書院之功。”

“蘇軒?”林如海忍不住揚眉訝道,“可是那位寫‘閒鴉目遠,看百家畫棟雕簷,驚鴻聲斷,歌一曲落日長天’《望城賦》的蘇軒?”

“如海也聽聞過?”提及新晉的蘇軒,陸山長也是十分得意的,笑著嘆道,“十歲《望城賦》,十一歲便是錢塘的縣案首,此次童試的那篇策論,更是筆意嫻熟,練達通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寥寥數語,字字珠璣哪。”一面感慨,一面示意教授去喚人過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