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雖是暮秋,卻是難得的暖陽,賈環和黛玉一起陪著林如海在後花園的一處開闊之地,一邊曬著暖融融的太陽,一邊品著香氣淺淡卻回味悠長的龍葵茶,一邊天南地北地神聊。

一會兒,忽見一個門吏奔了過來,氣喘吁吁地說:“老爺,老爺!知府吳大人來了。”

林如海一驚,吳知府這不早不晚地親自上門卻為何事?他馬上說:“快將吳大人請入中廳,就說我即刻便來。”

那門吏答應了一聲,忙又往回跑,趕去傳話去了。

林如海說:“玉兒你先回房。環兒,你扶著我去見這吳知府。”

賈環以為自己聽錯了,遲疑著問:“我也要去嗎?還有,姑父不換官服嗎?”

林如海笑了笑,道:“我和吳知府既有同僚之誼,又是知交一場,他既來了我家,我又在病中,就是穿著這家常衣服也是無礙的。”

賈環便答應著,招呼了兩個小廝抬過一張竹椅子來,攙著林如海坐上,自己便隨著椅子一路去了中廳。到了門口,賈環又將林如海攙扶了下來,扶著他進了中廳。

吳知府正在林府的中廳內背著手轉來轉去,一見林如海,便大步走來,關切地說:“如海賢弟,你的氣色比上次我來的時候可是大有起色啊。”

賈環心想,一見面只問及病情,看來這吳知府的確和姑父交情不淺,而且也不“大人”來“大人”去的打官腔。

見吳知府說話時眼睛卻微微一瞟賈環,目光中微帶疑問,林如海便先介紹道:“謝志洲賢兄關心。這是我外甥,這段時日幸得他陪著我,諸事才弄得還算停當,志洲賢兄只管說,不必避諱他在場,他人雖小,卻還懂事,不會多嘴的。”

吳知府知道林如海無子,又生這一場大病,幾乎可以說是鬼門關前晃了一圈回來,身邊有個小輩的親戚時時刻刻陪侍著也是常有的事,便松了戒心。

隨後,林如海又微笑道:“如海此次算是大難不死,現在料是無大礙了。改日若是大好了,定要擺上幾桌筵席,備下幾杯好酒,感謝志洲賢兄並諸位同僚們。”

吳知府心不在焉地說:“好說,好說,到時候我一定來。哎,我今兒來,是要說一件要緊的事兒。”

林如海忙說:“志洲賢兄請講。”

吳知府道:“這事兒不得虧我在京城的內兄,我們還被矇在鼓裡呢。說是秦王領了聖命往咱們揚州這邊來,現在已經在路上了,估計半個月左右就到咱這地界了。秦王不知為何扣著通告沒發,算是秘密過來的,我怎麼覺著這事兒有些……”

吳知府沒有繼續說,原是官場上的話點到為止即可,說多了言多必失。這林如海侵淫宦海多年,也聽出意思來了:秦王微服秘行,跑揚州來了,具體來幹嘛的不知道,總歸不是來請咱幾個喝酒的,八成沒啥好事。身為地方首要官員的吳知府因為琢磨不透秦王此行的目的,故而來找人商量來了。

吳知府說:“我往日在京城為官的時日淺,對這幾位皇子也不甚了了,倒是如海賢弟您只怕之前還見過這秦王吧?”

林如海抬起頭來,目光幽遠,似在回憶,道:“往日我還在京城為官時倒是見過,那時候秦王還是小孩子呢,可嘆他那時不過五六歲的光景,卻似小大人一個,一張小臉兒繃得就跟這白瓷茶碗一般,那架勢,端得可足了!不過,再怎麼尊貴,到底是自小失恃(喪母),唉……”

吳知府忙附和著說:“可不是嗎?三歲看老,我聽說秦王為人一向端凝嚴肅,遇事則果敢勇毅,任是多大的官都不假辭色,京城的官們都怕他。所以,聽著他來這一趟,我這心裡真是沒底啊。唉,我琢磨著到時候大家還是小心著一點為妙,別叫他不高興了,回去大筆一揮,記上咱幾筆就麻煩了。本來你這病著,我也不想勞動你的,可是,秦王來了,可能你再怎麼病體難支也少不得要去混一混的。”

林如海馬上說:“那是自然,但凡能起床,便一定會去的,怠慢誰也不敢怠慢秦王啊,除非是想要致仕了。多謝志洲賢兄提點。”

吳知府皺著眉,說:“你說這事兒該如何是好?這秦王不發通告就來了,咱們是在衙門裡裝作兢兢業業、發奮圖強的好呢?還是跟接其他的欽差大人一般,早早地去那接官廳迎接才好?”

林如海沉吟著,道:“秦王既然不發通告,咱們不如就索性裝不知道,還是在衙門裡該幹嘛幹嘛吧。”

吳知府連連嘆氣,最後還是說:“這我可不敢冒險,上次三皇子殿下來咱們這裡,又吃又玩,最後還敲了咱一筆,說咱招待得不好。秦王的身份雖然身份三皇子高得多,但是,兄弟嘛,總歸有些相似之處。我可不敢大意啊。”

林如海也不好說了,畢竟他雖然見過小時候的秦王,現在究竟是怎樣的品行,還真不好說。再說,也不知道秦王來這裡幹嘛的,要是揣摩錯了秦王的用意,不去迎接,讓秦王覺得被輕忽怠慢了,他們這一眾的揚州地方官都招架不住。

吳知府體貼地說道:“秦王來的那一日,我可不敢大意,凡是揚州的地方官員,都要命他們去驛道口的接官亭迎接。我還得叫人去把那裡好生拾掇拾掇。還有,我想著迎接的那一日不定要在那裡等多久呢,你這身子經不得風寒,不如就在府衙大堂裡等著吧,到時候我會代你和秦王解釋一下。”

林如海連忙答謝不已。

吳知府告辭出去後,林如海思忖了好一會兒,忽然望著賈環道:“環兒,我剛才見你這眼珠子骨碌碌轉、一副聽得出神的模樣就想問你來著,你認識秦王嗎?怎麼一副好奇得很的樣子?”

賈環笑了笑,說:“談不上認識,我真的只是好奇而已。另外還有個小小的念頭姑父莫笑。我是覺得,以後要走仕途的話,若是以後官兒當大了,就免不了要和這些皇子王爺們打交道,多知道一些情況總是好的。”

林如海指著賈環,笑道:“你這猴兒,還真說起大話來了!王爺是什麼身份?就是你連中三元,考上狀元,風光過後也不過就是在翰林院當當差罷了。想和王爺打交道,起碼得在官場混上十年!”

賈環笑而不語,最後說:“姑父說的是,我原是把話說大了。不過,我倒是猜出了秦王此來的目的,只是不知道對不對。且說與姑父聽,以後做個驗證吧。”

林如海一驚,肅容說道:“你倒是說來聽聽。”

賈環笑道:“我往日在京城時曾經為我父親往工部衙門裡送過一次公文,恰巧遇上秦王往工部去視察,後來聽我父親回來說,才知道秦王原是為了成安江水患一事而去的,後來秦王領著工部連著辦了兩個月的差,終於將水患的事情弄好,將堤防修好了。我就琢磨著,他這一次來,是不是和上一次的差事有什麼關聯?我聽你們說道這秦王,總感覺他是個追求完美的人,既然上一次修建堤防的事情辦得好,他會不會一鼓作氣,轉而想將災民安置的事情一併做好?”

林如海若有所思,道:“災民安置?這和我們揚州的地界有關係嗎?離著這麼遠……”

賈環又笑著說:“揚州富甲天下,舉國皆知,最叫人垂涎的當然要屬鹽務這一塊兒了。”

林如海一個激靈,反應了過來,撫掌道:“環兒你個鬼機靈,連這個都被你參透了!可不是嗎?他來揚州,原來是為了籌集賑災款而來!”

能博得官場大鱷,前朝探花林大人的真心褒揚之語,賈環心下也微感得意,不禁又說:“那就難怪他不發通告,微服秘行了!原是怕打草驚蛇,因為這邊的官吏平素都得了鹽商們的好處,定是要幫著鹽商們對抗朝廷,不肯痛痛快快籌出這賑災的銀子!”

林如海頷首道:“是啊,商人嘛,無利不起早,鹽商們寧可拿去賄賂官員,也絕不願意多花一文錢去施捨災民。秦王縱然威重嚴苛,這一樁差事卻是難辦呢。”

賈環有些神往地說:“懲治貪官汙吏,殺富濟貧,還是打著朝廷的名義!可惜我沒有官職,不然真想真身參與到這一場硬仗中去,也出一把力才好!姑父你不知道,我送林姐姐過來的時候,路過那水患的省市,看著災民流離失所,只覺得心有惻惻。現在眼看著嚴冬將至,災民們再不能好生安置,必是餓殍遍地啊!”說到這後面的一段話,賈環的口氣中滿是悲憫。

——————————分割線——————————

十日後。

寒風冷冽中,揚州知府吳志洲領著一眾頭戴官帽、身著官服的揚州大小官員們在裝點一新的接官廳外守候著,焦灼的目光不時地掃向門外。

門外的通道上鋪著長長的紅色地氈,與驛道相連接。

幾位官員挨不住寒風寒氣,在下面嘀咕著:“怎麼秦王還沒有到?都等了三四個時辰了。”

“還是林大人安逸,就在府衙大堂裡坐著,一邊喝著熱茶一邊等,咱們就倒黴了,被這風刀子吹得腦仁兒都疼了!”

“人家林大人是病著呢,你不知道嗎?且說這風涼話!”

眾人正等得五心煩躁,忽見一隊衙役急匆匆趕來,先行了禮,向吳知府稟報道:“吳大人!王爺已經到了!”

眾位官員俱是驚慌,道:“這是怎麼回事?”

領頭的衙役道:“小的也不知道,也許是王爺沒走這一條驛道,從什麼小道過去的吧。總之,王爺人現在已經在府衙裡了,正等著諸位大人呢!”

一時間諸官亂作一團,“備馬!”“備轎!”的聲音不絕於耳。

這邊,秦王和恰在府衙內等候的林如海遇了個對著,坐定之後,秦王接過林如海呈上的手本,問道:“你就是揚州巡鹽御史林海?”

林如海行了跪拜之禮後,顫顫巍巍地被賈環攙扶了起來,道:“回王爺,下官正是揚州巡鹽御史林海。”

秦王的目光掃到了賈環的身上,詢問的意思很明顯。

林如海說:“這是下官的外甥,因為下官病體孱弱,故而小甥一直陪伴下官左右,時刻不離。不意王爺提前駕到,故而小甥未來得及迴避,請王爺恕罪,下官這便令他去內堂候著。”

秦王淡淡地說:“不必了。林大人病體難支,卻還強撐著辦差,協同小王一起解決民困,精神可嘉,身邊有個人陪護著也好。”

林如海忙推一把賈環說:“還不謝王爺恩典?”

賈環便跪謝了秦王,取得了正大光明旁聽這一出即將開鑼的好戲的資格。

賈環站起來,偷偷地抬眸往上看的時候,恰逢秦王的眸光也掃到了他的身上,賈環似乎看到有一絲笑意飛快地掠過,隨即某王又恢復了波瀾不驚的冰山模樣。

他這一次倒好像沒得臉盲症,居然還記得我!賈環在心底下偷笑,不過很快調整回了正常的心態:哼,記不記得都無所謂,小爺三觀正,節操槓槓滴有,對有家的男人可是絕無想法!不過,誰叫這混蛋的顏長得這麼正,叫我一個外貌協會的會長情何以堪啊!

作者有話要說:這日,雖是暮秋,卻是難得的暖陽,賈環和黛玉一起陪著林如海在後花園的一處開闊之地,一邊曬著暖融融的太陽,一邊品著香氣淺淡卻回味悠長的龍葵茶,一邊天南地北地神聊。

一會兒,忽見一個門吏奔了過來,氣喘吁吁地說:“老爺,老爺!知府吳大人來了。”

林如海一驚,吳知府這不早不晚地親自上門卻為何事?他馬上說:“快將吳大人請入中廳,就說我即刻便來。”

那門吏答應了一聲,忙又往回跑,趕去傳話去了。

林如海說:“玉兒你先回房。環兒,你扶著我去見這吳知府。”

賈環以為自己聽錯了,遲疑著問:“我也要去嗎?還有,姑父不換官服嗎?”

林如海笑了笑,道:“我和吳知府既有同僚之誼,又是知交一場,他既來了我家,我又在病中,就是穿著這家常衣服也是無礙的。”

賈環便答應著,招呼了兩個小廝抬過一張竹椅子來,攙著林如海坐上,自己便隨著椅子一路去了中廳。到了門口,賈環又將林如海攙扶了下來,扶著他進了中廳。

吳知府正在林府的中廳內背著手轉來轉去,一見林如海,便大步走來,關切地說:“如海賢弟,你的氣色比上次我來的時候可是大有起色啊。”

賈環心想,一見面只問及病情,看來這吳知府的確和姑父交情不淺,而且也不“大人”來“大人”去的打官腔。

見吳知府說話時眼睛卻微微一瞟賈環,目光中微帶疑問,林如海便先介紹道:“謝志洲賢兄關心。這是我外甥,這段時日幸得他陪著我,諸事才弄得還算停當,志洲賢兄只管說,不必避諱他在場,他人雖小,卻還懂事,不會多嘴的。”

吳知府知道林如海無子,又生這一場大病,幾乎可以說是鬼門關前晃了一圈回來,身邊有個小輩的親戚時時刻刻陪侍著也是常有的事,便松了戒心。

隨後,林如海又微笑道:“如海此次算是大難不死,現在料是無大礙了。改日若是大好了,定要擺上幾桌筵席,備下幾杯好酒,感謝志洲賢兄並諸位同僚們。”

吳知府心不在焉地說:“好說,好說,到時候我一定來。哎,我今兒來,是要說一件要緊的事兒。”

林如海忙說:“志洲賢兄請講。”

吳知府道:“這事兒不得虧我在京城的內兄,我們還被矇在鼓裡呢。說是秦王領了聖命往咱們揚州這邊來,現在已經在路上了,估計半個月左右就到咱這地界了。秦王不知為何扣著通告沒發,算是秘密過來的,我怎麼覺著這事兒有些……”

吳知府沒有繼續說,原是官場上的話點到為止即可,說多了言多必失。這林如海侵淫宦海多年,也聽出意思來了:秦王微服秘行,跑揚州來了,具體來幹嘛的不知道,總歸不是來請咱幾個喝酒的,八成沒啥好事。身為地方首要官員的吳知府因為琢磨不透秦王此行的目的,故而來找人商量來了。

吳知府說:“我往日在京城為官的時日淺,對這幾位皇子也不甚了了,倒是如海賢弟您只怕之前還見過這秦王吧?”

林如海抬起頭來,目光幽遠,似在回憶,道:“往日我還在京城為官時倒是見過,那時候秦王還是小孩子呢,可嘆他那時不過五六歲的光景,卻似小大人一個,一張小臉兒繃得就跟這白瓷茶碗一般,那架勢,端得可足了!不過,再怎麼尊貴,到底是自小失恃(喪母),唉……”

吳知府忙附和著說:“可不是嗎?三歲看老,我聽說秦王為人一向端凝嚴肅,遇事則果敢勇毅,任是多大的官都不假辭色,京城的官們都怕他。所以,聽著他來這一趟,我這心裡真是沒底啊。唉,我琢磨著到時候大家還是小心著一點為妙,別叫他不高興了,回去大筆一揮,記上咱幾筆就麻煩了。本來你這病著,我也不想勞動你的,可是,秦王來了,可能你再怎麼病體難支也少不得要去混一混的。”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林如海馬上說:“那是自然,但凡能起床,便一定會去的,怠慢誰也不敢怠慢秦王啊,除非是想要致仕了。多謝志洲賢兄提點。”

吳知府皺著眉,說:“你說這事兒該如何是好?這秦王不發通告就來了,咱們是在衙門裡裝作兢兢業業、發奮圖強的好呢?還是跟接其他的欽差大人一般,早早地去那接官廳迎接才好?”

林如海沉吟著,道:“秦王既然不發通告,咱們不如就索性裝不知道,還是在衙門裡該幹嘛幹嘛吧。”

吳知府連連嘆氣,最後還是說:“這我可不敢冒險,上次三皇子殿下來咱們這裡,又吃又玩,最後還敲了咱一筆,說咱招待得不好。秦王的身份雖然身份三皇子高得多,但是,兄弟嘛,總歸有些相似之處。我可不敢大意啊。”

林如海也不好說了,畢竟他雖然見過小時候的秦王,現在究竟是怎樣的品行,還真不好說。再說,也不知道秦王來這裡幹嘛的,要是揣摩錯了秦王的用意,不去迎接,讓秦王覺得被輕忽怠慢了,他們這一眾的揚州地方官都招架不住。

吳知府體貼地說道:“秦王來的那一日,我可不敢大意,凡是揚州的地方官員,都要命他們去驛道口的接官亭迎接。我還得叫人去把那裡好生拾掇拾掇。還有,我想著迎接的那一日不定要在那裡等多久呢,你這身子經不得風寒,不如就在府衙大堂裡等著吧,到時候我會代你和秦王解釋一下。”

林如海連忙答謝不已。

吳知府告辭出去後,林如海思忖了好一會兒,忽然望著賈環道:“環兒,我剛才見你這眼珠子骨碌碌轉、一副聽得出神的模樣就想問你來著,你認識秦王嗎?怎麼一副好奇得很的樣子?”

賈環笑了笑,說:“談不上認識,我真的只是好奇而已。另外還有個小小的念頭姑父莫笑。我是覺得,以後要走仕途的話,若是以後官兒當大了,就免不了要和這些皇子王爺們打交道,多知道一些情況總是好的。”

林如海指著賈環,笑道:“你這猴兒,還真說起大話來了!王爺是什麼身份?就是你連中三元,考上狀元,風光過後也不過就是在翰林院當當差罷了。想和王爺打交道,起碼得在官場混上十年!”

賈環笑而不語,最後說:“姑父說的是,我原是把話說大了。不過,我倒是猜出了秦王此來的目的,只是不知道對不對。且說與姑父聽,以後做個驗證吧。”

林如海一驚,肅容說道:“你倒是說來聽聽。”

賈環笑道:“我往日在京城時曾經為我父親往工部衙門裡送過一次公文,恰巧遇上秦王往工部去視察,後來聽我父親回來說,才知道秦王原是為了成安江水患一事而去的,後來秦王領著工部連著辦了兩個月的差,終於將水患的事情弄好,將堤防修好了。我就琢磨著,他這一次來,是不是和上一次的差事有什麼關聯?我聽你們說道這秦王,總感覺他是個追求完美的人,既然上一次修建堤防的事情辦得好,他會不會一鼓作氣,轉而想將災民安置的事情一併做好?”

林如海若有所思,道:“災民安置?這和我們揚州的地界有關係嗎?離著這麼遠……”

賈環又笑著說:“揚州富甲天下,舉國皆知,最叫人垂涎的當然要屬鹽務這一塊兒了。”

林如海一個激靈,反應了過來,撫掌道:“環兒你個鬼機靈,連這個都被你參透了!可不是嗎?他來揚州,原來是為了籌集賑災款而來!”

能博得官場大鱷,前朝探花林大人的真心褒揚之語,賈環心下也微感得意,不禁又說:“那就難怪他不發通告,微服秘行了!原是怕打草驚蛇,因為這邊的官吏平素都得了鹽商們的好處,定是要幫著鹽商們對抗朝廷,不肯痛痛快快籌出這賑災的銀子!”

林如海頷首道:“是啊,商人嘛,無利不起早,鹽商們寧可拿去賄賂官員,也絕不願意多花一文錢去施捨災民。秦王縱然威重嚴苛,這一樁差事卻是難辦呢。”

賈環有些神往地說:“懲治貪官汙吏,殺富濟貧,還是打著朝廷的名義!可惜我沒有官職,不然真想真身參與到這一場硬仗中去,也出一把力才好!姑父你不知道,我送林姐姐過來的時候,路過那水患的省市,看著災民流離失所,只覺得心有惻惻。現在眼看著嚴冬將至,災民們再不能好生安置,必是餓殍遍地啊!”說到這後面的一段話,賈環的口氣中滿是悲憫。

——————————分割線——————————

十日後。

寒風冷冽中,揚州知府吳志洲領著一眾頭戴官帽、身著官服的揚州大小官員們在裝點一新的接官廳外守候著,焦灼的目光不時地掃向門外。

門外的通道上鋪著長長的紅色地氈,與驛道相連接。

幾位官員挨不住寒風寒氣,在下面嘀咕著:“怎麼秦王還沒有到?都等了三四個時辰了。”

“還是林大人安逸,就在府衙大堂裡坐著,一邊喝著熱茶一邊等,咱們就倒黴了,被這風刀子吹得腦仁兒都疼了!”

“人家林大人是病著呢,你不知道嗎?且說這風涼話!”

眾人正等得五心煩躁,忽見一隊衙役急匆匆趕來,先行了禮,向吳知府稟報道:“吳大人!王爺已經到了!”

眾位官員俱是驚慌,道:“這是怎麼回事?”

領頭的衙役道:“小的也不知道,也許是王爺沒走這一條驛道,從什麼小道過去的吧。總之,王爺人現在已經在府衙裡了,正等著諸位大人呢!”

一時間諸官亂作一團,“備馬!”“備轎!”的聲音不絕於耳。

這邊,秦王和恰在府衙內等候的林如海遇了個對著,坐定之後,秦王接過林如海呈上的手本,問道:“你就是揚州巡鹽御史林海?”

林如海行了跪拜之禮後,顫顫巍巍地被賈環攙扶了起來,道:“回王爺,下官正是揚州巡鹽御史林海。”

秦王的目光掃到了賈環的身上,詢問的意思很明顯。

林如海說:“這是下官的外甥,因為下官病體孱弱,故而小甥一直陪伴下官左右,時刻不離。不意王爺提前駕到,故而小甥未來得及迴避,請王爺恕罪,下官這便令他去內堂候著。”

秦王淡淡地說:“不必了。林大人病體難支,卻還強撐著辦差,協同小王一起解決民困,精神可嘉,身邊有個人陪護著也好。”

林如海忙推一把賈環說:“還不謝王爺恩典?”

賈環便跪謝了秦王,取得了正大光明旁聽這一出即將開鑼的好戲的資格。

【*抽搐得很啊,鬧得作者更新很困難,讀者讀文也很困難,先麼麼一個,感謝大家這麼艱難的情況下還爬上來看文,支援正版。此外,昨日收到長評非常開心,後面會在劇情十分緊張的時候加更一章的,某捕說到做到,(*^__^*)嘻嘻,大家也可以適時提醒窩,比如要拉小手,親小嘴的時候之類滴】

這日,雖是暮秋,卻是難得的暖陽,賈環和黛玉一起陪著林如海在後花園的一處開闊之地,一邊曬著暖融融的太陽,一邊品著香氣淺淡卻回味悠長的龍葵茶,一邊天南地北地神聊。

一會兒,忽見一個門吏奔了過來,氣喘吁吁地說:“老爺,老爺!知府吳大人來了。”

林如海一驚,吳知府這不早不晚地親自上門卻為何事?他馬上說:“快將吳大人請入中廳,就說我即刻便來。”

那門吏答應了一聲,忙又往回跑,趕去傳話去了。

林如海說:“玉兒你先回房。環兒,你扶著我去見這吳知府。”

賈環以為自己聽錯了,遲疑著問:“我也要去嗎?還有,姑父不換官服嗎?”

林如海笑了笑,道:“我和吳知府既有同僚之誼,又是知交一場,他既來了我家,我又在病中,就是穿著這家常衣服也是無礙的。”

賈環便答應著,招呼了兩個小廝抬過一張竹椅子來,攙著林如海坐上,自己便隨著椅子一路去了中廳。到了門口,賈環又將林如海攙扶了下來,扶著他進了中廳。

吳知府正在林府的中廳內背著手轉來轉去,一見林如海,便大步走來,關切地說:“如海賢弟,你的氣色比上次我來的時候可是大有起色啊。”

賈環心想,一見面只問及病情,看來這吳知府的確和姑父交情不淺,而且也不“大人”來“大人”去的打官腔。

見吳知府說話時眼睛卻微微一瞟賈環,目光中微帶疑問,林如海便先介紹道:“謝志洲賢兄關心。這是我外甥,這段時日幸得他陪著我,諸事才弄得還算停當,志洲賢兄只管說,不必避諱他在場,他人雖小,卻還懂事,不會多嘴的。”

吳知府知道林如海無子,又生這一場大病,幾乎可以說是鬼門關前晃了一圈回來,身邊有個小輩的親戚時時刻刻陪侍著也是常有的事,便松了戒心。

隨後,林如海又微笑道:“如海此次算是大難不死,現在料是無大礙了。改日若是大好了,定要擺上幾桌筵席,備下幾杯好酒,感謝志洲賢兄並諸位同僚們。”

吳知府心不在焉地說:“好說,好說,到時候我一定來。哎,我今兒來,是要說一件要緊的事兒。”

林如海忙說:“志洲賢兄請講。”

吳知府道:“這事兒不得虧我在京城的內兄,我們還被矇在鼓裡呢。說是秦王領了聖命往咱們揚州這邊來,現在已經在路上了,估計半個月左右就到咱這地界了。秦王不知為何扣著通告沒發,算是秘密過來的,我怎麼覺著這事兒有些……”

吳知府沒有繼續說,原是官場上的話點到為止即可,說多了言多必失。這林如海侵淫宦海多年,也聽出意思來了:秦王微服秘行,跑揚州來了,具體來幹嘛的不知道,總歸不是來請咱幾個喝酒的,八成沒啥好事。身為地方首要官員的吳知府因為琢磨不透秦王此行的目的,故而來找人商量來了。

吳知府說:“我往日在京城為官的時日淺,對這幾位皇子也不甚了了,倒是如海賢弟您只怕之前還見過這秦王吧?”

林如海抬起頭來,目光幽遠,似在回憶,道:“往日我還在京城為官時倒是見過,那時候秦王還是小孩子呢,可嘆他那時不過五六歲的光景,卻似小大人一個,一張小臉兒繃得就跟這白瓷茶碗一般,那架勢,端得可足了!不過,再怎麼尊貴,到底是自小失恃(喪母),唉……”

吳知府忙附和著說:“可不是嗎?三歲看老,我聽說秦王為人一向端凝嚴肅,遇事則果敢勇毅,任是多大的官都不假辭色,京城的官們都怕他。所以,聽著他來這一趟,我這心裡真是沒底啊。唉,我琢磨著到時候大家還是小心著一點為妙,別叫他不高興了,回去大筆一揮,記上咱幾筆就麻煩了。本來你這病著,我也不想勞動你的,可是,秦王來了,可能你再怎麼病體難支也少不得要去混一混的。”

林如海馬上說:“那是自然,但凡能起床,便一定會去的,怠慢誰也不敢怠慢秦王啊,除非是想要致仕了。多謝志洲賢兄提點。”

吳知府皺著眉,說:“你說這事兒該如何是好?這秦王不發通告就來了,咱們是在衙門裡裝作兢兢業業、發奮圖強的好呢?還是跟接其他的欽差大人一般,早早地去那接官廳迎接才好?”

林如海沉吟著,道:“秦王既然不發通告,咱們不如就索性裝不知道,還是在衙門裡該幹嘛幹嘛吧。”

吳知府連連嘆氣,最後還是說:“這我可不敢冒險,上次三皇子殿下來咱們這裡,又吃又玩,最後還敲了咱一筆,說咱招待得不好。秦王的身份雖然身份三皇子高得多,但是,兄弟嘛,總歸有些相似之處。我可不敢大意啊。”

林如海也不好說了,畢竟他雖然見過小時候的秦王,現在究竟是怎樣的品行,還真不好說。再說,也不知道秦王來這裡幹嘛的,要是揣摩錯了秦王的用意,不去迎接,讓秦王覺得被輕忽怠慢了,他們這一眾的揚州地方官都招架不住。

吳知府體貼地說道:“秦王來的那一日,我可不敢大意,凡是揚州的地方官員,都要命他們去驛道口的接官亭迎接。我還得叫人去把那裡好生拾掇拾掇。還有,我想著迎接的那一日不定要在那裡等多久呢,你這身子經不得風寒,不如就在府衙大堂裡等著吧,到時候我會代你和秦王解釋一下。”

林如海連忙答謝不已。

吳知府告辭出去後,林如海思忖了好一會兒,忽然望著賈環道:“環兒,我剛才見你這眼珠子骨碌碌轉、一副聽得出神的模樣就想問你來著,你認識秦王嗎?怎麼一副好奇得很的樣子?”

賈環笑了笑,說:“談不上認識,我真的只是好奇而已。另外還有個小小的念頭姑父莫笑。我是覺得,以後要走仕途的話,若是以後官兒當大了,就免不了要和這些皇子王爺們打交道,多知道一些情況總是好的。”

林如海指著賈環,笑道:“你這猴兒,還真說起大話來了!王爺是什麼身份?就是你連中三元,考上狀元,風光過後也不過就是在翰林院當當差罷了。想和王爺打交道,起碼得在官場混上十年!”

賈環笑而不語,最後說:“姑父說的是,我原是把話說大了。不過,我倒是猜出了秦王此來的目的,只是不知道對不對。且說與姑父聽,以後做個驗證吧。”

林如海一驚,肅容說道:“你倒是說來聽聽。”

賈環笑道:“我往日在京城時曾經為我父親往工部衙門裡送過一次公文,恰巧遇上秦王往工部去視察,後來聽我父親回來說,才知道秦王原是為了成安江水患一事而去的,後來秦王領著工部連著辦了兩個月的差,終於將水患的事情弄好,將堤防修好了。我就琢磨著,他這一次來,是不是和上一次的差事有什麼關聯?我聽你們說道這秦王,總感覺他是個追求完美的人,既然上一次修建堤防的事情辦得好,他會不會一鼓作氣,轉而想將災民安置的事情一併做好?”

林如海若有所思,道:“災民安置?這和我們揚州的地界有關係嗎?離著這麼遠……”

賈環又笑著說:“揚州富甲天下,舉國皆知,最叫人垂涎的當然要屬鹽務這一塊兒了。”

林如海一個激靈,反應了過來,撫掌道:“環兒你個鬼機靈,連這個都被你參透了!可不是嗎?他來揚州,原來是為了籌集賑災款而來!”

能博得官場大鱷,前朝探花林大人的真心褒揚之語,賈環心下也微感得意,不禁又說:“那就難怪他不發通告,微服秘行了!原是怕打草驚蛇,因為這邊的官吏平素都得了鹽商們的好處,定是要幫著鹽商們對抗朝廷,不肯痛痛快快籌出這賑災的銀子!”

林如海頷首道:“是啊,商人嘛,無利不起早,鹽商們寧可拿去賄賂官員,也絕不願意多花一文錢去施捨災民。秦王縱然威重嚴苛,這一樁差事卻是難辦呢。”

賈環有些神往地說:“懲治貪官汙吏,殺富濟貧,還是打著朝廷的名義!可惜我沒有官職,不然真想真身參與到這一場硬仗中去,也出一把力才好!姑父你不知道,我送林姐姐過來的時候,路過那水患的省市,看著災民流離失所,只覺得心有惻惻。現在眼看著嚴冬將至,災民們再不能好生安置,必是餓殍遍地啊!”說到這後面的一段話,賈環的口氣中滿是悲憫。

——————————分割線——————————

十日後。

寒風冷冽中,揚州知府吳志洲領著一眾頭戴官帽、身著官服的揚州大小官員們在裝點一新的接官廳外守候著,焦灼的目光不時地掃向門外。

門外的通道上鋪著長長的紅色地氈,與驛道相連接。

幾位官員挨不住寒風寒氣,在下面嘀咕著:“怎麼秦王還沒有到?都等了三四個時辰了。”

“還是林大人安逸,就在府衙大堂裡坐著,一邊喝著熱茶一邊等,咱們就倒黴了,被這風刀子吹得腦仁兒都疼了!”

“人家林大人是病著呢,你不知道嗎?且說這風涼話!”

眾人正等得五心煩躁,忽見一隊衙役急匆匆趕來,先行了禮,向吳知府稟報道:“吳大人!王爺已經到了!”

眾位官員俱是驚慌,道:“這是怎麼回事?”

領頭的衙役道:“小的也不知道,也許是王爺沒走這一條驛道,從什麼小道過去的吧。總之,王爺人現在已經在府衙裡了,正等著諸位大人呢!”

一時間諸官亂作一團,“備馬!”“備轎!”的聲音不絕於耳。

這邊,秦王和恰在府衙內等候的林如海遇了個對著,坐定之後,秦王接過林如海呈上的手本,問道:“你就是揚州巡鹽御史林海?”

林如海行了跪拜之禮後,顫顫巍巍地被賈環攙扶了起來,道:“回王爺,下官正是揚州巡鹽御史林海。”

秦王的目光掃到了賈環的身上,詢問的意思很明顯。

林如海說:“這是下官的外甥,因為下官病體孱弱,故而小甥一直陪伴下官左右,時刻不離。不意王爺提前駕到,故而小甥未來得及迴避,請王爺恕罪,下官這便令他去內堂候著。”

秦王淡淡地說:“不必了。林大人病體難支,卻還強撐著辦差,協同小王一起解決民困,精神可嘉,身邊有個人陪護著也好。”

林如海忙推一把賈環說:“還不謝王爺恩典?”

賈環便跪謝了秦王,取得了正大光明旁聽這一出即將開鑼的好戲的資格。

賈環站起來,偷偷地抬眸往上看的時候,恰逢秦王的眸光也掃到了他的身上,賈環似乎看到有一絲笑意飛快地掠過,隨即某王又恢復了波瀾不驚的冰山模樣。

他這一次倒好像沒得臉盲症,居然還記得我!賈環在心底下偷笑,不過很快調整回了正常的心態:哼,記不記得都無所謂,小爺三觀正,節操槓槓滴有,對有家的男人可是絕無想法!不過,誰叫這混蛋的顏長得這麼正,叫我一個外貌協會的會長情何以堪啊!

作者有話要說:這日,雖是暮秋,卻是難得的暖陽,賈環和黛玉一起陪著林如海在後花園的一處開闊之地,一邊曬著暖融融的太陽,一邊品著香氣淺淡卻回味悠長的龍葵茶,一邊天南地北地神聊。

一會兒,忽見一個門吏奔了過來,氣喘吁吁地說:“老爺,老爺!知府吳大人來了。”

林如海一驚,吳知府這不早不晚地親自上門卻為何事?他馬上說:“快將吳大人請入中廳,就說我即刻便來。”

那門吏答應了一聲,忙又往回跑,趕去傳話去了。

林如海說:“玉兒你先回房。環兒,你扶著我去見這吳知府。”

賈環以為自己聽錯了,遲疑著問:“我也要去嗎?還有,姑父不換官服嗎?”

林如海笑了笑,道:“我和吳知府既有同僚之誼,又是知交一場,他既來了我家,我又在病中,就是穿著這家常衣服也是無礙的。”

賈環便答應著,招呼了兩個小廝抬過一張竹椅子來,攙著林如海坐上,自己便隨著椅子一路去了中廳。到了門口,賈環又將林如海攙扶了下來,扶著他進了中廳。

吳知府正在林府的中廳內背著手轉來轉去,一見林如海,便大步走來,關切地說:“如海賢弟,你的氣色比上次我來的時候可是大有起色啊。”

賈環心想,一見面只問及病情,看來這吳知府的確和姑父交情不淺,而且也不“大人”來“大人”去的打官腔。

見吳知府說話時眼睛卻微微一瞟賈環,目光中微帶疑問,林如海便先介紹道:“謝志洲賢兄關心。這是我外甥,這段時日幸得他陪著我,諸事才弄得還算停當,志洲賢兄只管說,不必避諱他在場,他人雖小,卻還懂事,不會多嘴的。”

吳知府知道林如海無子,又生這一場大病,幾乎可以說是鬼門關前晃了一圈回來,身邊有個小輩的親戚時時刻刻陪侍著也是常有的事,便松了戒心。

隨後,林如海又微笑道:“如海此次算是大難不死,現在料是無大礙了。改日若是大好了,定要擺上幾桌筵席,備下幾杯好酒,感謝志洲賢兄並諸位同僚們。”

吳知府心不在焉地說:“好說,好說,到時候我一定來。哎,我今兒來,是要說一件要緊的事兒。”

林如海忙說:“志洲賢兄請講。”

吳知府道:“這事兒不得虧我在京城的內兄,我們還被矇在鼓裡呢。說是秦王領了聖命往咱們揚州這邊來,現在已經在路上了,估計半個月左右就到咱這地界了。秦王不知為何扣著通告沒發,算是秘密過來的,我怎麼覺著這事兒有些……”

吳知府沒有繼續說,原是官場上的話點到為止即可,說多了言多必失。這林如海侵淫宦海多年,也聽出意思來了:秦王微服秘行,跑揚州來了,具體來幹嘛的不知道,總歸不是來請咱幾個喝酒的,八成沒啥好事。身為地方首要官員的吳知府因為琢磨不透秦王此行的目的,故而來找人商量來了。

吳知府說:“我往日在京城為官的時日淺,對這幾位皇子也不甚了了,倒是如海賢弟您只怕之前還見過這秦王吧?”

林如海抬起頭來,目光幽遠,似在回憶,道:“往日我還在京城為官時倒是見過,那時候秦王還是小孩子呢,可嘆他那時不過五六歲的光景,卻似小大人一個,一張小臉兒繃得就跟這白瓷茶碗一般,那架勢,端得可足了!不過,再怎麼尊貴,到底是自小失恃(喪母),唉……”

吳知府忙附和著說:“可不是嗎?三歲看老,我聽說秦王為人一向端凝嚴肅,遇事則果敢勇毅,任是多大的官都不假辭色,京城的官們都怕他。所以,聽著他來這一趟,我這心裡真是沒底啊。唉,我琢磨著到時候大家還是小心著一點為妙,別叫他不高興了,回去大筆一揮,記上咱幾筆就麻煩了。本來你這病著,我也不想勞動你的,可是,秦王來了,可能你再怎麼病體難支也少不得要去混一混的。”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林如海馬上說:“那是自然,但凡能起床,便一定會去的,怠慢誰也不敢怠慢秦王啊,除非是想要致仕了。多謝志洲賢兄提點。”

吳知府皺著眉,說:“你說這事兒該如何是好?這秦王不發通告就來了,咱們是在衙門裡裝作兢兢業業、發奮圖強的好呢?還是跟接其他的欽差大人一般,早早地去那接官廳迎接才好?”

林如海沉吟著,道:“秦王既然不發通告,咱們不如就索性裝不知道,還是在衙門裡該幹嘛幹嘛吧。”

吳知府連連嘆氣,最後還是說:“這我可不敢冒險,上次三皇子殿下來咱們這裡,又吃又玩,最後還敲了咱一筆,說咱招待得不好。秦王的身份雖然身份三皇子高得多,但是,兄弟嘛,總歸有些相似之處。我可不敢大意啊。”

林如海也不好說了,畢竟他雖然見過小時候的秦王,現在究竟是怎樣的品行,還真不好說。再說,也不知道秦王來這裡幹嘛的,要是揣摩錯了秦王的用意,不去迎接,讓秦王覺得被輕忽怠慢了,他們這一眾的揚州地方官都招架不住。

吳知府體貼地說道:“秦王來的那一日,我可不敢大意,凡是揚州的地方官員,都要命他們去驛道口的接官亭迎接。我還得叫人去把那裡好生拾掇拾掇。還有,我想著迎接的那一日不定要在那裡等多久呢,你這身子經不得風寒,不如就在府衙大堂裡等著吧,到時候我會代你和秦王解釋一下。”

林如海連忙答謝不已。

吳知府告辭出去後,林如海思忖了好一會兒,忽然望著賈環道:“環兒,我剛才見你這眼珠子骨碌碌轉、一副聽得出神的模樣就想問你來著,你認識秦王嗎?怎麼一副好奇得很的樣子?”

賈環笑了笑,說:“談不上認識,我真的只是好奇而已。另外還有個小小的念頭姑父莫笑。我是覺得,以後要走仕途的話,若是以後官兒當大了,就免不了要和這些皇子王爺們打交道,多知道一些情況總是好的。”

林如海指著賈環,笑道:“你這猴兒,還真說起大話來了!王爺是什麼身份?就是你連中三元,考上狀元,風光過後也不過就是在翰林院當當差罷了。想和王爺打交道,起碼得在官場混上十年!”

賈環笑而不語,最後說:“姑父說的是,我原是把話說大了。不過,我倒是猜出了秦王此來的目的,只是不知道對不對。且說與姑父聽,以後做個驗證吧。”

林如海一驚,肅容說道:“你倒是說來聽聽。”

賈環笑道:“我往日在京城時曾經為我父親往工部衙門裡送過一次公文,恰巧遇上秦王往工部去視察,後來聽我父親回來說,才知道秦王原是為了成安江水患一事而去的,後來秦王領著工部連著辦了兩個月的差,終於將水患的事情弄好,將堤防修好了。我就琢磨著,他這一次來,是不是和上一次的差事有什麼關聯?我聽你們說道這秦王,總感覺他是個追求完美的人,既然上一次修建堤防的事情辦得好,他會不會一鼓作氣,轉而想將災民安置的事情一併做好?”

林如海若有所思,道:“災民安置?這和我們揚州的地界有關係嗎?離著這麼遠……”

賈環又笑著說:“揚州富甲天下,舉國皆知,最叫人垂涎的當然要屬鹽務這一塊兒了。”

林如海一個激靈,反應了過來,撫掌道:“環兒你個鬼機靈,連這個都被你參透了!可不是嗎?他來揚州,原來是為了籌集賑災款而來!”

能博得官場大鱷,前朝探花林大人的真心褒揚之語,賈環心下也微感得意,不禁又說:“那就難怪他不發通告,微服秘行了!原是怕打草驚蛇,因為這邊的官吏平素都得了鹽商們的好處,定是要幫著鹽商們對抗朝廷,不肯痛痛快快籌出這賑災的銀子!”

林如海頷首道:“是啊,商人嘛,無利不起早,鹽商們寧可拿去賄賂官員,也絕不願意多花一文錢去施捨災民。秦王縱然威重嚴苛,這一樁差事卻是難辦呢。”

賈環有些神往地說:“懲治貪官汙吏,殺富濟貧,還是打著朝廷的名義!可惜我沒有官職,不然真想真身參與到這一場硬仗中去,也出一把力才好!姑父你不知道,我送林姐姐過來的時候,路過那水患的省市,看著災民流離失所,只覺得心有惻惻。現在眼看著嚴冬將至,災民們再不能好生安置,必是餓殍遍地啊!”說到這後面的一段話,賈環的口氣中滿是悲憫。

——————————分割線——————————

十日後。

寒風冷冽中,揚州知府吳志洲領著一眾頭戴官帽、身著官服的揚州大小官員們在裝點一新的接官廳外守候著,焦灼的目光不時地掃向門外。

門外的通道上鋪著長長的紅色地氈,與驛道相連接。

幾位官員挨不住寒風寒氣,在下面嘀咕著:“怎麼秦王還沒有到?都等了三四個時辰了。”

“還是林大人安逸,就在府衙大堂裡坐著,一邊喝著熱茶一邊等,咱們就倒黴了,被這風刀子吹得腦仁兒都疼了!”

“人家林大人是病著呢,你不知道嗎?且說這風涼話!”

眾人正等得五心煩躁,忽見一隊衙役急匆匆趕來,先行了禮,向吳知府稟報道:“吳大人!王爺已經到了!”

眾位官員俱是驚慌,道:“這是怎麼回事?”

領頭的衙役道:“小的也不知道,也許是王爺沒走這一條驛道,從什麼小道過去的吧。總之,王爺人現在已經在府衙裡了,正等著諸位大人呢!”

一時間諸官亂作一團,“備馬!”“備轎!”的聲音不絕於耳。

這邊,秦王和恰在府衙內等候的林如海遇了個對著,坐定之後,秦王接過林如海呈上的手本,問道:“你就是揚州巡鹽御史林海?”

林如海行了跪拜之禮後,顫顫巍巍地被賈環攙扶了起來,道:“回王爺,下官正是揚州巡鹽御史林海。”

秦王的目光掃到了賈環的身上,詢問的意思很明顯。

林如海說:“這是下官的外甥,因為下官病體孱弱,故而小甥一直陪伴下官左右,時刻不離。不意王爺提前駕到,故而小甥未來得及迴避,請王爺恕罪,下官這便令他去內堂候著。”

秦王淡淡地說:“不必了。林大人病體難支,卻還強撐著辦差,協同小王一起解決民困,精神可嘉,身邊有個人陪護著也好。”

林如海忙推一把賈環說:“還不謝王爺恩典?”

賈環便跪謝了秦王,取得了正大光明旁聽這一出即將開鑼的好戲的資格。

【*抽搐得很啊,鬧得作者更新很困難,讀者讀文也很困難,先麼麼一個,感謝大家這麼艱難的情況下還爬上來看文,支援正版。此外,昨日收到長評非常開心,後面會在劇情十分緊張的時候加更一章的,某捕說到做到,(*^__^*)嘻嘻,大家也可以適時提醒窩,比如要拉小手,親小嘴的時候之類滴】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