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們的技術而言,現在還不能做出100mmX100mm大小的傳感器面積,按照當前的術能力,最多可以把尺寸做到4mmX0mm大小,所以我建議使用多傳感器拼接的方案來解決感光面積的不足。”

所謂多傳感器拼接,就是採用的CMOS光學傳感器陣列方案,在一臺相機中固定陣列安裝9塊相同的傳感器,從而來實現7mmX60mm的感光面積,雖然還是比不上膠捲相機的底片大小,但滿足基本需要是沒問題。

再說了,真要是覺得不夠用,完全可以再加裝更大的陣列,4X、4X4都可以,無非就是增大相機的體積、重量,增加耗電、散熱問題難度而已,這些問題對於連續使用次數不多的彈道相機而言,全都能接受。

至於這些傳感器陣列拼接起來的輸出影象該如何最佳化,這問題就太簡單了,直接在電腦上面合成就好,甚至不會有任何的難度,而這就是相機數字化之後的好處。

像幾十年之後那些畫素狂魔們之所以能夠弄出幾千億畫素的圖片,這可不是單一的光學傳感器能夠直接拍攝而來,全都是後期合成拼接製作,它們需要幾千張甚至上萬張不同角度的照片來合成。

NASA經常釋出些美麗的星空圖片,一張圖的原始檔案動輒就得用多少個G大小為單位,堪稱變態。

就這樣的圖片,那必須是太空中的哈勃望遠鏡花費好幾十天時間以不同角度拍攝出大量照片之後,之後在地面透過超級計算機的計算之後合成,而且真正的星圖很醜,人們看到那絢麗的色彩,其實都屬於後期合成處理的時候上色得來。

......

蜀都光機所之行收穫巨大,成功將國內自主研製光刻機的路線整理出來,距離半導體整合行業的生產裝置全面國產還有很大的距離,晶元、刻蝕機、封裝相關裝置都還沒影子,但現在終歸是邁出了關鍵地第一步。

至於姜總工做的自適應光學,肯定不能多插手,那東西現在還是純科研領域的範疇,而且相關工程項目也不是立足民用,八十年代的蜀都光機所研究自適應光學,實際是為鐳射核聚變專案而配套,這東西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摻和。

雖然自適應光學發展到後期,也會有民用方面的擴充套件,但現在這階段肯定沒可能,想都不要想!

白斯文教授負責的CMOS傳感器實驗室再次被賦予新的任務,實驗室需要同時研製兩款面像不同方向的產品,這就對人力資源方面提出更大要求,要不是成功把幾位核心的學生留下來讀研,說不定實驗室就真的扛不住這巨大壓力。

以前是跑斷腿都拿不到專案、資金,現在是有專案卻人手不夠,但是和國內其它大學開設的同專業比起來,電訊工程學院這裡應該是辦學、科研資源最豐富,沒有之一。

進口的相關裝置還沒到位,用於光學滑鼠的CMOS傳感器還只是處於圖紙設計階段,多張辦公桌拼在一起,其上平鋪著巨大的電路圖紙。

這是最原始的電路設計,和機械行業的手工製圖一樣,都只能應付早期的簡單設計工作,但伴隨著半導體積體電路規模不斷地驢打滾,計算機輔助設計是必須。

好在實驗室這裡已經看到有計算機投入使用,雖然不清楚有多深層次的運用結合,但想來也不會差到哪裡,NEC公司在提供65C0處理器資料時,就是全套採用數字資料,實驗室這邊多少還是學到了一些東西。

時間相對是比較寬鬆的,光學滑鼠計劃是配套給圖形作業系統,這至少是86、87年左右的事,時間還早著,所以也不急。

有足夠的時間做等待,某人介紹CMOS實驗室和蜀都光機所方面來人認識過後,自己卻偷偷地溜走了,最近手頭的工作很輕鬆,但時間也到了84年底,整理盤點,這是年底要務。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蜀航光學不用多說,依舊是基金會旗下最能盈利的現金奶牛,墨鏡、白光近視眼鏡、軍用護目鏡三塊業務共同發力,國內、國外市場同時開花。

公司雖然還沒有突破億元銷售總額的大關,但六千萬人民幣的國內銷售總額,六百七十萬美元、二百三十萬英鎊的創匯,依舊讓蜀航迅速崛起。

第一款相機鏡頭也正式釋出,50mm定焦頭是被攝影界稱之為“標頭”的存在,體積小,光圈大,通常技術也簡單、成熟,市場銷量更是巨大,蜀航以此作為突破口,可謂是中規中矩、四平八穩。

產品採用高透明度的有機玻璃鏡片製作,以此帶來相對低廉的價格,至少也能算是有自己的產品特點,能滿足那些手頭資金不足的攝影愛好者需要,銷量方面終歸還是能看的過去。

瑤光電子是另外一個有亮點的單位,下半年推出的瑤光1電腦雖然定價被壓得很低,產量也一直沒能滿足市場需要,但截止1月底的時候,還是輕鬆突破四萬臺。

這意味著瑤光電子的營業總額實際不比蜀航光學小,同樣也是接近五千萬人民幣,只不過這東西的定價太低,純粹是為了走量而推出,在盈利方面肯定比不上蜀航光學,只有區區六百萬不到。

好在瑤光電子是打定主意要走量,等到85年把產能問題初步解決之後,全年產量突破十萬是肯定,甚至以十五萬的產銷量做目標都沒問題,到時候的盈利就可以初步收回投資。

兩相對比之下,開陽半導體生產的漢字辦公處理卡還算是行業普遍水平,終端售價為560塊,但成本卻不過是00塊不到,這意味著每出售一塊卡帶就有60塊錢的收益,四萬多臺瑤光1電腦的銷售,促進了卡帶市場繁榮,開陽半導體卡帶部門盈利是高達千萬,這可遠比生產電腦要更賺錢。

當然,如果僅僅這一千多萬的盈利,那它和開陽半導體的吞金速度肯定沒法比,為了擴大產能,開陽上馬的裝置採購直接把這一千多萬花光,甚至都還不夠用,畢竟那十五臺光刻機就便宜不了,再加上其它裝置一起,沒有幾千萬的投資,這還真就不夠看。

在八十年代動輒就千萬級別的投入,國內絕對是能夠排的上號,但就是架不住開陽半導體形勢一片大好,擴產所需資金甚至不需要基金會這邊想辦法,直接從銀行貸款就行。(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