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對CMOS傳感器並不太清楚,但這並不妨礙姜總工的思維判斷,在聽到“數字化彈道相機”這個關鍵詞之後,他立刻反應起目前國際上正在研製的CCD彈道相機,想來這CMOS傳感器應該是效能差不多的光學光感器。

“我當然知道數字式彈道相機是未來發展方向,但國內好像還沒有哪個單位能研製出合格光學傳感器,難不成你們就是做這東西的?”

光學傳感器是數字式彈道相機必不可少的部分,蜀都光機所好歹也是國內比較著名的精密光學研究所,能扛著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的名號,對於電子式光學傳感器這種前沿技術肯定也是有關注,因此,姜總工很清楚這東西的難度。

目前國際上普遍使用的CCD傳感器是絕對高階產品,其產品生產需要獨一無二的特殊生產工藝,再加上並不高的成品率,這就註定它不可能是國內技術能搞定,還得考慮到這時候的CCD光學傳感器還沒有太大市場。

沒技術、沒市場,這是國內CCD光學傳感器研製所遇到的最大難題,並且也沒在短時間之內解決的可能。

在上個位面,共和國也都是等到97的時候才研製第一款數字式彈道相機,使用的光學傳感器並非國內生產,畢竟需求量並不大,直接購買國外民用級產品就行,這個是沒法限制。

好在汪正國要推薦的不是CCD傳感器,而是目前技術難度更低一些的CMOS傳感器,對於姜總工的擔心,他還並不放在心上。

“是的,我們確實在研製數字式光學傳感器,採用CMOS工藝,而且已經製作出技術原理樣機,目前正在對傳感器進行深度改進,預計它的效能是完全可以和現在主流CCD傳感器相媲美,用在數字式彈道相機上,不會有任何問題。”

要說服這位光機所的總工程師接受CMOS傳感器,這是汪正國需要突破的第一步,如果這都沒法解決,其它都將無從說起。

這時候的純科研精神就發揮作用了,能堅持做純科學研究的人,他們通常都不會被傳統所束縛,CCD傳感器是業界主流,但並不表明就沒有其它的光學傳感器方案,姜總工對此深信不疑。

打起精神,邀請汪正國和徐廣成一起進辦公室詳談,他有預感,這將是個大專案。

新辦公室的佈置很簡潔,很多東西都還沒添置到位,隨便找了兩張木頭凳子坐下,汪正國還明顯能感覺到,這凳子的四條腿不一樣長,坐起來總是感覺搖搖晃晃。

“好吧,關於你說的CMOS光學傳感器,我之前確實沒聽說過,能大概介紹一下它的情況吧?”

.......

有關CMOS光學傳感器的簡介,某人早已經背的滾瓜爛熟,要介紹起來,那也是毫不費勁,十分鐘不到就完成大致介紹。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作為聽者的姜總工和徐廣成皆眼前一亮,他們還是首次聽說可以用生產微處理器晶片的CMOS工藝來生產數字式光學傳感器,這技術可不得了,只要能保證效能不比CCD差太多,那實在是想不出不火的可能。

“好,明天我就來你們研究CMSO傳感器的實驗室看看,只要技術上面是確實可行,我們光機所的彈道相機研發部門就會立刻轉變技術路線,並且派出足夠的人手來聯合攻關該專案。”

蜀都光機所有光刻機部門,有新成立的自適應光學部門,當然不可能少了專門研究彈道相機的部門,目前三大部門在光機所內部正是三足鼎立之勢,其中又以研究所總工程師姜文汗親自負責的自適應光學為最。

三大部門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那就得看各自的行業際遇,反正彈道相機部門最不好混,他們研究的裝置幾乎很難有民用可能,天生就沒有大規模發展的空間。

“對於光機所的能力,那肯定是要認可,這次我們主要也就是想把相應的CMOS傳感器技術實用化,能夠真正做出一臺相機,現在國外都已經用CCD傳感器製作出多款相機,我們絕不能落後。”

八十年代的數碼相機由於硬體問題還沒完全成熟,但已經有消費類電子產品廠商和傳統相機巨頭們推出各種帶有實驗性質產品,樣式、技術路線五花八門的同時,他們也在緩慢地促進產品走向成熟。

而要說八十年代最具有歷史意義的數碼相機,那就必須要說1981年索尼生產的Mavica,這是第一臺採用了可交換鏡頭設計的數碼相機,其傳感器面積約為1mm×10mm,具備570×490≈8萬畫素,擁有標準變焦,中焦,長焦三枚鏡頭。

數碼相機出現,給了傳統相機市場大洗牌的機會,那些不能緊跟時代變革的傳統膠捲相機巨頭會就此隕落,此前從來沒有研製過相機的消費類電子公司也可以有機會分一杯羹,索尼就是這樣的存在,甚至在此之後還會有蘋果公司也生產數碼相機。

八十年代的消費類數碼相機不成熟,主要在於它的體積沒法和效能之間做到兼顧,自然就不可能和膠捲相機一樣便攜,再加上貴的一逼的價格,就註定它們只能是實驗性質的產品。

至於此時的技術水平是否可以支援彈道相機研發需要,汪正國表示:完全不成問題。

首先是體積方面,彈道相機本來就是大家夥,就算是膠捲時代,一套裝置做下來依舊重達好幾十公斤,而且這種精密光學儀器,通常也都是固定安裝在機架上面,便攜和移動性完全不用考慮。

至於傳感器本身的畫素,感光面積問題,這個確實要受限於八十年代的CMSO工藝,尺寸越大,良品率越低,要做出此時主流的15膠捲相機底片大小尺寸(6mmX4mm)的傳感器,這幾乎是非常困難。

當然,彈道相機肯定不可能使用15畫幅大小的底片,這尺寸是絕對不夠,作為特種相機,在膠捲相機時代就已經把底片尺寸做到了100mmX100mm的級別。

如此巨大的感光面積,自然是為了能夠保證得到足夠清晰的彈道軌跡圖,現在要做數字式彈道相機,傳感器面積也必須得想辦法解決。(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