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不足氣動補,這是共和國航空工業喊了好幾十年的口號,其深入人心程度絕非一般,現在又遇到同樣的老問題,老汪同志自然在第一時間想到從氣動方面入手。

反正鴨式氣動早就已經爛熟於心,只需按照對方的要求給出最合適的氣動設計,甚至心裡早有腹稿,脫口而出:“中距耦合、機腹進氣、單發單垂尾。”

非常簡潔的專業術語,它已經清晰地勾勒出南非方案的設計,要想在動力不足的情況下滿足既定空戰能力,氣動方面就必須向空優方面進行最佳化。

類似陣風、獅式這種近距離耦合的鴨式氣動肯定就不能再考慮,這種設計只能控制渦流,起到增升作用,在發動機效能足夠的情況下當然是最佳平衡。

相應的,在發動機效能不足時,就只能把鴨翼再繼續往前移動,使它兼具配平功能,自然機動能力就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

至於為什麼採用機腹進氣,這個問題就更簡單,機腹進氣首先得到保證的將是戰機大迎角機動下進氣,其次還能使得進氣道流路設計簡化,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對飛機的動力輸出有幫助,相比更傳統的兩側進氣,通常會有一到兩個百分點增幅。

單發單垂尾,這其實就算是標準配置,作為單發戰機,本身對機體的重量就有嚴格要求,採用單垂多少還是要比雙垂尾好一些。

老汪同志簡單地勾勒出方案設計,一旁的汪正國則差點把舌頭都吞進肚子,這玩意兒不就是蜀都所最後被採用的新殲設計方案嘛,老爹這是要幹什麼?洩密?

但回過頭仔細想想,似乎老爹應該比自己更清楚保密條例,可能後續發展並不是那麼簡單,還是往下看看再說,畢竟共和國和南非兩個國家的要求並非相同。

一個是要求中低空機動、多用途對地;另一個則是空優、截擊,在定位不同的情況下,縱然也會有一些相同之處,但最終細節方面肯定會有差距。

老汪接過南非人雙手奉上的畫圖筆和紙,有了工具之後,腦中構思的設計方案就能更清晰地展現出來,多年的總師職業素養,即便是徒手繪製檢視,看上去依舊是各種賞心悅目。

也就是伴隨著方案俯視圖逐漸清晰之後,汪正國才發現了在設計上的不同之處,機身或許和國內的新殲方案沒兩樣,但機翼設計已經是天差地別。

躍然紙上的,赫然就是簡單的大後掠三角翼,不過該方案對翼尖做切尖處理,並安裝翼尖掛架,這一點倒是和陣風戰鬥機的翼形相似。

而共和國的新殲在機翼設計上,為了能夠有效降低飛行阻力,而空優、截擊作戰又不需要太多掛點,設計師也就捨棄這一點。

除開南非方案有翼尖掛架這個區別之外,其採用的平直機翼和十號對機翼前緣進行複合扭轉設計相比,自然是十號的複合扭轉機翼在高速效能方面表現更優秀,這是專門為截擊任務做的特有設計細節。

很顯然,兩款定位不同的戰機或許採用了相似機身設計,但在對戰機氣動效能影響最大的機翼設計上,兩者之間已經表現出明顯區別,這一點用天差地別來形容都不為過。

看到兩款機型已經有了區別,汪正國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來,至少這已經證明老爹並不是洩密,而是根據對方的需求做出最優方案。

再看南非方面,他們和汪正國所關注的重點就不一樣,對於圖紙上機翼設計,這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中規中矩,確實符合多用途需求,絕對算國際主流設計,倒是鴨翼安裝位置讓人更感興趣。

“中距離耦合方案?神來之筆,這簡直就是神來之筆啊!它的存在必定使得機動能力得到巨大提升,確實很適合我們的現實需求。”

中距離耦合的作用不言而喻,說它是為空戰而設計則完全沒問題,保證拉渦要求的情況下,同時還能保證戰機配平需求,還能為機動能力做出貢獻。

關於這一點,至少在理論上是沒問題的,但八十年代國際上卻並沒有採用這種設計,所以一般人都會忽略,也就是老汪同志這種對鴨式氣動研究多年的設計師,只有他才會有把握將中距離耦合的優缺點都掌握。

而對於中距離耦合,在共和國做出了十號工程(新殲)之後,很快就有以色列也提出當時已經下馬的獅式戰鬥機先進空優型號,同樣採用中距離耦合、代大推力渦扇,只可惜這所謂的先進空優獅式更短命,僅僅是存在於圖紙而已。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將筆瀟灑地扔在圖紙上:“沒錯,我噴原先按照斯貝推力資料,設計一款緊湊的中輕型戰鬥機,在動力足夠的情況下,就算採用近距離耦合也能夠保證空戰需求,但現在不行,動力不夠,我們只能氣動來補,那就調整為中距離耦合。”

不管那種鴨翼方案,老汪都已經是爛熟於心,根據現實的要求進行取捨,他可以輕易拿出最優方案,而且針對目前的動力系統,老汪還另外要做一項取捨,但這種取捨對他來說,也不好拿主意。

於是乎,也不妨將兩種方案都提出來:“進氣道方面,如果僅僅只是要求中低空亞音速,且最大飛行速度不超過1.6馬赫,我個人更加建議採用簡單、輕便的皮託管進氣道。當然,二維超音速矩形進氣道也是一個選擇,但它相對就要重一些。”

對於斯貝發動機而言,本來推力就不夠大,加上這次方案在氣動設計上直接採用了掛載能力更強,但是阻力也更大的翼型,由此就能猜出南非方案不可能飛出太高的馬赫數。

既然不可能達到高馬赫數,那麼超音速進氣道的優勢就將蕩然無存,基於這些考慮,皮託管設計方案就更顯得合情合理。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正如之前說的那樣,改進升級之後的幻影最多只能服役到000年之前,在這段時間之內的截擊任務確實不用擔心,但是若是000之後的幻影退役,截擊任務又如何考慮?

這種問題就要涉及到南非的整體軍備發展計劃,並非是老汪現在所能夠知道,這才將兩種方案都提出來,隨便對方選擇都行。

“謝謝,汪總師您提出的方案確實很有啟發,我馬上回南非向當局報告,到底如何選擇,就看高層意思,但我個人覺得,可能您所支援的皮託管進氣道贏面更大,畢竟未來我們需要改裝更好的發動機時,也必然會對進氣道重新匹配、設計,那時候根據需要再從新設計就行。”(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