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聖元年(1024年)癸卯(正月十四日),趙禎詔令以御史中丞劉筠等權知貢舉,龍圖閣待制滕涉、判三司戶部勾院刑部郎中李若谷封印卷首。

這是趙禎有意以策來取仕,故命劉筠來主考,劉筠此人雖然重視策論,可又喜歡西昆體,真真是個人都有兩面性。

自詔令下達之日起,劉筠和幾位主考被鎖進了貢院,以免有人尋主考官串通作弊,這一鎖便是接近兩月,直到趕考舉子三場考試的試卷全部審閱完畢方可出門。

正月二十三,試題已出,朝廷下令雕版印刷試題,不得不說關於這一點大宋比後世的大明強多了,大明的科舉還得自己抄寫考題。

趙禎令校理陸軫、聶冠卿、李宥校勘,彭乘充點檢試卷官,又下令審官院,差巡鋪官六員輔佐。

............

二月初四,臺灣基隆縣,史三郎家,他特意回家來給妹妹打氣,臺灣科舉與大宋不同的是女子班一樣參與,同樣會予以分配。

史三郎當然希望妹妹能考個女官,華夏民族這種學而優則仕的老傳統輕易是撼動不了的,不相信的看看後世的國考盛況就知道了。

史二孃早已有了大名,叫做史翠,如今也是個十七歲的大姑娘,他們這一批孩子均為十七八歲的年紀,面對將來的工作生活充滿了憧憬,腦海裡皆是美好的夢想。

明日就要上考場,一日考兩門功課,兩日考完基礎課,第三日上午是一篇策論,時日還是比較充裕的。

沈氏作了一大桌子菜,平日裡不舍得吃的新鮮海參也去魚檔裡也買了不少,殺了一隻自家養的母雞,好好煲了一鍋母雞海參湯給女兒喝。

史三郎笑道:“娘真是偏心,當年孩兒去了機械廠上工沒做一點葷菜慶祝。”

沈氏給了史三郎一個爆慄道:“那時家中無錢,拿什麼買給你吃,這下有了,你多喝幾碗作補償可好。”

史老丈笑道:“如今的日子是越過越爽利,閨女好好考,中個榜首給爹孃爭口氣,也好讓你娘去顯擺顯擺。”

沈氏啐道:“閨女考的好了,自是光大你史家的門庭,與我沈家何干?”

史翠問自己的兄長道:“大兄,你在廠裡聽聞此次科舉的事情麼?”

史三郎道:“問過坊監了,坊監說不妨事,如今臺灣缺人,所有學子都不會黜落,全部錄用到衙門、工坊和農場,前五十名將繼續進臺灣大學堂學習,妹妹不必擔心。”

沈氏奇道:“女子也可考入衙門麼?”

史三郎笑道:“娘,你這是老眼光,如今各大官坊和鋪子皆有女工,衙門也會有女官的,東京皇宮裡還有內尚書省,全是女官。”

史老丈慈愛的摸了摸自己女兒的髮髻道:“閨女,你若是能考到五十名之內,那爹就高興了。”

史翠一聽頓時壓力山大,五十名之內那是相當困難,在父母親殷切的目光中,她還是點了點頭。這一情景在基隆數百個家庭裡輪番上演,人人盼望自家孩子能進入那前五十名。

............

二月初五,大宋天聖元年貢舉正式開考,天還未亮,東京城大街小巷裡星星點點的燈籠便往禮部貢院湧了過來,趕考的送考的足有好幾萬人,貢院前車水馬龍,門前巡查的兵丁們吆喝眾人按照所屬之路排隊,依次搜撿後入內。

柳七茫然無措的遠遠望向貢院的大門,他即將第四次跨入貢院,身後的曾公亮推了他一把道:“耆卿兄發甚子呆,既然來了,哪怕是碰碰運氣也得進去試試。”

柳七苦笑道:“既然來了,哪有不進去之理,為兄先預祝明仲老弟高中金榜。”

曾公亮抱拳道:“多謝耆卿兄吉言,在下也預祝耆卿兄蟾宮折桂。”

柳七仰面向天嘆道:“若是不中,做哥哥的此生就完了,再也無翻身之力,也不知出路在何方。”

另一邊是開封府的入場隊伍,隊伍裡是些平日在東京城唱詩相合的士子們,互相之間盡皆熟識,這裡面就有日後中了狀元的宋癢(此時還叫宋郊)和他的弟弟宋祁,兩兄弟詩書滿腹,風度翩翩,拱著手與舉子們打著招呼,兩人胸有成竹,似乎中進士不過是探囊取物。

鄭戩、葉清臣兩人亦在現場,此刻兩人畏畏縮縮的站在一起,心中忐忑不安。

鄭戩曾向翰林學士楊億求學,好歹在東京城裡呆了好幾年,心理素質比葉清臣略略好些,安慰葉清臣道:“道卿老弟,不必擔憂,你才年方二十五歲(虛歲),若是不中還有機會,不似為兄,年已三十有三,不中此生便再無希望,只得漂泊於江湖之間。”

葉清臣苦笑道:“小弟不中何以面對蘇州父老,不中又哪有出路,我等只會這詩詞歌賦,難不成年紀輕輕就去做那西席先生?”

鄭戩指指東南方漆黑的天空道:“那臺灣的吳先生不也是個西席先生,如今臺灣如日中天,吳先生又是當朝帝師,何等榮光,我等不做官,做個西席先生亦可。”

葉清臣嘆道:“螢火之光豈能與皓月爭輝,吳先生那一身本事在何處不是一方人傑。在下聞聽臺灣亦是今日科考,不知會考些什麼題目?”

鄭戩笑道:“必然與我等不同,某昔日在吳山學堂偷學半載,便知道吳山學堂儒學和實用之學並重,從不偏廢,故這實用之學是必考的。”

葉清臣豔羨道:“自從幾年前聽完吳先生一席高論,方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簡直如醍醐灌頂。先生的學說方為正道,奈何我大宋偏偏只考這儒學,有一技之長者無出身之道,殊為不智。”

鄭戩點點頭,深以為然。其實他們不知道,大宋初中期還算好的,還有什麼醫、算、書、畫、詞等雜科考試晉升。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若是到了後世的明清兩朝,程朱理學中最糟糕的那部分學說統治全國,限制科舉的考試範圍,讀書人只能靠八股文打天下,官員和百姓的思想被禁錮,且不允許軍人和商人、工匠的子女科舉,從此中國從海貿開放走向了閉關鎖國,直接導致後來的落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