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事項共有七點,分別是朝代、地名、人名、史實、度量衡、物價、稱呼。

一、朝代:公元741年後,輝煌的大唐經歷高祖、太宗、高宗、武周、玄宗五代後便走向衰亡,開元盛世便是最後的絕唱。

其後的華夏大地經歷了五代十國,更是亂象紛呈,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這一切的終結者便是一個少年時渾渾噩噩,成婚後尚不能自理的軍漢---趙匡胤。

趙匡胤深受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征伐南唐時屢建戰功,為軍中第一人。柴榮病重時,趙匡胤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

柴榮病逝後,公元960年2月4日,趙匡胤藉口攻打契丹,出兵北上,在開封府陳橋處黃袍加身,發動兵變,進入東京城接受後周周恭帝柴宗訓的禪讓,坐上了龍椅。

因他所率大軍曾駐紮宋州(河南商丘),於是定國號為宋,改元建隆,一代大宋盛世,緩緩拉開帷幕。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死因成謎,享年五十歲。

趙匡胤之弟趙光義繼位後改年號為“太平興國”,率軍親征北漢,宋軍擊退遼國援兵,滅亡北漢,終於結束了自唐末黃巢之亂以來近九十年藩鎮割據混戰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統全國。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日,趙光義崩於東京宮中之萬歲殿,年五十九歲,皇太子趙恆登基為帝。

趙恆初期勵精圖治,造就了“鹹平之治”,後來契丹蕭太后入侵中原,北宋五鬼之一的王欽若嚇得力勸皇帝遷都揚州。

一代名相寇準卻鼎力支持趙恆御駕親征,與蕭太后在檀州大戰。

隨後大宋在軍事佔優的情況下與契丹簽訂了著名的“澶淵之盟”,以給予契丹歲幣的方式換取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趙恆為了挽回澶淵之盟的不利名聲,在北宋五鬼:王欽若、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五人的慫恿下,轟轟烈烈開展了一場歷史上傳為笑柄的群眾迷信運動——“天書封禪”,並將年號也改為“大中祥符”。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本書的故事就從宋朝大中祥符三年四月的一個夜裡開始......

二、地名: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本文中起始的蘇州長洲縣吳山村為杜撰,其他地名均經過考證,雖然不如歷史學家那般嚴謹,至少也是八九不離十。

三、人名:虛構的人物都是作者取的名字,真實存在的人物按實名。

四、史實:本文是穿越文,歷史事蹟肯定會發生改變,事件發生的時間也會改變。穿越後的小蝴蝶扇出的微風會逐漸形成風暴,絕對不會完全沿著原來的歷史軌跡前行,其中的量變和質變是作者自行推演的,是否符合邏輯請讀者自行判斷。

五、度量衡:本文初期採用宋制,後期採用公制,宋代的度量衡除了重量由“五鬼”之一的宦官劉承規精心測試的比較準確,其他的都是亂七八糟的。

例如尺寸裡面有什麼宋尺、浙尺、淮尺、遼尺......不一而足,且歷史學家們爭論不休,互不買賬,在本書中為避免麻煩,宋制與公制的換算參照《三到十四世紀中國的權衡度量》和《夢溪筆談》,確定度量衡如下:

重量:一宋斤等於640克,一兩等於64克。

長度和面積:一丈為十尺,一宋尺等於31.2釐米,一宋寸等於3.12釐米,一步約為1.5米,一宋畝等於0.87市畝。

容積:據宋代太府寺的記載來界定,一石(斛)等於十鬥,一斗為十宋升,換算成今日的容積為700毫升,其重量按照《夢溪筆談》的記載為92.5宋斤,也就是118.4斤。

六、物價:書中有不少工農產品、住宅的描寫,涉及的物價基本參照程民生先生的大作《宋代物價研究》,其中有些物品的單價查不到史料,比如米價連續幾年都沒有記載,或者沒有列出的價格,這些只能作合理推算,怎麼推算呢?

一是連續幾年沒有記載的,比如米價,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為8文/鬥,期間再無記載,一直到天聖八年(1030年)范仲淹才有記載,30文/鬥,那麼(30-8)÷(1030-1008)=1,平均每年上漲1文/鬥,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的糧價便是16文/鬥。

二是完全沒有記載的物價,本書以米價為基準結合現代價格計算,翻遍史書也找不到蔬菜的價格,我們以蔬菜為例做個推算,現今的米價大約為3元/斤,以後世蔬菜價格為基準表,算出比例,來計算宋代的單價。

比如菘菜(大白菜)後世為1.5元/斤,那麼相對米價其比值就是0.5,大中祥符九年的米價是1.6文/宋升,換算成重量大約為1.5文/斤,那麼菘菜就是0.75文/斤,三文錢就能購買四斤菘菜。

七、稱呼:本書講述的是北宋時代的故事,但書中一些稱呼還是作了改變,比如古代的皇子如果生母為妃嬪,則稱呼為姐姐,稱呼弟弟也是三哥、四哥之類,這些看著實在不適應,所以在稱謂上與現代極不相符的都作了相應改變。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