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出了香水鋪子,景靈又推著他去了一家米粉鋪,鋪子裡生意不好,門可羅雀,掌櫃的正愁眉苦臉坐在櫃檯裡發呆。

吳夢是湖南人,對米粉自然是情有獨鍾,後世的什麼長沙米粉,常德、津市牛肉牛雜米粉口味非凡,他想起就流口水。

吳夢進到店內,那掌櫃的才驚醒過來,一瞧是吳夢,慌忙拱手作揖道:“原來是吳先生,小的失禮了。”

吳夢看了看店裡的樣子,知道這店生意不好,笑道:“不必多禮了,你且下碗米粉過來。”

景靈關心的問道:“先生莫非沒吃午飯麼?”

吳夢笑道:“某這是來教他如何下米粉好吃。”

掌櫃喚開小廝,親自上陣,使勁渾身解數,煮了一碗米粉端了上來,吳夢往碗裡瞅了瞅,這是食品廠的幹米粉泡發的,於是夾上幾筷子嘗了幾口,便知道他生意為何不好,米粉弄的像煮湯餅(麵條)一般,如何會好吃。

吳夢略略沉吟片刻,說道:“掌櫃的,你且拿紙筆來,某家教你如何下米粉,不然你這米粉店只怕開不下去了。”

掌櫃一下子興高采烈起來,自己居然能得到吳先生的指點,趕緊拿來紙筆,豎起耳朵,只怕漏了一個字。

吳夢將牛骨頭、豬頭加上一些香料熬湯的法子告訴了他,然後又指點他怎麼配置碼子、如何浸泡米粉,最後如何用竹製的漏子燙米粉等等要訣都一一告訴了他。

吳夢最後總結道:“米粉若是要好吃,沒有別的秘訣,湯味鮮美是第一的,且要保持新鮮,不要用陳湯。”

吳夢出門後又轉悠一陣,感到有些累了,便吩咐車伕趕車回家休息。

米粉鋪子的掌櫃也是福至心靈,他當晚守著小廝們熬好了湯,翌日一早在店鋪外間擺了塊紅紙大牌子,上書:本店米粉蒙吳先生親自指點。

結果這一早上店裡食客爆滿,吃完米粉的食客嘴巴一抹,豎起大拇指道:“掌櫃的,你真是有福了,吳先生指點的米粉當真好吃。”從此臺灣米粉的大名逐漸在大宋傳開。

吳夢不會為這小小米粉鋪子操太多心思,香水生意才是大頭戲,待黃雁上門,他將整理好的香水冊子交給了黃雁,然後說道:“香水要用玫瑰花來提煉精油,臺灣只有農場裡才有玫瑰花圃,你先只管配置當前可以弄的香水,玫瑰花的種植某家交待官營農場去弄。”

待黃雁走後,吳夢吩咐守衛的廂軍士兵將農場的金世明喚來,金世明正在田間察看芋頭長勢,聽到先生召喚,騎上馬飛奔而來。

進得門來,吳夢吩咐他先喝幾口茶水定定神,然後道:“世明,你將那種植玫瑰花的農人派去淡水,某去信讓營田司撥給你一百畝地,全部種上玫瑰花,以後還要擴大,每年將玫瑰花收上來粗加工後送到基隆,由香水作坊來提煉精油。再過幾年你們也要成家立業,一定要好好種植,把你們娶親的錢財賺回來。”

金世明感激道:“多謝先生撫育我等長大,還要替我等操心終身大事。”

吳夢笑著敲了一下他的腦袋道:“你們是孤兒,某與大師不操心誰來操心,快去吧,琢磨下讓羅會和易中明誰去主持此事為好。”

金世明領命去了,吳夢舒了一口氣,這又弄了個產業,現在就安心等待趙恆的批覆了,臺灣自行鑄錢許多事情就好辦多了,比如紙幣就可以用儲蓄卷之類的慢慢來過渡。

臺灣島還有一樣重要的自然資源便是水鹿,水鹿在臺灣島沒有天敵,成群結隊,只要適量捕殺便不會絕種,以前的鹿肉是美食,而鹿皮是副產品,百姓們都把鹿皮做成袍子穿,有多的還縫製成了被子,可是這鹿皮未經鞣製風乾後便硬邦邦的,實在不舒適。

鹿皮柔軟,結實,美觀,,耐水,抗高溫可達120度,耐低溫效果更佳。遠強於羊皮,可製成皮衣、皮靴、皮墊,鹿皮的手感極佳,長久使用後有鵝絨般的觸感,可謂是極高檔的獸皮。

所以現在應該硝制鹿皮,製成鹿皮袍子,鹿皮靴子,便成了玻璃、粉條、搪瓷缸、火柴之外可拓展的民用工業。

現在的臺灣,必須有造血的功能,吳夢尋思還是要努力賺錢,早日把錢還給丁大勝。

臺灣有朝廷三司從成都府發過來的硝石,吳夢發現其中既有火硝又有芒硝,芒硝為天然硫酸鈉提製而成的稜狀或長方形結晶體,兩端不整齊,大小不一。

火硝系含硝石礦物及硝土提煉而得,為白色玻璃狀柱狀結晶或塊狀。只有火硝提純後才能製作火藥,而芒硝可直接鞣製皮革,或製作純鹼,純鹼也可鞣製皮革,也可製作洗衣粉。

不管如何芒硝有了,鞣製皮革便可行,吳夢便去了州衙,請燕肅釋出通告,招募會鞣製皮革的百姓。

燕肅詫異道:“先生,鞣製皮革在下雖然不懂,但也知道需要芒硝,臺灣現在沒有芒硝啊?”

吳夢道:“燕知州,三司不知道怎麼搞的,從四川調派的硝石又有芒硝又有火硝,芒硝要弄成火硝麻煩的很,這些官員也真是太不懂行了。”

燕肅哈哈大笑:“某雖是文官總也懂得做火藥便是火硝,這芒硝如何可用?”

聽到有了芒硝,燕肅便叫來書辦,吩咐張榜出去招募皮革匠人,他考慮的很是周全,一併招募會製鞋和縫製皮袍的工匠,男女不限。

說來也巧,村子裡頭還真有一對夫婦會弄這玩意,男人叫李十二郎,渾家周氏,來自於陝西路,兩人祖上便是做皮袍和皮靴的。

党項入寇時作亂後便逃離了家園,隨著流民來到開封,可他們在開封沒有用武之地,聽說江南富庶,便又沿著運河南下到蘇州謀生。

正巧碰上丁大勝招募前往臺灣屯田的百姓,夫婦倆身上的銀錢已經用光,還帶著一個六歲大的孩子,只得應募來到臺灣。

剛來的半年什麼苦都吃了,夫婦倆分開住在集體寢室,孩子蒙學,男人開荒墾田,女人壓蜂窩煤、做飯,累得像條狗,兩夫婦一見面便互相埋怨,不該來到這蠻荒之地。

等到前年糧食豐收,年底又蓋上了兩間瓦房和一間小灶屋,現在吃喝不愁,官府收的地租僅僅三成,兩夫婦又高興的初一十五燒香拜灶神,求神仙保佑如今的好日子能歲歲年年。

這一日黃昏時分,孩子從村學回來,蹦蹦跳跳回到家裡,見到母親周氏便沾沾自喜道:“娘,今天村學的先生誇我算術學的好。”

周氏滿面笑容的看著兒子,慈愛的摸摸他的臉:“我兒好好蒙學,將來考個進士郎。”

孩子滿臉自豪的說道:“孩兒定然如母親所願。”

他卻不知大宋天下幾千萬人,三年一次的省試才錄取幾百人,當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哪有那般容易。

周氏溫言道:“你好好溫書,娘去做飯,你爹快回來了。”

說罷便向灶屋走去,飯還未做好,丈夫便挑著一對籮筐回到家中。

一家人上桌吃飯,晚飯倒也簡單,白白的大米飯加上用豆油炒的兩個素菜,如此的生活在大宋已是小康水平,有菜有油有大米飯,大宋本土不少百姓還吃不上這麼好的飯菜。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李十二郎對渾家說道:“娃他娘,今日某隨裡正前去衙門交糧,見衙門貼了佈告,便央求裡正讀了一遍與我聽,衙門招募皮革匠,每月給錢四貫,男女都要,娃他媽,你我二人前去每月可得錢八貫,做的好了還有賞錢,這可是天大的好事。”

周氏先是一喜,然後又神色凝重的說道:“娃他爹,雖是好事,若是做的不好官府不要咱們了如何是好?”她是再也不想過那顛沛流離,吃了上頓愁下頓的生活。

李十二郎道:“娃他娘,官府早就公告過,凡臺灣戶籍人士,一旦不想務工者便可返村種田,保證人人有田種,有工做。”

周氏點點頭道:“既如此,明日娃子上學,我二人便去衙門看看。”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