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府廳堂內,吳夢又對著林氏和景靈道:“丁夫人,剛才睿哥兒說與契丹韓家的子弟交好,可有興趣聽聽韓家那鼎鼎大名的韓德讓和蕭太后之事?”

女人哪有不喜歡八卦的,林氏連忙點頭道:“吳先生趕緊說來聽聽。”

吳夢又笑著把韓德讓和蕭太后那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故事講了一遍,遼國承天皇太后蕭綽(小字燕燕)年少時曾許配韓德讓,蕭綽鍾情於韓德讓,而韓德讓亦有意蕭綽,誰知還未來得及結婚就被棒打鴛鴦,蕭綽被景宗選為妃子。

景宗死後,蕭綽得以解脫,她一是要重溫少女情懷,二是想讓韓家支援自己的幼子,便決定改嫁韓德讓,這在契丹的風俗中是允許的。

蕭綽私自向韓德讓說:“我曾經許嫁於你,願諧舊好。當國幼主,也便是汝兒。”

此後,韓德讓就無所避諱不斷出入於蕭綽的帳幕之中,出外遊獵和處理政務,二人同案而食,並排而坐,同帳而臥,過著夫妻生活。聖宗對韓德讓也以父事之,國家大事皆由他二人參決。

後來蕭太后去世,年老的韓德讓受此打擊病倒,遼帝耶律隆緒一直和韓德讓親如父子,他率諸親王像兒子一樣親侍床前,皇后蕭菩薩哥也親奉湯藥。

儘管帝后殷勤服侍,蕭綽去世後的第十五個月,韓德讓也隨之去世。遼帝耶律隆緒親自為韓德讓舉行了國葬,並將其安葬在蕭綽的陵墓邊。韓德讓成為葬在大遼皇陵中的唯一一個漢人和臣子。

林氏、陳氏、景靈三個女人聽得津津有味,聽完不由唏噓不已,想不到皇族裡也有如此至死不渝的愛情。

丁睿卻叫嚷道:“師父,你為何不說蕭太后為了能和韓德讓雙宿雙飛,還將他的妻子殺掉,那也太殘忍了。”

景靈“呸”了一聲,說道:“原來是個殺婦奪夫的蛇蠍女子,有何面目母儀塞外。那韓德讓也是個寡情薄幸之人,自己的結髮妻子被害死了,不但不報仇,還與殺妻仇人同床共枕,真是不知羞恥。“

林氏和陳氏紛紛附和,說吳夢故意美化蠻夷,其實還是大宋的女子更好。

吳夢無奈,大宋婦人哪裡知道塞外族群對人命根本不當回事,於是道:“好好好,在下說錯了,那說說咱們大宋王子與民女的故事。”

幾個婦人又來了興趣,吳夢便將劉娥離婚後和趙恆相識又被太宗拆散,後來太宗死後才被趙恆立為皇后的漫長過程。

景靈和丁成繡驚奇的捂住了嘴巴,林氏笑道:“原來皇后還是個嫁過人的貧窮女子,當今皇帝也是個痴情人啊。”

眼望三個女人迷離的眼神,吳夢心道這女人不管什麼年紀,都還是喜歡這種王子與灰姑娘的把戲。不過說實話趙恆和劉娥的愛情倒真是一段佳話,勝過後世所有言情小說,恐怕也是自古以來最真實、也是身份最懸殊且最終成功的愛情故事。

丁大勝大急,連忙道:“吳先生何以如此清楚宮廷秘史,你們幾個婦人可千萬不要外傳,以免有殺身之禍。”

林貴平也斜睨了吳夢一眼,問道:“吳先生從哪裡聽來的故事。”

吳夢一笑,洋洋得意之中嘴把不住門,一句不該說的話脫口而出:“某知道的可多了,要不要再說說太子的......”

話未說完,嘴巴便被林貴平捂住,林貴平附在吳夢耳朵邊小聲道:“此事萬不可說,以後某再告訴你緣故。”

林氏笑道:“你兩個大男人還有什麼悄悄話,關太子何事?”

林貴平連忙道:“沒有沒有,姐姐聽錯了,昕頌兄的意思是太子很孝敬皇后。”

丁睿又道:“師父,此次我去契丹也去做了農村調查。”

吳夢興趣甚濃,連忙問道調查結果如何,丁睿便將析津府農家的收入、賦稅情況一一說明,還將契丹朝廷汙衊大宋官府的話講了一遍。吳夢一聽也是啼笑皆非,想不到這矇蔽百姓視聽古已有之。

林貴平嗤笑道:“蠻夷之邦,弄這些宵小手段,當真上不得檯面,日後收復燕雲十六州,讓百姓移民到大宋,讓他們好好瞧瞧大宋的富庶。”

丁大勝也道:“如此愚民之策,安能長久,契丹真是失策。”

吳夢心道這當然是嚴重的失策,最後的結果不就是被更窮的女真人滅國了,於是道:“且容他們胡扯吧,遼國漢人行漢制,契丹人行契丹制,短期內有效,長遠來看問題甚多,這種分制不利於兩族百姓的融合。且契丹人賦稅也較漢人為輕,這些不公平的國策也是不能長久的。大宋卻是來個反的,對蕃部民眾甚是優待,這也只能作為短期行為,長遠亦是害處甚多。”

林貴平道:“某也覺得對付那般不服教化的蕃部就得武力剿滅,不必手軟,對於服管的蕃部應該與漢人一視同仁,不得歧視。”

吳夢深以為然,一時的手軟後患無窮。

丁睿又道:“師父,你還是繼續說說党項那邊吧。”

吳夢笑道:“睿哥兒,這党項可是頗有些意思,你仔細聽來。”

党項的開國國王李繼遷(生於963年)為銀州防禦使李光儼之子。其高祖拓跋思恭在晚唐時封爵夏國公、定難軍節度使,曾祖李仁佑、祖父李彝景、父親李光儼,於五代、後晉、後周先後世襲定難軍節度使之職。繼遷幼年時即以“善騎射、饒智數”而聞名鄉里。

宋初,宋太宗推行大漢族主義,對邊疆少數民族極力壓迫盤剝,一些州官邊將更是把党項人視作異類。原州巡檢使王彥升,把一些所謂“犯法”的党項人抓來,讓其站在酒桌前,他一面喝酒,一面用刀子割下“犯人”的耳朵,切碎做下酒菜。

被割掉耳朵的党項人血淚滿面,渾身不停地顫抖,王彥升視而不見,繼續喝酒。党項人對宋朝的邊將和官吏恨得咬牙切齒,當李繼遷扯起反宋大旗後,便紛紛響應。

雍熙三年(986年)二月,李繼遷遣使捧表向遼國稱臣。遼國欲藉助李繼遷的勢力牽制宋朝,便封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銀、夏、綏、宥等州觀察使,特進、校檢太師”。12月,李繼遷為了進一步拉近和遼國的關係,親自向遼聖宗請婚。遼聖宗許以宗室義成公主下嫁,並封李繼遷為夏國王,賜好馬3000匹。

端拱元年(988年)大宋見李繼遷與遼國聯姻,勢力迅速擴大,一時難以剿滅,又怕他們聯手抗宋。時年五月,太宗便採納宰相趙普的建議,採用招撫之策,授李繼捧為定難軍節度使,賜姓趙,名保忠;授李繼遷銀州觀察使,賜姓趙,名保吉。

景德元年(遼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正月二日,李繼遷去世,李德明在李繼遷靈前嗣夏王位,李德明小字阿移,時年二十三歲。

李德明嗣位後,對內保境息民,恢復生產;對外附遼和宋,專力向西發展。面對著宋、遼兩國的廝殺,夏國國王李德明隔岸觀火,坐收漁翁之利。

景德二年(1005年)七月,遼國為了達到讓李德明繼續與宋朝對抗,自己從中取利的目的,冊封李德明為西平王。

同年十月,大宋針鋒相對,封李德明為定難軍節度使,夏州、綏州、銀州、靜州觀察使,西平王,賜李德明襲衣、金帶、金鞍勒馬,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兩萬貫,茶兩萬斤。

得到宋朝的賜封后,李德明捧表降宋,同時臣服於遼與宋,倚仗遼之強勢,多得宋之實惠,西夏日益強盛。

李德明在外交上先後取得遼與宋的承認後,不斷向河西走廊地區用兵,六次率兵攻打吐蕃、回紇居住的甘州、肅州、瓜州等地,開疆拓土,佔據了定難州(今賀蘭山一帶)、靈州(今寧夏靈武一帶)、慶州(今甘肅慶陽)、夏州(今陝西靖邊)、銀州(今陝西米脂、榆林一帶)、宥州(今陝西橫山縣一帶)、綏州(陝西綏德)、積石州(青海循化)等數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景德三年(遼統和二十四年、1006年),李德明再次派遣牙將劉仁勖奉上請求將歸附的誓表放在北宋盟府(掌管儲存盟約文書的官府),並且說歸附大宋是其父李繼遷的遺命。

趙恆為此對李德明大加讚賞,授他為特進、檢校太師兼侍中、持節都督夏州諸軍事、行夏州刺史、上柱國,並冊封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等州管內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加封西平王。

大宋朝廷還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兩萬貫、茶兩萬斤,並允許在保安軍設立榷場。

景德四年(遼統和二十五年、1007年),李德明為表示對大宋的誠意,獻上馬五百匹、橐駝三百頭,大宋方面表示回謝,賜給奉廩,襲衣、金帶、器幣等物。而且李德明還上表請求去宋朝首都東京互市,購置所需要的物品,趙恆欣然同意。

同年五月,李德明之母罔氏薨,大宋冊封李德明鎮軍大將軍、右金吾衛上將軍,員外置同正員,其他官職一切如故。宋朝以殿中丞趙稹前去弔唁並兼任頒詔的官員,李德明以禮樂迎宋使至其母柩前,第二日釋服,李德明哭著對宋使表示謝恩。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大中祥符元年(遼統和二十六年、1008年),遼國遣使冊封李德明為大夏國王。同年,大宋為拉攏李德明,又降詔給他,加賜為守正功臣,增加食邑一千戶,食實封四百戶。

不久,西夏境內發生大旱。大宋下詔,賣給河西糧食,以解決西夏境內的饑荒。趙恆泰山封禪之後,覺得還不夠,遣使去封賜李德明,加封他為中書令,增加食邑一千戶,實封四百戶。

天禧元年(遼開泰六年、1017年)正月,大宋朝廷吃飽了沒事幹,又給李德明加官,加授李德明為太傅。宋天禧三年(遼開泰八年、1019年)春,李德明為繼母丁憂,趙恆還派屯田員外郎上官佖前去弔唁。

党項就這樣在宋遼之間晃盪,仿若跳樑小醜。綜上所述,大宋對党項夠好了吧,花了無數錢財,但是看看李德明對大宋又幹了些什麼呢?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