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四年(1020年),陽春三月裡基隆卻是春雨霏霏,臺灣島上已經開墾的土地正在播種,八成播種水稻,一成的旱地種植了大豆,一成為菜地。

基隆的山地開墾後為棉花、芋頭、蓖麻、黃花蒿育種,引山峰的溪水灌溉。百姓們在平整後的土地上興修溝渠,以便趕上夏種。

田地裡四處都是辛苦耕耘的百姓,一些沒有巡邏守衛任務之廂軍也須下地耕作。

基隆每個村落裡駐紮三十名廂軍守衛,廂軍最是辛苦,每日三班輪換,哪怕是夜間都得騎馬巡邏,不當值的廂軍們也好不到哪處,全下田幹活,個個累的像一灘泥一般。

呆呆的野鹿時不時會竄進田地,為防止播種的田地被野鹿踐踏,廂軍和村民天天驅趕獵殺,為的是將野鹿趕出這片土地。

這群畜生也變得狡詐起來,聞聽到聲音不對轉身就跑,遠沒有以前那般好打殺。

剝掉的鹿皮大都成為當地村民的禦寒襖子,吳夢看著鹿皮只覺可惜,鹿皮若是有效利用,可以製成皮衣皮靴賣去大宋本土,換取銀錢吸引更多百姓過來營田,人多力量才大。

營田司待遇最好的便是在學堂學習的孩子們,學堂是紅磚燒製出來後第一批完工的建築物,但凡十三歲及以下孩童不論男女強制性進入村子裡的學堂上學,十三歲以上孩童如若自願也可進入學堂上學。

這學堂其實也不大,就十幾間課室加一個小食堂,白天孩童在課室裡上課,夜間便成為孩子的宿舍。孩子們的伙食要好於其他移民,起碼天天有少許油水。

景靈和小青也進了學堂教女童班的識字和數算,孩童的免費教育倒是減輕了百姓們不少怨言。

按照吳夢的設想,將來的村民都必須仿照後世搞掃盲班,當前村子裡的村民只怕九成多皆為文盲,對於臺灣新農莊建設極其不利。

丁睿每日裡也在學堂上課,吃的同樣是米飯和一些野菜,幾個月過後,他那略帶嬰兒肥的小臉眼瞅著黒瘦了下來。

景靈看在眼裡頗為心疼,她偷偷讓周良史從蘇州帶了幾隻母雞,每日待丁睿晨起便讓他吃上兩個雞蛋,這才沒瘦的不成樣子。

從丁家工坊調來的工匠們每月裡有工錢可賺,除了對伙食頗有微詞,其他倒是無甚怨言。

潤州和長興石炭場招募來的礦工們卻是精神抖擻,他們是經過礦場創業歲月的,眼望百姓們叫苦不迭,礦工們真是鄙視不已,沒有苦難的耕耘哪能過上好日子?

崑山移民可不一樣了,八九成百姓牢騷滿腹,尤其是村莊裡的規矩又多,嚴禁隨地便溺這一條便難為死了習慣就地解決的移民。

只要隨地便溺被發現,廂軍們舉手就會抽上幾鞭子,青壯漢子們幾乎人人都被抽打過。

夜裡的基隆村莊,黑燈瞎火,臺灣島上物資奇缺,油料更缺,一到夜裡除了學堂,其他房舍皆是一片漆黑。

林貴平接受了吳夢的意見,治軍治民首先要從嚴,夜裡天黑以後便不準百姓們隨意走動,實行宵禁。

春日裡的細雨綿綿不斷,村莊裡滿是泥濘,屋頂時常漏水,有時睡到半夜被褥一片濡溼。

營房內四處皆是泥垢,住在裡面別提有多難受了。吳夢打算的說書講古因無法照明也只好作罷,四個村莊裡的士氣如今是一片低落。

…………

“哎呀,不好,此處又在漏水,十五郎,趕緊用木盆接著。”

史三郎說罷,從床頭拿過一隻木盤遞給孫十五郎。

孫十五郎藉著外面隱隱然的光線和水滴的聲音找到漏雨的位置,將木盆移動了好幾次,直到聽見木盆裡發出“滴答”聲才罷手。

史三郎嘆道:“茅草頂擋不住雨水,又沒有油燈,夜裡漏雨都找不著地方。”

孫十五郎搓著身上的泥垢對史三郎說道:“三郎,想不到臺灣島上雨水如此之多,去歲的冬日下個不停,元日稍稍停歇了一陣,現今又是小雨不斷,某幾天未洗浴了,身上難受的緊,家母和小妹只怕更是難受。”

史三郎道:“女眷營地搭建了浴室,裝了石炭爐子,比此處要好上許多,你就甭操心了。”

旁邊一個漢子介面道:“不是說丁家有許多機巧之術,怎的從未見過?如今我等住在這腌臢之地,實在是難受之極,遠不如當初在昆山縣的村子裡。”

史三郎對丁家和吳夢的信任也在一點一點的瓦解,來了臺灣島快半年了,並未見到什麼新鮮玩意,反而是日復一日之勞作,比以往辛苦許多。

他搖搖頭喪氣的說道:“我等真是在此地遭罪,莫非那些廂軍也是欺騙我等的。”

睡在史三郎對床的漢子坐了起來,神秘的說道:“定然不會,某前幾日被抽去機械工坊幫忙,見到了那黑乎乎的機床。好傢伙,被山上衝下來的溪水一帶,那機床轉的好快,一根鐵棒伸進去,滋滋聲過後,立馬被削了厚厚的一層黑皮,變得亮光光的。”

史三郎一聽便來了勁頭,問道:“兄臺,你還看到了什麼?”

那漢子回道:“還有一個工坊,不讓俺們進入,門口還有廂軍守著,聽說裡面是無須水力和人力驅使,放入石炭便可轉動的機床,是神仙賜給吳先生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孫十五郎笑道:“你這廝盡是胡說,哪有什麼神仙,又哪有什麼自己轉動的機床,定是那吳先生裝神弄鬼。”

那漢子啐了他一口道:“不信算了,工坊管事的和尚說了,只要識得文字,會數算之術,春耕後可去營田司報名,經考核合格,便可到工坊做工,見識到神仙所賜之機床。”

史三郎心中一動,還未開口,孫十五郎急忙對著他說道:“三郎,這些你都會,何不去工坊考考,總好過住在這腌臢之地。”

史三郎摳了摳髮髻道:“就是不知道難不難,若是阿拉伯數算,某還是會一點,嗯,十五郎說的是,春耕後某去試試。”

正說話間,外面響起一陣呼喝“你小子屢教不改,又在門外撒尿,看本將不抽死你”,然後就是一陣陣鞭子抽打肉體的聲音和一聲聲慘呼,屋內眾人趕緊縮排了被窩,不再出聲。

婦女營地處又是另外一番光景,女人的嘴巴本來就碎,一入夜無事可幹,這些婦人們就摸黑坐在一起拉家常,說些東家長西家短的閒話。

史三郎的母親沈氏嘆了口氣道:“孫家娘子,前幾日聽老身那三郎說日日耕作甚是辛苦,這日子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也是怪賊老天暴雨成災,否則哪會被官府驅趕至此。”

孫十五郎的母親程氏一樣神情沮喪,她說道:“如今的日子難熬啊,村子裡擁擠不堪,雨一下便成了黃泥塘,真真難受之極。想我等在海上漂了幾日才到此地,也不知道離家鄉有多遠,回是回不去了,後面的日子咋過哦。”

史三郎的妹妹史二孃才十三歲,和孫十五郎的妹妹都在學堂上學,她卻沒有喪氣,說道:“娘,先生們可不是這般說的,先生們說此處田地甚是肥美,兩季稻一季麥,可一年三熟。”

沈氏給了史二孃一個爆慄道:“大人說話,小孩子不要插嘴,你知道什麼,那些先生們就是把我等騙來這荒島的。”

史二孃很是不服氣,輕聲嘟囔道:“先生就是這般說的,還有楓橋班的學子們也是如此說,他們本事可大了,能做好多東西。”

沈氏苦笑著摸摸自己女兒的頭道:“二孃啊,你還小,那些東西是能吃還是能喝啊,現下這荒島上日日就是點白米飯,連鹽巴都不捨得放,比在村子裡吃的還差,唉,慢慢熬吧。”

學堂裡只有吳夢、智慧和尚和王夫子、景靈、小青五位個教授,吳夢主要是教那三十餘位俗家弟子學習數學、格物和機械加工知識。

數學還好說,格物和機械知識必須要有感性認識才容易理解,感性認識最好的方式就是實驗和實習,集裝箱裡能夠用來教學的道具很少,吳夢把課本已經發給了這些弟子,吩咐理解不了就死記硬背。

至於災民的子弟需要的教材便由這些弟子們夜間抄寫裝訂,楓橋班弟子平素還得輪流去學堂講學。

女學那邊便是景靈和小青在授課,兩個美貌的女夫子倒一直是漢子們永恆的話題。

有意思的是丁睿這個十歲的娃娃也須輔導比自己還大的學童們做算術,那些招募來的工匠們瞅著不禁瞠目結舌。

等到丁睿手拿一張張圖紙仔細講解給工匠們聽時,他們就從瞠目結舌變成驚奇了。

工匠們無不認為丁睿是臺灣島上的神童,而大宋此時盛產神童,晏殊和蔡伯俙就是其中之一。

大和尚更加忙碌,他除了授課,每日都刻苦鑽研機械基礎、機械加工工藝、公差與配合,並閱讀吳夢給他的鍋駝機說明書,天天盼著機器能夠開動起來。

林貴平則是總管,現下監管最要害之農耕工作,這個從未種過田的漢子每天風裡來雨裡去,灰濛濛的外袍上怕是能搓出來半斤泥土。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