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則新聞。

石家莊某小區內,兩個孩子在一處玩耍,一起跑的時候,不慎摔倒,其中一個孩子頭部受傷。

受傷孩子的媽媽得知情況後,怒氣衝衝地趕到現場,用腳猛然踹倒一起玩耍的孩子。

之後,媽媽帶著孩子迅速離開,被踹的孩子,身上留下幾處傷痕。

新聞一出,網友紛紛指責媽媽的教育方式。

孩子們玩耍,免不了會磕磕碰碰。

孩子自己摔倒了,媽媽竟把責任推在同伴身上,還當孩子面以暴力撒氣。如此遷怒的行為,給孩子做了錯誤的示範,為他今後處理問題留下了負面影響。

遷怒是一把雙刃劍,傷人又傷己。

遷怒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缺失清晰的是非觀,遷怒背後,是父母處理情緒的無能。

父母遷怒,是無能應對情緒

之前,一則媽媽逼3歲孩子吃地上飯粒的影片,引發網友的憤怒。

影片裡,孩子趴地撿食米粒,稍有停頓,媽媽就認為孩子沒吃乾淨,一巴掌扇了過去,孩子又驚又痛,哇哇大哭起來。

媽媽並沒有罷休,大聲摧促孩子:“吃!幹!淨!”孩子流著淚又上前去撿米粒吃,沒料媽媽嫌孩子吃得慢,又把他按在地上毆打。

影片是媽媽自己拍的,並上傳到網路。

網友發現隨即報警,媽媽告訴警方:

當天她發現丈夫出軌,丈夫對她拳腳相加,逃離時又出了點小車禍,情緒非常不好,回家見孩子不好好吃飯,就以此拿他出氣。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心理學認為,當人的不良情緒沒得到適當地宣洩,就會轉移到其他人或事物上,這是一種情緒蔓延現象,也就是常說的“遷怒”。

遷怒的父母,沒勇氣對情緒肇事者說不,也沒給情緒找到正確的出口。情緒的積壓之下,就會拿弱小的孩子當出氣筒。

父母沒能力管理情緒,就會任其蔓延,甚至有些父母一吵架,就拿孩子出氣,這給孩子成長帶來巨大的傷害,造成一生的陰影。

父母的情緒,決定孩子的命運,成熟的父母,都會給孩子正面的情緒。

有問題總歸咎於別人,孩子就學不會負責

電視劇《媽媽向前衝沖沖》中,荳荳和媽媽汪晴站在小店門口,突然一個皮球砸向荳荳,汪晴一邊撿起球,一邊詢問孩子是否受傷。

這時一個男孩跑來要球,汪晴問他砸了人是否應該道歉。男孩撇著嘴,並沒有道歉的意思,最後說了句:“找我媽跟你說。”

男孩拉媽媽來要球,汪晴告訴她們,孩子被砸到了。

男孩媽媽態度生硬,說了些客套話,也沒讓孩子道歉。

拿到了球,臨走時男孩媽媽還挖苦汪晴母女說:“下次見到球記得要躲哦。”

孩子玩球砸到人,原本有錯,卻不認錯,還搬來了媽媽,結果媽媽的做法更讓人驚訝,不但沒讓孩子道歉,還挖苦受傷者。

父母不分對錯,總把問題歸咎於他人,孩子也變得沒有責任意識。

孩子是透過父母行為的反饋,來認知對錯的。

如果父母沒指出他不當的行為,還遷怒於人,就會造成孩子認知偏差,分不清對錯。

孩子帶著錯誤的認知走入社會,會遭受很多挫折。

因為是非不分,看不到自身的問題,就缺乏處理問題的能力,養成不負責、怯懦的個性。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就如何成長,放下遷怒的行為,才能讓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

父母不遷怒,孩子才會更成熟

1、向情緒的肇事者說不,或表達自己的感受。

最近,浙江嘉興女子小夏報警,稱被丈夫家暴。

原來,丈夫出差期間,小夏和婆婆在家鬧了些矛盾,婆婆打電話告訴丈夫,說小夏欺負了她。丈夫趕回家後,一句話沒說,上前就打了小夏幾巴掌。

小夏並不明白丈夫的舉動,但立即報了警。

當人不敢向情緒肇事者說“不”時,就會有情緒積壓在心。尤其當遭受不合理地對待,憋屈和怒火就開始翻騰,要解決它,最好的辦法是對情緒肇事者說不,或者表達所帶來的不良感受。

如此,父母才不會讓負面情緒蔓延,任其發洩在孩子身上。

2、劃出情緒警戒線,為情緒找個正確出口。

生活中難免會有情緒,父母需要給自己劃出情緒警戒線:有情緒不教子,不用情緒解決問題。

事實上,在情緒之下教育孩子,並不能起到良好作用,孩子很可能會淪為出氣筒。

此外,有研究顯示,當人情緒激動時,大腦負責處理問題的部分處於癱瘓狀態,這時處理問題難免會有不妥。

情緒宜疏不宜堵,父母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無害他人宣洩情緒的方式。

有的父母可能是透過跑步,有人是摔打枕頭,有的則是找個安靜的地方讓自己哭出來。

無論選擇哪種方式,讓自己負面情緒先發洩出來,釋放壓力,才會維持情緒的穩定。

父母懂得用無害他人的方式發洩情緒,才能給孩子營造正常的成長空間。

3、做個是非分明的父母。

孩子有正確的是非觀,是幫助成長成熟的重點,這些都受影響於父母。

電視劇《太行赤子》中,李東齊被同學騷擾,沒忍住就動手打傷了同學的臉。

雙方家長被學校叫來,被打同學的爸爸,見兒子的傷有些生氣,質問李東齊不該打人。

但聽完李東齊的解釋,雖然心疼兒子,爸爸還是指出他不對之處,認為兒子不該先挑事。

如此一來,兩個孩子彼此道歉,家長也握手言和。

父母在處理問題時,以公平為準,對事不對人,是非分明,就會給孩子帶來正面積極的影響。

無形中,孩子也學會在事情中分清自己與他人的責任,並能夠主動承擔,變得越來越成熟。

羅伯·懷特說:“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

無論境況多麼糟糕,你應該努力去支配你的環境,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

情緒是可以管理的,只要父母願意,就能學會掌控情緒,而非被情緒掌控。當父母不斷地成長,就會懂得正確釋放情緒,做到是非分明。

父母管理情緒的方式越成熟,就越不易受外在因素的左右,這也無疑都在影響著孩子。

如此,孩子的身心就能得以自由、健康地成長。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