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題:

不發朋友圈動態的人,是出於什麼心態?

有一個高贊的回答:

“因為所有的朋友圈,都以私聊的方式發給了在乎的人了。”

深以為然。

活在朋友圈裡的人,生活未必精彩,從朋友圈裡消失的人,生活也未必糟糕。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他們不發朋友圈了,恰恰是因為找到了與他人、與自己相處的最好方式。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我表妹以前特別愛發朋友圈,一天更新十條狀態根本不在話下。

早上起床發張自拍,中午吃飯發美食,晚上睡覺發“晚安”。

身邊的朋友和風景,都是她創作朋友圈的靈感。

她熱衷於朋友圈社交,喜歡點贊、評論別人的朋友圈,也很在意別人的評論和點贊數。

如果自己在意的朋友,連續幾天沒有給自己點贊或者評論,她就會很失落,然後懷疑兩人之間是不是有過什麼誤會。

她的朋友圈看起來,活得通透豁達,但實則敏感又脆弱。

就是這樣一個極力掩藏自己情緒的女孩,最近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而這,源於她的一條朋友圈狀態。

那天她踩腳踏車去上班,被迎面而來的腳踏車撞倒在地。

那人不但沒有停下車,慰問表妹,更是頭也沒回地快速離開了。

表妹拍了一張自己腿部流血的照片,配上了一段憤怒的文字,發到了朋友圈。

短短幾分鐘,她收到了很多人的評論。

有人安慰她,讓她趕緊去醫院,以免傷口發炎;

有人同情她,說她遇上這攤事,實屬運氣不好;

有人嘲諷她,問她怎麼還有時間拍照片,矯情;

只有一個朋友,沒評論沒點贊,而是私信給她,告訴她應該如何快速地處理自己的傷口。

還有一群家人,在家庭群裡炸開了鍋,瘋狂地@表妹,叮囑她,在外千萬要注意安全。

這件事之後,表妹發朋友圈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我問表妹,不發朋友圈,不會擔心大家把你都忘了嗎?

她笑了一下,然後很認真地跟我說:

“以前我發一條動態的時候,總有太多的東西需要顧忌。髮圈之後,別人的回應,又會影響我的情緒。

那次之後,我對朋友有了新的定義。現在我有想分享的內容,就會直接發給在乎的人,比以前心安了許多。

至於忘記我的,就忘了吧,我現在只想過好自己。”

是啊!

日子是過給自己看的,不需要向別人證明。

就像楊絳所說的那樣: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當你把和外界交流的時間,都花在了和自己相處上。

你會發現,真正在乎你的人,雖然不會在朋友圈跟你有很多互動,但在現實生活中會對你百般的好。

如果你發朋友圈的次數少了,跟家人朋友聊天、相聚的時刻多了。

那麼恭喜你,終於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人世間,各人有各人的隱晦與皎潔

小雅是我們幾個朋友裡面,最喜歡在朋友圈秀恩愛的。

小雅在深圳工作,她男朋友在新加坡留學深造,兩人一年頂多見兩次面。我們都沒有見過他男朋友真人,倒是在朋友圈裡天天見他的照片。

她的朋友圈,事無巨細地記錄著:

寶貝今天的作品,設計得很棒,太優秀了;

一箱進口零食已到貨,這是要被寶貝養胖的節奏啊;

這是寶貝最愛吃的熱乾麵,他喜歡加很多的醋和辣椒;

寶貝知道我怕黑,就給我郵寄了這盞漂亮的床頭燈;

又是一個人的情人節,但我不孤單,等你的469天。

可是最近,她突然在朋友圈消失了。

問及原因,她嘴角不自覺地上揚,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原來,他們在兩個月以前結束了異地戀,生活在一起了。

說起以前愛發朋友圈這件事,她長嘆一聲氣。

以前她和男友分隔兩地,每次想念對方或者需要對方陪伴的時候,她只能將自己的情緒寫在朋友圈,當做是一種宣洩和自我鼓勵。

可她沒想到,這成了別人眼裡的秀恩愛。

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些文字承載的是一種怎樣的煎熬和痛苦。

男友回國以後,他們每天一起上下班、一起買菜做飯、一起逛街、在家看電影。

小雅說,他們還有很多很多計劃要一起完成的事情,所以根本沒有時間發朋友圈。

大概是曾經極致的思念過,所以才愈發懂得珍惜吧。

今山事說過這樣一句話:

“在世間,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隱晦與皎潔。”

有時候,我們眼裡秀恩愛的朋友圈,對他們來說卻都有著極其特殊的意義。

如果有一天,那個常常秀恩愛的人,突然不發朋友圈了,一定是因為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有了訴說的物件。

生活不在朋友圈,而是在朋友圈之外

同事阿凱是一個不愛發朋友圈的人,開啟他的朋友圈,上一條動態都是好幾年前的。

那天公司聚餐,我好奇的問他,為什麼從來不發朋友圈,難道生活中真的就沒有什麼想分享的嗎?

他搖了搖頭,然後語重心長地說:

“其實沒有人真正會在朋友圈裡,關心你過得好不好。”

不發朋友圈的這些年,他每年都給自己定下一個的目標。

考了教師資格證、記者資格證、導遊資格證,學了潛水、滑板和德語。

阿凱是個名副其實的技術理工男,在工作之餘,他兼職寫旅遊日記,現在是旅行雜誌的專欄作家,也是一家外貿公司的兼職德語翻譯官。

他白天工作,晚上寫文章,週末去做德語翻譯,每一天都非常的充實。

當然,他也有頹廢和失意的時候,也曾想過發朋友圈傾訴一下。

可最終,還是把已經打好的字一個個刪除了。

他說,最難熬的時光是剛與女友分手的那段日子,他很想在朋友圈發洩自己的情緒。

但他知道,即使那些挽回的字眼被她看到了,他們也回不去了。

於是他將那些思念和不捨深埋心底,取而代之的是每天不出聲響的奮鬥。

大概不讓別人發現自己的軟肋、脆弱和不堪,是成年人最後的一絲體面吧。

成年人的生活,沒有容易二字。

他們深刻的明白,生活究竟怎麼過,不是在朋友圈,而是在朋友圈之外。

村上春樹在《舞舞舞》裡寫道:

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要知道他們不是沉默寡言也不是不熱愛生活。

恰巧相反,他們是看清了生活,卻依然選擇熱愛生活。

願你的生活比朋友圈過得好

我身邊還有很多像阿凱一樣不愛發朋友圈的朋友。

有的下班後,就去培訓班學習插花和泡茶,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考到了高階茶藝師;

有的每天見不同的投資者,手上永遠有寫不完的方案,花了三個月時間,就為自己的專案拉到了1000萬的啟動資金;

有的趁孩子睡著的空隙復習功課,花了兩年終於考上了研究生。

在真正優秀的人眼中,每一分的時間都無比寶貴。

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很少花時間做無謂的宣洩,而是把精力投在生活當中的一磚一瓦上。

他們不是性格孤僻,也不是刻意躲避什麼。

只是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不露痕跡的生活,比以前更成熟,也變得更堅強了。

我們很多時候會刻意展現自己99%的生活,卻疏忽了自己真正應該過好的1%的幸福。

你要知道,過日子,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幸福不幸福,開心不開心,不是給別人看的。

願你有勇氣去面對真實的生活,過得比朋友圈裡展示的更好一些。

願你想愛的人永遠在身邊,想去的遠方都在路上。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