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一個團隊”。

這是邱海波教授在武漢抗疫一線接受採訪時經常說的一句話。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邱海波帶領團隊迅速挺進火速馳援。

邱海波和他的“航母戰隊”,在過往的每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用過硬的技術和默契無間的合作贏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在這次疫情中,先後派出八批醫護前往湖北抗疫一線。

潘純,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國家衛生健康委專家組成員。大年初二抵達武漢後,潘純參與金銀潭醫院重症患者的救治指導工作。業務素質過硬,為重症病患插管,幾乎5秒鐘完成。他在前線竭力推進邱海波團隊對重症規範化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救治重症患者、努力降低病死率,務須關口提前,及早發現重症病患,同時對病患進行呼吸功能保護,降低對病患有創治療。關口前移,很大程度地體現了重症團隊的專業性。”

黃英姿,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重症醫學專家。2月11日,江蘇組建醫療支援隊奔赴黃石,抵達後進駐當地8家定點醫院,擔任江蘇援黃石醫療隊救治(專家組)組長的她即刻搬出“作戰圖”。集中優勢醫療力量救治重症病患,派駐權威專家指導輕型病人收治。“防護怎麼強調也不為過,防疫工作感控先行。”在她的組織協調下,江蘇援黃石醫療隊感控小組迅速集建起來,理順醫療資源配置格局,加強醫院感染控制管理。

莫敏,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2月4日,他作為江蘇省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成員、第三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醫療組副組長,和江蘇醫護同行一道進駐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ICU。收治第1例新冠肺炎患者、第1例無創機械通氣、第1份血氣分析、第1例經口吸痰氣道管理、第1例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第1例深靜脈置管……無數的“第1次”都有他衝鋒在前的身影。3月2日,莫敏又轉戰武漢市肺科醫院,在危重病人集結的病區繼續肩挑使命負重前行。

謝劍鋒,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助理,作為國家醫療救援隊隊員馳援武漢金銀潭醫院。2月19日,他接到邱海波教授指令後,立馬換上防護服來到隔離病房患者病床前,為兩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進行氣管切開。當時,在近視眼鏡、護目鏡、防護頭罩三層隔離下,護目鏡佈滿水汽,視線不佳。他僅可透過一絲微弱的光亮,憑藉著套了三層手套的掌指,為患者摸索著氣管切開的部位。憑藉嫻熟的技藝和豐富的經驗,謝劍鋒很快邊找準了位置,麻利地完成了整個操作。

“我們幾個是看家的。”這是楊毅教授對記者說的話。

她所說的“看家”包含兩個部分,一是作為江蘇省衛健委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重症醫學組組長的楊毅教授留守江蘇,指導省內各家醫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另一個是主任劉松橋帶領留守醫護人員堅守中大醫院ICU。

“我們團隊,幾乎傾巢而出!”

“重症醫學的專業使命,決定我們務須成為救治的主力軍。”

“疫情當前,重症醫學醫護就該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自大年二十九開始,楊毅沒有休息過一天。

在13個設區市飛來奔去,每天還要忙著參加遠端會診,跟全省專家一道探討疑難病例、商定治療方案。

多年來,她曾先後作為國家級、省級專家組專家,參與抗擊重症甲型禽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醫生確實辛苦,但護士更加不容易。”

楊毅舉例說,重症醫學科護士長李曉青第一時間請戰,擔任黃石市中醫院(黃石市傳染病醫院)重症醫學科業務護士長。她把中大醫院ICU的科學理念制度救治護理技術應用到了抗疫實踐,創造條件確保重症病區患者及醫護安全。危重病患大部分使用無創或有創呼吸機治療,病患不能或無力發聲呼叫護士,李曉青就利用無線門鈴改制成ICU專用呼叫鈴,安裝在患者手可觸及的地方,保證護士隨呼隨到。

疫情發生後,中大醫院ICU的醫治壓力全落到了劉松橋教授和留守醫者們身上。一個多月以來,ICU共收治重症病患近百人,其中危重孕產婦3名,工作負荷巨大。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春節至今,劉松橋沒有休息過,每天24小時待命,常常凌晨趕到病房,守著病患到天亮。每個病患的病情,他都熟稔於胸,和往常一樣不放過病況的任何細節。”楊毅介紹著重症的劉醫生。

走進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2號樓5樓重症醫學科。

一面展示學科發展歷程的文化牆映入眼簾,一個頂尖團隊的氣度與靈魂躍然其間。

“邱教授和我都是60後。我們團隊年齡梯隊銜接合理,一代挨著一代續接成長。”

楊毅教授在談及團隊時頗為感慨。

“大年三十,提及抗疫,科室80後、90後齊刷刷地響應,讓我很感動。”

“使命感責任感,是邱海波教授傳承給整個團隊的靈魂。”

對工作錯誤“零容忍”。

邱海波教授對工作追求極致,對團隊成員近乎嚴苛。

“能夠留下來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延續他那種雷厲風行的風格。”

“有其師必有其徒,他的女弟子楊毅和黃英姿身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他的風格。”

“30多年前,重症醫學在國內還不是一個獨立學科……”

“將重症醫學這個獨立二級學科做大做強,一直是邱海波的奮鬥目標!”

“多年努力,他做到了!”

“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已經發展成為國內一流學科,是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綜合性ICU,也成為江蘇省乃至全國的重症患者救治中心。”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院長滕皋軍將此形容為“魔鬼訓練”。

這種嚴格到近乎苛刻的風格,讓整個團隊迅速成長。

邱教授的夫人趙健女士坦言:“他摯愛他的職業,那就是他的命。”

楊毅教授說:“志同道合走到一起,沒有摯愛和能力都留不下來。”

……

此刻,邱海波和全國無數重症醫學專家醫護們還在分分秒秒與死神搏擊。

戰隊的精神,早已深入每個隊員的行動與靈魂。

在武漢金銀潭重症醫學科夜以繼日工作了許久的潘純,依稀記得導師邱海波教授在19期ECMO培訓班上的講話。

“如果說生命支援技術是一座生命的橋樑,我們只能建起百座,而技術相關理念的培訓可以將這項技術傳播出去,建起更大更多的橋樑,為生命保駕護航。”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