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丁明博士聲名鵲起的一次醫療,是為32歲的患者李先生實施了“全肺肺泡灌洗手術”。

這位李先生有咳嗽、氣短等症狀5年多,嚴重時呼吸困難,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他來到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呼吸內科就診,經過X射線對患者進行*檢查,醫生發現其雙側完全病變,於是行氣管鏡下肺活檢明確診斷是肺泡蛋白沉積症的罕見病。丁明博士介紹,這個病會產生大量的蛋白質垃圾,無法排出就會導致人缺氧。如果不搶救,很快就會把人憋死。在與麻醉科任全主任醫師共同合作下,丁明醫生成功為患者兩側肺部施行全麻下全肺肺泡灌洗手術,向肺中灌入3萬2毫升的37度生理鹽水,竟洗出64瓶牛奶樣的蛋白質垃圾。

丁明醫生表示,這個病是很罕見的,一年也就碰到一兩例,雖然很遺憾被李先生碰到,但幸運的是透過全肺肺泡灌洗手術,差點被“憋死”的李先生呼吸困難不適症狀明顯緩解。

由於患者李先生兩側肺蛋白沉積嚴重,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洗肺,考慮到如果手術一次進行,很有可能會加重患者肺水腫,最終該院呼吸科、麻醉科專家商量後決定為患者進行兩次手術,手術間隔一週時間。

在全麻下,任全主任醫師為患者蛋白沉積嚴重的雙肺實施全肺肺泡灌洗手術。手術難度較大,這是因為先是一側灌洗,要保持另一側肺功能正常,一旦出現氧飽和度下降無法控制,容易出現危險。術*雙腔氣管插管準確插入患者左、右主支氣管,雙肺分32次,每次將1L的37度生理鹽水向肺中灌入,然後抽吸出來,吸出來的水呈牛奶狀。經過兩次共3小時雙側肺部灌洗後,洗出來的水從牛奶樣變成清亮,李先生肺部功能逐漸恢復,呼吸困難明顯緩解。兩次手術完成後,被清洗出的“牛奶”樣液體足足裝了64瓶,每個鹽水瓶500毫升,共3萬2毫升,其中左肺、右肺各洗了16瓶生理鹽水。

肺泡蛋白沉積症非常罕見,據國外的統計數據,發病率為百萬分之三點七,即一百萬人中僅不到四例。該病病因不明,考慮可能和基因缺陷、感染、自身免疫力等多方面因素有關。丁明醫生介紹,由於磷脂蛋白在肺泡裡不斷地沉積,淤塞在肺泡和支氣管,通氣功能受阻,還特別容易發生感染。該病最突出的症狀就是咳嗽、氣喘,咳嗽甚至產生黃濃痰,甚至因缺氧發生口唇和手指頭人發紫,吸氧可以部分緩解症狀,但嚴重時,吸氧效果也很差。丁明博士指出,治療上除了止咳,化痰,吸氧等對症支援治療及感染時抗感染治療外,還可以體外注射補充藥物,但這個治療方法只對部分病人有效,對於無效而又症狀嚴重的患者,目前臨床上有效的治療方式是大容量全肺灌洗,這種治療方式多用於塵肺等職業病的治療,用於治療肺泡蛋白沉積症。

除此之外,丁明醫生所在的醫院,為醫學院附屬教學醫院,平時他除了需要承擔學校的教學工作外,更多的還是在臨床上針對實習生、研究生和進修、輪轉醫生開展教學工作。2017年,2018年他分別承擔了留學生的理論課教學工作,講授呼吸病學有關的內容,並給學生們出考卷,以考核、檢驗學生們掌握所學知識的水平。同時還積極參與本科學生和留學生的實踐操作考核的工作,在每一次實踐考核中,盡他所能幫助學生認識到,通過考核不是學習的目的,發現不足,提升自己並完全掌握操作要點才是他們的目標。

在平時的臨床工作中,儘管日常的工作已經負擔很重,他還是堅持每週給進修、輪轉醫生結合實際病例,講解理論,讓學生們體會到從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論的學習過程。每月他會認真準備,並安排一次業務學習,講解分析專業內最新的動態和前沿,這項工作長年不綴,取得了進修和輪狀醫生的一致好評。每當科室裡來了外國的留學生,因為大家覺得他英語尚可,能夠和留學生交流,因而一般都會分配給他。

這些學生不遠萬里來到南京,面臨語言不通,學習壓力大等一系列問題。例如有個南亞的留學生,來到醫學院後語言不通,進入臨床後工作壓力又大,一度感到困惑和迷茫,丁明醫生積極鼓勵他勇敢面對,並且不斷安慰他,現在該國際學生已順利畢業,並且去歐洲進一步深造。能夠從學生角度出發,在講授醫學理論和臨床技術的同時,鼓勵他們樂觀面對困難和挫折,懷著積極向上的心態完成學業。能夠幫助這些在異鄉的年輕人戰勝自他,讓丁明醫生感到別樣的意義。

除此之外,在學術科研領域,丁明醫生不斷追蹤行業內最新動態,以氣道內光學相干成像探查技術(EB-OCT)為研究方向,2017年獲得江蘇省社會發展重大專項課題一項,基金名稱:使用氣道內光學相干成像技術診斷早期肺癌的研究(江蘇省科技發展重點專項 BE2017745)。並以此為契機,與國內生產腔道OCT的公司一道研發、改進氣道內OCT技術。在這一過程中,參與申報其中實用新型專利一項,目前該項專利“一種OCT裝置減震結構”(申報專利號:201821434906.4)已經獲得批准。

在利用氣道內OCT進行臨床研究的過程中,探索出了氣道內OCT兩個方面的應用前景。第一是用於評估肺外周病灶的良惡性。主要過程就是先利用資料導入到導航軟體中,生成導航路徑,然後利用支氣管鏡結合氣道內超聲技術再次確認病灶的位置,然後使用氣道內OCT進行探查,分析病灶的性質。

在分析OCT影象遇到瓶頸的時候,丁明醫生主動與東南大學生物醫學系的老師們合作,共同探索使用隨機森林演算法機器學習的路徑來處理OCT獲得的大量影象資料,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相關結果正在總結成文。另外和東南大學生物醫學系的老師們合作進行的另一項研究,就是利用OCT探查得到外周氣道形態學引數,結合計算流體力學處理肺部CT資料,得到外周氣道病變的一系列生物力學方面的變化,進一步分析各種氣道疾病,例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氣道疾病的發病機制和促進其加重的因素,以找到能夠緩解甚至逆轉這一程序的方法。目前該專案正在進行過程中,初步結果令人鼓舞。

科研工作必定臨床需求推動的,也必然是團隊合作的結果。丁明醫生在進行超聲支氣管鏡引導下針吸活檢這一操作的時候,由於超聲鏡鏡身直徑大,病人耐受性不佳,為解決這一問題,南京市內各家醫院採取的方法大相徑庭。其中的關鍵在於麻醉方式和方法的選擇,於是他向麻醉科的同事建議,結合本院的優勢,開展這一方面的研究,現在這一項目的成果已經被國內主流麻醉期刊接受。

在進行外周病灶探查和活檢的時候,他建議科室裡以呼吸為方向的臨床型研究生,可以參與到這一技術的研究中來。於是,在科主任和他的共同指導下,培養了介入呼吸病學研究生一位,相關成果也被國內期刊接受。在積極探索新技術的同時,也不忘記利用現成技術開發新的領域,結合超聲支氣管鏡的彈性成像功能,床旁快速病理兩方面的優勢,探索提高臨床對縱膈淋巴結腫大診斷的成功率,相關結果國內主流期刊刊發。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