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眼裡,邱海波教授的錚錚發聲,讓ICU少了很多“預備患者”。

“目前重型和危重型病例佔到確診病例的10%多一點,從救治成功率來看,遠高於甲流、禽流感。”

“不必看到武漢的數字就恐慌,因為武漢是疫情原發地,在暴發流行階段流行強度高,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毒力會下降,這是流行病學規律……”

這是在紛繁復雜局面裡,社會大眾聽到的邱海波的發聲,一句句的潛臺詞“不用慌”,一言九鼎,在社會心理穩定和疏導上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他的聲音,遠不止在大家在新聞上聽到的這些。

白天深入重症病區瞭解患者病情變化,晚上,邱海波就在駐地揣摩研究治療方案,總結治療流程、探索治療的路徑。無症狀的低氧血癥比呼吸衰竭要更早引起重視、俯臥位通氣可以改善患者呼吸……邱海波先後參與了第2版到到第7版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的制定工作,為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明確了規範、傾注了心血。

在武漢疫情形勢最危急的時刻,中央指導組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專家組多次商議對策。邱海波建議將重症醫學科、呼吸科專家下沉到重症病房擔任醫療組組長,同時在原來3家定點醫院的基礎上,增加市區大型綜合醫院集中收治重症患者。據此建議,武漢市很快確定了十餘家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定點醫院,床位達到9000多張。隨後全國各地重症醫學團隊人員馳援湖北的局面也很快形成,時至今日,全國仍有10%的重症醫務工作者奮戰在湖北一線,更多重症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由於關注到居家隔離的風險,改造武漢的賓館、體育館、會展中心等開設方艙醫院集中收治輕症患者,也是邱海波聯合其他專家共同建議的。2月下旬,武漢改造出16座“方艙醫院”,開放床位13000多張,先後收治患者12000人,確保了黨中央“應收盡收”的要求落地落實。3月10日下午3點半,武漢最後一家方艙醫院休艙,圓滿完成歷史使命。方艙醫院的出現,讓很多患者止步在輕症,讓ICU少了大量的“預備患者”,成了控制疫情的關鍵措施之一。

在患者眼裡,有邱教授在,就有了“定心丸”。

“在武漢日夜搶救病人,我在影片上也看到他了,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上,他做得非常好!”南京市第二醫院原副院長、傳染病專家趙偉這樣評價邱海波。趙偉曾經和邱海波一起擔任南京市救治非典專家組組長,他們是同在2003年非典隔離病區奮鬥過的“戰友”。

新冠肺炎遠不是邱海波的第一個戰場,非典、手足口病疫情、汶川地震、玉樹地震、H7N9禽流感疫情、天津特大火災爆炸事故等等,哪裡有危難,哪裡就有邱海波。

“我還記得17年去前,我們收治了一位非典病人非常危重,一來就已經呼吸衰竭了,白肺,當時就已經休克了。”趙偉說,他們當時穿的還是布的防護服,條件和現在不能比,要做氣管插管風險非常大,“病人呼吸裡,噴出來的都是病毒!但不做,病人就是死亡!”

“太危險,讓我上!”當時邱海波帶著學生鄭瑞強兩人,在防護裝備還不是很全的情況下,給病人冒險做了氣管插管,最後把病人搶救過來了!

周建和王小芳夫妻是曾經的非典患者,對這段生死線上走一遭的不愉快的記憶,夫妻倆多年來都沒和他人詳細說起過,但周建還保留著當時拍攝下來的邱海波教授穿著防護服的照片。“我在隔離病房住了20天,在進隔離病房之前,我看報道就知道這裡有位很厲害的重症專家,我就相信他!”周建告訴記者,“那時候,邱主任他們8:30查房,8:25我一定坐在病床上等他們,聽他們說說我的病情,我就心安了。”

王小芳當時的病情比周建要重,期間還經歷好好幾次反覆,情緒崩潰的時候也是有的,“當時邱主任查房時不止說病情,還會跟我說,小芳你要加油,堅持14天,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從此我就天天在心裡倒數,14,13,12……過一天就減一個數字,還真的和他說的一樣,14天之後,我就進入了康復期。”王小芳說,那時候她才知道, 14天,不是一句信口開河,而是基於對當時患者們病情演變總結出來的規律,“說14天,真的就是14天!”

邱教授的名言很多人都記得。

“沒有突然就不行了的病人,只有沒有被發現的病情變化”。

2006年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轉來一名呼吸機依賴的患者,上呼吸機很久怎麼都撤不掉,邱海波看著就著急,當時已經是科主任的他守在病人床前,一點點調整,這一守就是一整夜。

2008年邱海波在汶川地震救治中轉運病人,至今還記得他的第一個重症病人,一位72歲的腦梗患者,入院後7天心臟驟停,皮膚皺褶捏起來能“站”住,“心臟驟停的原因究竟是嚴重脫水還是心功能不好,抑或是肺部感染呢?”當晚邱海波給患者補充了1200CC的液體,守在病人床邊,每5分鐘看一次血壓和心率,隨後的幾天病人開始好轉。這讓邱海波第一次覺得ICU和別的學科不一樣,每一小時甚至每一分鐘都要知道病人的動態,才能當好“生命的守門員”。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2010年的玉樹地震,邱海波又出現在了就在現場。救治中一位30多歲的重症患者出現高熱、休克和腎臟功能衰竭,血濾治療後患者病情得到了緩解,但三天後再度惡化,邱海波立即組織多學科專家會診、緊急搶救,堅持守在病人床邊,及時調整救治方案,這一守就是兩週,終於把病人生命奪了回來。

2019年“3.21”響水爆炸事故中救治傷者,在人工心肺的支援下,心臟停跳10天的患者救回來了;4歲女娃重症心肌炎,多臟器衰竭,整個人處在昏迷中,20多天也救回來了……中大醫院的重症病房創造了許多生命奇蹟,但奇蹟不會憑空出現。形容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這個重症醫學團隊的工作狀態,邱海波的弟子、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楊毅說:“我們都是小瘋子。”

這個“瘋”,不是貶義,而是道盡了這個距離死亡最近的科室的高壓環境與醫生驚人的付出。

重症醫學科潘純教授、張曦文博士都提到過一句話,“沒有突然就不行了病人,只有沒有被發現的病情變化。”這是邱海波的名言。每一個醫學奇蹟,都是醫生在病床前守出來、盯出來的。

“總是去安慰,常常去幫助,有時能治癒”,這是流傳甚廣的一位美國醫生的墓誌銘,意在強調醫學能力有限,但在邱海波看來,“有時治癒”對ICU患者來說是不夠的,ICU的醫生總是得想著“必須去贏”。邱海波說,ICU裡很多時候是硬生生“掰”開死神的手腕搶救病人,一步生,一步死,醫生多走一步,患者也許就獲得了重生。ICU的醫生應當在最具挑戰的現場,給病人最多生的機會。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