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回:黃須兒兵出八部 司馬懿入寇東川

時至公元217年,漢建安二十二年冬。卻說曹操兵敗幷州,回弘農養病。這日忽人報,諸葛亮起川軍十萬屯守陽平,欲圖西涼。操一驚而起,聚眾官商議,郭嘉進言道:“大王前日之敗,乃輕信賊人,疏於防範。然朝廷尚佔天下三分之二,靠山王邊鄙河北,縱以詭計得一時之利,豈能長久乎?願大王無憂,整頓軍馬,以做遠圖。”

操道:“奉孝之言,甚合孤心。然則諸葛孔明此番出兵,以奉孝來看,該如何應付?”嘉道:“以小生看來,孔明兵勢甚大,北伐之心不死,難以驟平。司馬仲達乃世之良將,見識卓越,必會扼守陳倉、祁山,以斷他北進之路。縱然不能勝,亦不會敗。大王只需從中原調撥糧草輜重援助即可。”

操道:“靠山王此番大勝,必會趁勢進攻,平陽戰局如何,還請奉孝賜教。”嘉道:“子孝乃久戰宿將,文武雙全,尤其善守。然此番與龐統對峙,非可輕易。大王當遣得力干將援之。務須告誡曹仁,只要背靠平陽堅守,賊無能為力也。”操喜道:“奉孝真乃孤之臂力也。”遂表曹真為徵北將軍,進爵邵陵侯,率本部馳援幷州。令趙儼、孫資二人從豫州、兗州調撥糧草往雍涼供給。

會議即畢,眾臣皆散。賈詡獨留堂下,欲言又止,操問道:“文和有話直說無妨。”詡道:“大王不可再給雍涼資助糧械,使其坐大。”操疑惑道:“有何不可?”詡道:“臣觀司馬懿鷹視狼顧,天生反骨,非肯屈於人下者也。”

操嘆道:“孤素知彼之野望,然其已鎮雍涼,深得人心,圖之恐妨大局。”詡道:“此事易耳。可於宗族中擇一顯貴者厚賞其爵,徑往長安,分其兵權。”操大悟道:“文和之言最善。”遂表三子曹彰為鄢陵候,鎮西將軍,賈逵為長安尹,引兵三萬同去雍州助司馬懿。

卻說司馬懿掌執掌雍涼後,屢屢施策,堅納疆界,不準羌胡入漢界打草谷,時西羌首領宮越當,大起羌兵五萬,犯境侵掠。西涼刺史楊阜在西平會集百姓,殊死抵抗,其勢甚急。恰逢曹彰率兵入雍涼,聞此訊息,彰欲顯威嚴,就聚將商議。司馬懿進言道:“西羌不服,實國家之大患也。君侯若要出兵攻打,就必要打勝,夷其族類;若不打,就毋須派遣一兵一卒,否則去也無益。”

曹彰厲聲道:“羌賊肆孽城下,百姓有倒懸之危,安能縱之為禍。”遂點兵出征,賈逵道:“君侯且慢。今東川有諸葛亮虎視眈眈,君侯領大軍而去,倘孔明來攻,奈何?”司馬懿道:“孔明若來,臣請為君侯拒之。且有斜谷、陳倉關隘險要,不必憂也。”

賈逵道:“雖如此,不可大意。為保萬無一失,可再留一軍屯駐眉縣,分軍為救應。”彰道:“有二位大賢謀劃,我就可先掃蕩羌胡,然後南下,以圖漢中。”

涼州別駕韋茂進言道:“西北苦寒之鄉,君侯秉鈞衡之重任,而自遠征,非所宜也。且宮越當等乃疥癬之疾,君侯不可親往。司馬仲達足智多謀,若使其領兵討之,必然成功。”彰道:“西羌之地,離國甚遠,人多不習王化,收伏甚難;父王既然以重任託之,我當親去征伐。”遂引五萬雍涼軍,出征羌族。

卻說宮越當善使卷頭刀,有萬夫不當之勇。帳下有四員大將,盡皆精通武藝,弓馬過人,乃上車長赤胡兒,大居

主出兀光,虎牙帳軍汗博,獅絨帳軍班伯。當日宮越當帶四將並羌兵五萬,正圍攻西平攻打,忽人報曹彰來援。

宮越當遂聚兵列陣,兩下對壘。宮越當舞刀出馬,四將列於兩邊。曹彰催動跨下嘶雲獸,舞動長戟,單尋宮越當挑戰。上車長赤胡兒躍馬來迎,戰不三合,被曹彰一戟刺中猴頭,死於馬下。

宮越當大驚道:“久聞這黃須兒武藝高強,今日一見,果真名不虛傳也!”大居主出兀光聞言道:“單于何滅我族人威風,而長他人志氣耶?”說完,縱馬揮刀來戰。曹彰抖擻精神迎戰。出兀光抵敵不住。汗博挺刀前來夾攻。曹彰越戰越勇,殺的二將汗流浹背。班伯見二人戰彰不下,也縱馬掄兩口大刀而來,圍住曹彰。彰在中間獨戰三將,兀自攻多守少。

少頃,班伯背中一戟,落馬而死。出兀光趁機取弓偷射,一箭正中彰背,彰伏鞍而走,出兀光大笑一聲,縱馬趕來。忽然彰在馬上一個扭身,飛一箭射中面門,出兀光落馬而死;汗博縱馬舉雙刀趕來,便砍曹彰。彰急閃過刀來,右臂橫掃,擊中汗博胸膛,汗博坐馬不住,正欲走時,彰拔出佩劍,一劍插中胸膛,落馬而死。

宮越當見四將皆亡,勒馬就退,曹彰舉兵殺來,羌軍死傷無數。宮越當敗回番魯,閉城不戰。曹彰率軍圍住,兩下對峙了旬月,西羌大首領徹裡吉領帳下雅丹、越吉從居延出兵,趁機偷襲其老巢,宮越當戰死。其兵將皆被徹裡吉所納。曹彰用楊阜之言,結交西羌,連年入貢,恩惠加之;自此西羌久伏,雍涼大定。

曹彰引勝兵班師回長安,軍民十里迎接。司馬懿嘆道:“不料這黃須兒如此勇猛。”長子司馬師問道:“父親為何感慨?”懿道:“魏王素來疑我,故使黃鬚子在此,分我兵權,是監視之意。今曹彰勇猛如斯,我父子何時可掌雍涼兵權矣。”二子深然。

不過幾日,人報諸葛亮已兵出祁山,曹彰便引司馬懿等將前來天水拒敵。紮營方畢,人報川將張翼、王平引軍叫罵。彰綽戟出陣,張翼接著,戰不數合,大敗而逃。曹彰揮軍掩殺。方轉過山腳,一聲炮響,王平率一軍攔路,曹彰引軍擊之;兩山伏兵四起,司馬懿遣兵分頭迎敵;兩方混戰,各有折損,戰至黃昏,各自收兵。

兩下相持月餘,韋茂密謂彰道:“西涼本君侯之祖業。司馬懿鷹視狼顧,老謀深算;更引大軍在此,久鎮雍涼,廣收人心,民皆仰望,恐是有異志。願君侯查之。”曹彰聞言深思,問道:“如此該當如何?”

韋茂道:“軍馬駐紮在此,終非久計。不如率軍先回長安,調兵遣將,留司馬懿在此對決,他日在做打算。”彰道:“公之言,正合我心。”次日,便來辭司馬懿。懿便教長子司馬師十里相送。領別時,懿謂彰道:“北疆初定,不及遠圖。君侯但放心前去,北方之事,君侯當之,南川之事,吾自當之。”

及曹彰走後,司馬師急謂司馬懿道:“父親好生糊塗。諸葛亮有十萬大軍在此,我軍不過三萬,如何抵擋?”懿笑道:“不妨,我自有計。”二子急問,懿附耳對司馬師說出一段話來,就叫曹彰損兵八部,大敗虧輸。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卻說曹彰回軍長安後,巡查各地,檢點兵將;又用賈逵、韋茂之計,提拔基層官吏,分佈重任,漸漸有掌雍涼大權之勢。忽一日人報司馬師來見,彰延入堂下,二人把酒對飲。酒酣,師問彰道:“

不知君侯青春幾何?”

曹彰答道:“現年二十有八,子元問此作甚?”師嘆道:“子桓公子如君侯一般年齡時,已坐鎮京師多年。君侯自謂比兄長子桓如何?”彰默然。師道:“魏王大業,終將有續。君侯智略不如長子丕,文才不如三子植,親厚不如幼子熊。倘再不仗武勇以立功勳者,待魏王百年之後,將至君侯於何地?某竊為君侯憂之。”

曹彰聞言大悟,拜謝道:“子元真心為彰也!”師道:“君侯驍勇,乃魏王諸子不能比也。方今亂世,馬背之上取天下,君侯因何揚長避短,獨棄軍事而不用乎?”彰道:“非子元提點,某自誤也。”遂商議起兵。

韋茂見說後,急來諫道:“諸葛亮用兵老謀,君侯若起兵伐蜀,以孔明之能,坐擁山川險隘,君侯縱有百萬之眾,不易取勝也。”彰聞言沉思。司馬師抗聲道:“韋大人奈何為他人張目,動搖軍心耶?劉備乃世之梟雄,國之叛逆,魏王時時不想討伐,只是一向苦無良機以圖耳。今孔明與家父對峙於祁山,孤軍一線,誠天賜之機也。若能速出斜谷擊之,斷其後路,則川蜀定矣。”彰深然。

於是決議起兵。自引騎兵為先鋒,以韓巨、王倡為左右翼,大起西涼舊部騎兵五部。哪五部:侯選、程銀、張橫、成宜、楊秋,五部鐵騎一同征戰。大軍徑奔斜谷,限一月取齊。

司馬懿在天水大營聞彰出兵,仰天大笑,司馬昭不解,懿笑道:“黃須兒出兵斜谷,似模有樣,吾料其必敗。”昭問道:“父親何由知之?”懿道:“依孔明之能,斜谷、箕谷二處豈無伏兵。此穿山涉險而去,彼軍以逸待勞,安得不敗?”

昭道:“如此父親何不諫之?”懿道:“曹操素有相疑之意,故使黃鬚子在此,分我之兵權。今曹彰若敗,所部八軍必挫,吾父子將可掌雍涼兵權矣。”昭拜服高見。

卻說曹彰兵進斜谷,行至半道,忽然前面一聲號鼓,大軍列陣,當先將領高叫:“西川大將吳懿、張裔在此!”彰大喝一聲,快馬長戟殺到面前,張裔舞槍而上,不過五合,遮攔不住,拔馬就退。曹彰縱馬追趕。

忽然後軍一陣大譁,小軍飛報說:“有川軍兩路來襲!”曹彰大驚,驅馬回陣,吩咐韓巨、王倡二人引刀盾手壓住陣角,自家舞戟衝到後退,便看川軍兩路伏兵衝殺下來,左路一個大將手舞大刀,在兵叢裡來回衝殺,如入無人之境。彰張弓搭箭便射。那將閃身避過,喝罵道:“黃鬚小賊無恥,快來與龐德決一勝負!”

彰道:“久聞龐德大名,今日看本侯爺斬你。”揮戟而上,兩個在亂軍中戰了六七十合,曹彰越戰越勇,龐德招架漸漸吃力,忽被一流失射中肩頭,威力登時弱了幾分,掩刀就敗。曹彰勒馬大笑,指揮兵馬反攻。西涼八部軍馬,依規列矩,殺的川軍不能抵擋,且戰且走。

曹彰縱兵逼近。一路追逐到天晚,川軍潰敗。曹彰率軍直衝過斜谷道。韋茂諫道:“再往前追,便是陽平關了,必有重兵把守。況且天色已晚,不利作戰,君侯還是先駐營為好。”

曹彰道:“險地紮營,犯兵家大諱。”韋茂道:“往北有一小城,名叫碭城,足屯軍馬。”彰從其言,遂率兵強攻碭城,城內守兵甚少,一個時辰便破。彰令軍馬駐於城下,再派使者往各處報捷。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