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使他變為起屍的原因在於他身上的某個痣。這是最難對付的一種起屍,尚未擊中其痣之前四處亂闖害人,非常厲害。據傳:從前,西藏一個寺廟的主持死了,全寺僧眾將其遺體安放在本寺經堂裡,然後大家排坐殿內晝夜誦經祈禱,連續三天三夜不曾閤眼。

就在第三天晚上,那些念得精疲力盡的僧眾忍不住個個倒地睡去,鼾聲如雷。其中一個膽小的小僧因害怕,毫無睡意,目不轉睛地盯著主持的遺體。

下半夜,他突然發現那殭屍竟坐起來了。小僧嚇得忘了喊醒眾僧,拔腿衝出門外,反扣廟門只顧自己逃命去了。結果,全寺幾百僧眾一夜之間全變成了起屍。幸虧他們衝不出廟門,只是在廟內橫衝直撞,鬧得天翻地覆。後來,一位有法力的隱士發現了那不可收拾的場面,他身披袈裟,手拿法器,口唸咒語,單身一人來到廟前,開啟寺門跳起神舞,邊舞邊朝前緩緩而行。

眾起屍也在他後面邊舞邊緊緊跟上。他們漸漸來到一條河邊,隱士將眾起屍領上木橋,然後脫下袈裟拋到河裡,於是,起屍們紛紛跟著袈裟跳入河心再也沒有出來。

無論是現實還是傳說,這無疑給藏民的心靈之上鑄成了一種無形的壓力。為了預防可怕的起屍衝入。根據起屍不能彎腰的特點,當地人專門設計和修建了那種矮門的房屋,是給起屍設定的障礙物。

而且這些房屋的設計,可以抵抗高原上的那些旋風或者凍雨天氣,可以在房間內形成那種如同東北地區在家裡修炕的那種暖氣,到了冬天就不會外洩出去。當然,在那些古老的年代,這種防範起屍的措施僅僅在藏南和藏東那些有房子居住的地區使用。

而在藏北廣大地區,尤其居住在可可西裡邊沿地帶的牧人們,則無法採用這種防範措施,牧人也常常提心吊膽地過日子。聞名於世的可可西裡地區因高寒缺氧缺乏水草,居住在這一地區的牧人們,只能到處遊蕩,逐水草而居,三天兩頭搬一次家,終年處於遊牧狀態。

所以那裡的人們生前是沒有穩定的居點,而且死後也沒固定的天葬臺。同時,在這些地區無寺也無僧,更談不上搞那些繁雜的葬禮儀式,人們普遍實行野葬和棄葬。

野葬就是人死後,將其遺體脫光丟在野外,死在哪方,丟在哪方。棄葬便是指人死以後,活著的家人拔帳搬走了之,將死者棄在舊址上。

凡採用這

種葬法一般不脫衣,他生前蓋何衣物原封不動地蓋在死者身上,看上去,像一個活人睡覺似的。這種遊牧部落的葬俗無疑更容易造成起屍。雖然他們無法建造矮門來抵擋起屍,但人們也同樣在別無它法的情況下,採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

比如,將屍體尤其發現有起屍徵兆的屍體丟於野外時,用一根繩索拴在天然的石樁或大石塊上,以此避免起屍跑去害人。儘管如此,也免不了常有起屍發生,也常有人遇上起屍。安多縣司馬鄉文書扎多(此人過去是強盜),有一年他騎馬掛刀前往那曲西北部的那倉部落(今尼瑪縣轄)搶馬。

他搶得一匹好馬後,一騎一牽急急踏上返程,連續跑了幾個晝夜後的一天傍晚,在一個空曠無人的地方下馬。用多熱(藏北牧人語,意為拴馬用的長繩)將兩匹馬同拴在一根小樁上,自己盤腿坐在樁邊生火燒茶(這是所有強盜的習慣)。

本想在夜幕的掩護下讓馬吃點草,自己也填一下餓扁了的肚子,不料兩匹飢腸轆轆的馬竟不吃草,只顧驚恐地朝他背後看著,鼻孔中連發吼聲。

扎多不解地向後一看,離他只有幾步遠的地方,站立著一具赤身殭屍,猶如一頭欲撲的野獸盯著自己。左腿上還系著一根毛繩,究竟拴在哪裡,他壓根兒沒有看到,或許因當時極度緊張的緣故吧。

扎多不顧一切地翻身上馬,拼命逃跑。在朦朧的月光下他清晰地看到起屍已經追上來了。大約跑出五公里處,有個小山包,十來戶牧民居住山下。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身為強盜的扎多自然不能讓人發現,故繞山而上,到山頂躲藏起來,他的心還在“撲撲”亂跳。大概過了一刻鍾後,聽到山下牧村裡人喊犬叫連成一片,他心裡明白是起屍進村了。

他騎上馬背/飛也似的逃回家鄉去了。那些既無住房也無矮門預防的帳篷牧村遭到起屍襲擊,結局可想而知!安多縣色務鄉鄉長巴布去那倉部落盜馬的路上,遇到一個被牧戶廢棄的舊帳,帳內四周一米多高的擋風牆完好無損,使人一看就知道該戶剛搬不久。

他想進去避風稍歇,剛邁進一步,發現土石圍子的東南角裡有件嶄新的七色花邊羊皮袍,躺在袍內的分明是個婦女。當他定睛一瞅,那女屍的頭已經抬起來了,睜著雙目在看他,不用說,她是被棄葬了的女起屍,幸虧及時發現才免遭橫禍。

那曲來我部落(今尼瑪縣轄)裡有個叫吾爾巴的牧人,他

死後,人們將其屍體送去野葬的當天午後。一隻烏鴉落下啄食,剛啄幾下,殭屍忽然起來,一手捉住烏鴉就跑,於是在部落中留下了“吾爾巴屍捉鳥”的傳說。

安多縣轄司瑪鄉里有個叫麥爾塔的牧主,他家的女奴住在加爾布山包下,因她貧困,連個姓名都不曾有過,人們以她住地的山名稱她為加爾布老太。

1967年初春的一天,加爾布老太終於結束了苦難的一生,靜靜地躺在了那頂只能容納她一人的破爛小帳內。儘管此地屬縣城的腹心地帶,不同邊遠地區,她可以由清脆的法鈴聲送上通往生命之宿的路,但因她單身一人,所以無法享受那種人生最後應得的待遇。

安多瑪寺的一位高僧和本部天葬師達爾洛出於憐憫前去為她誦經,並送去天葬。他們來到她身邊,可憐的老太半個臉露在領外,緊閉雙目,半張乾裂的嘴,枯瘦的身軀佔滿了帳內所有空間,無奈,高僧和天葬師只好借用牧主家的一角誦經。

高僧一邊唸經一邊不安地讓天葬師過去看看老太遺體,當天葬師過去看時,發現老太的頭全部露在領外。第二次去看時,老太已經睜目斜坐起來了,她膚色發黑,鼻子兩側的血管膨脹成手指粗。他迅速將此情景告訴了高僧。

高僧立即吹起人骨頭號做法,運用密宗法術破血,不一會兒,見她鼻孔中流出鮮血,接著倒下去恢復了原來的平靜。當他們將老太遺體馱在馬背送去天葬臺時,發現她的屍體比任何屍體都重,竟然使強壯的雄馬在路上臥倒了好幾次。這是天葬師親眼所見,也是他親自講的。這個恐怖的故事在當地流傳很廣,成為一個典型的起屍傳說。

所以因為這些恐怖的起屍傳說,當地的藏民才會把自己的房門修的這麼低,主要就是因為那些關於起屍的傳說,深入人心。贊布林跟我們說,如果要穿過廣袤的無人區,就要做好萬全準備,那裡面幾乎一切電子設備都是沒用的,而且經常會有強烈的雷擊。

當地人從來不敢輕易進於那裡,因為那地方裡面佈滿洞窟,而且極容易迷失在裡面,所以如果我們要進去就要做好回不來的準備。

被贊布林這麼一說,隊伍裡就有人開了小心思,不想進去了,因為畢竟那裡面不是開玩笑的,但是在我們的強烈壓迫下。加上贊爾布說,裡面雖然恐怖,但是他已經去過幾次了,只要不走那些危險的洞窟地區,就不會輕易遇到雷擊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