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可不是太祖、成祖時期了,皇上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朝令夕改也沒人敢提意見。現在是這樣,只要是按照正規程式走的事情,皇上沒法否決,反而是皇上的旨意如果不符合慣例或者規章,大臣們可以封駁回去。

高拱、張居正都是最聰明的人,互相看了一眼,也就明白了,這是皇上自己的意思,不是別人慫恿的。

他們也沒感覺奇怪,在況且的事上,皇上一向都是獨斷專行的,根本不會徵詢他們的意見,其中的原因他們不知道,不過既然作為皇上,總有自己隨心所欲做一件事的權利,他們也沒法說什麼。

“陛下,錦衣衛出京作戰不符合歷朝的慣例吧,而且錦衣衛人員也沒有充任巡撫、總督的先例。”兵部左侍郎硬著頭皮說道。

既然尚書在旁邊假裝沒聽到,他就不能繼續裝下去了,兵部的許可權總要維護的,哪怕是皇上也不能任意踐踏。

皇上想要建立一個新型的錦衣衛,這當然是皇上的自由,可是對外作戰,這就應該下發旨意給兵部,由兵部推薦人選和作戰方案,這才是正路子。

隆慶帝沒有說話,意思自然就是讓所有人暢所欲言。

在朝會上,皇上一般不說話,除非特別有必要的時候才會透過身邊的太監向下傳話。對於大臣們上奏的話,也就是聽著,旁邊自有小太監會記錄在案,回去可以檢視。

皇上自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能和大臣們爭辯什麼,也不能輕易反駁大臣的意見,除非是在奏摺上,在朝會上不能這樣做,否則皇上就是自己降低身份,跟大臣們爭長鬥短了。

歷代皇上都被教育必須吸取唐太宗的教訓。唐太宗在帝王中才氣絕高,喜歡面折大臣,結果到了後來大臣們都不敢說話,唐太宗沒辦法,最後只能跟魏徵上演了一臺對頭戲。魏徵天天跟唐太宗別苗頭,甚至面折太宗,難免假戲真做,氣得唐太宗直接要發瘋。

兵部左侍郎剛說完,都察院右都御史也出列上奏,意思差不多,就是錦衣衛出京作戰沒有先例,沒有先例也就意味著不合規章制度。如果因為沿海吃緊,要派遣忠臣,還是由兵部、都察院聯合推薦重臣擔任總督為宜。

這兩人說完後,出列附和的人很多,大多是兵部和都察院的人。

雖說朝廷六部以吏部為尊,吏部尚書有冢宰的美名,冢宰是古時官名,相當於太傅,比西漢初年的丞相權利還大,春秋戰國時期也只有國王年幼不能親政,才會設定一個冢宰代行執政,也就是攝政,未必是王。

吏部在官員的銓選升降上有著無可比擬的權利,但平時權力還是分攤在六部之間,各有各的職權範圍,在這方面各部都拿出比捍衛國土還要堅決的態度,寸步不讓。

雖說以前況且練兵時,所有人都明白怎麼回事,那時沒有挑明,這些人也就沒法跳出來,現在可是到了最後關頭,再不跳出來反對,以後就沒法挽回了。

高拱、張居正、徐階等人倒是有些納悶,不明白皇上為何在廟堂上公開這件事,本來皇上只要一道旨意,派遣況且出京就是,根本用不著這樣公開討論。

“兩位大人所言有些過偏了吧?”

忽然一個不和諧的聲音響起。

大家循聲望去,見是戶部右侍郎出列,衝上面的皇上行禮過後,對原來發言的兵部左侍郎和都察院的右都御史道。

幾位內閣大學士都沒參與發言,這也是他們的自矜,他們要討論的物件是皇上,而不是六部侍郎、都察院的副手,這些人不在他們關注的範疇。

不過他們對這位戶部侍郎的出列並不感覺奇怪,六部各有自己的地盤和利益,彼此相爭不下乃是常態,若是六部團結如一反倒是出了妖孽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盧大人有何高見?”兵部左侍郎冷冷問道。

“四海之地莫非王土,四海之民皆為臣民,何來兵部、察院和錦衣衛這些區別,既然是作為欽差,下官覺得就應該由皇上欽點,而不是我們這些做臣子的越俎代庖。”戶部侍郎說到皇上時,再次向上面的隆慶帝躬身行禮。

此言一出,庭上的人都怒了,恨不得罵出來,可是都察院的御史還有侍衛都在兩邊,誰要敢在朝堂上喧譁咆哮,就等著被直接拉出去吧。

欽差大臣的確是代皇上巡查地方,可是派出欽差的權利早就下移到六部,如果是軍事方面的欽差,就是由兵部和都察院來推選,若是民事方面的,就有吏部和都察院來推選。為何總是離不開都察院?因為欽差一般都帶有都御史的頭銜,到了地方就有對地方官員的執法權,如果不帶都御史的銜,權力就差了很多。

另外一般派出去的欽差並不掛著欽差的頭銜,都是兵部尚書、都御史,總督某省或幾省軍事,或是巡撫、巡按某省、都御史這樣的頭銜,重要的人物皇上也會賜給尚方寶劍,不過是擺設,沒人傻到真的把尚方寶劍解封,斬幾顆人頭,那樣做得罪人不說,朝廷內閣就不會滿意,等你回來交差後,小鞋那是一溜排的擺在那等著你穿。

所以賜予尚方寶劍只是加重欽差的事權,讓地方官員感到畏懼,說明皇上是真心想要整頓地方或者軍隊,明代真正用上尚方寶劍的時期是在後期的崇禎年代,袁崇煥、孫傳庭都用尚方寶劍殺過不稱職的大將,可惜已經太晚了。

“盧大人,我知道戶部天天為了兵餉軍費發愁,可也不能因為這個就壞了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吧?”都察院右都御史冷笑道。

他一眼就看出戶部侍郎跳出來的用意,戶部不想出銀子,若是皇上命令況且的第六衛出動,戶部就省下一筆軍費了,第六衛既然是用內帑建立起來的,出去以後經費自然還是皇上自己掏腰包。

如果派別人做欽差或者總督,總要帶一些軍隊過去,另外也要增加一筆不費的費用。

按說戶部的銀子也出自國庫,就是不拿出來戶部的官員也沒法貪汙掉,為何如此吝嗇,斤斤計較?

這就涉及到戶部尚書、侍郎這些主官的利益了,銀子是出自國庫,可也就是那麼多,各地現在都是經費吃緊,根本挪用不動,即便這樣,各邊關還是天天哭窮,要求增加費用,沿海各地告急,也無非就是這個意思。

一旦有戰事發生,增加費用的要求是合理的,部隊平時只是訓練或者根本不動,花費的只是日常的費用,一旦開戰,各種費用就會激增,原來給的經費肯定不夠用。平時各部門都爭相搶著要經費,給跟自己有關係的省份或者軍隊下撥,一旦到了吃緊的時候,戶部拿不出經費來,受罪遭殃的就是戶部的幾個主官了,畢竟所有的軍費都是由戶部來規劃的。

所以對皇上想派第六衛到沿海作戰,戶部第一個同意,要是另選一個總督,戶部就得堅決反對了,誰都知道這次沿海各省缺的不是兵力,而是銀子。

都察院右都御史卻是恨的咬牙切齒,若不是在朝堂上,他鐵定要上去跟這位盧侍郎撕逼,歷來派遣總督巡撫這些欽差都必須經過察院,這可是實打實的權利啊,誰要是侵犯了這權利,真跟挖了察院左右都御史的祖墳差不多。

其他幾部的大臣也是憤憤不平,由六部推選欽差可是好不容易歷經多少年才爭取到手的權利,說什麼都得保住,盧侍郎僅僅因為經費的事,就想把權利還給皇上,豈不是背叛了所有文臣。

最初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後,自己統領六部,等於把相權全部收回去了,過後幾代人下來,相權又一點點下移,許多權利重新回到六部尚書手上,當然最有權利的還是內閣。

原本內閣只是成祖建立的私人智囊團,並非正式機構,過後慢慢演變成中書堂,類似唐代時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組成的多宰相制度。

開始時的內閣成員完全由皇上指定,大臣們也沒有意見,皇上的私人秘書或者說是幕僚當然是由皇上自己選定,等到大學士具有一定的許可權後,就演變成內閣大學士的人選必須由內閣裡的成員還有六部尚書、左都御史等公推,皇上可以否決大臣們的公推,卻不能自己任意提出內閣人員的名單,刑部定刑也是如此,定刑必須刑部來判定,皇上可以推翻刑部的判定,卻不能自己給官員或者案犯擬定罪名,除非皇上繞過刑部、都察院,利用北鎮撫司來審案,這也是鎮撫司被刑部、都察院恨之入骨的原因。

還有許多方面,原來屬於皇上大權獨握,漸漸都轉移到大臣們手裡,當然皇上還有最後的否決的權利,吏部的京察是對官員最重要的考核,也是由吏部獨立完成,皇上也只能接受或者否決,一般來說京察沒有被否決的先例,即便後世如神宗,都只能拖著不批覆,卻無法推翻。(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