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問一出, 上官婉兒隱隱感覺到, 武后已經一語看透了她與李令月之間的交集。

在這一瞬間, 她深刻的感受到, 呆在武后身邊就如同身在顯微鏡下,任何微乎其微的端倪,就能被武后迅速捕捉,並快速做出反應, 令其無所遁形。

可森林法則自來都是適者生存嗎, 正因為她在這樣如履薄冰的環境裡待久了,自然也淬鍊出了能與之抗衡的生存本能。

因而, 在這緊要關頭, 她幾乎沒多想, 便鎮靜自若道:“奴婢之所以這麼以為,是覺得對公主而言,分量代表自由。恰好, 這普天之下自由的主宰者, 無外乎是聖後。”

上官婉兒這番話, 委婉的道出了李令月作為皇家之女的悲哀, 若後半生不想淪為政治籌碼, 全憑武后是否樂意捨棄政治利益, 將最終的決定權交於李令月手中。

聽到這樣的解釋,武后沉默了許久,方才開口道:“她有袁一這張護身符,本宮又如何會剝奪她的自由?”

上官婉兒透著些許感慨之意:“可惜, 公主並不知道。”

武后嘆了口氣:“撇開帝王家的這層身份,我們終究是血濃於水的母女,她有什麼想法,大可以面對面的說出來,而不是用這種方式表達,還險些騙過本宮。”

“沒有人敢這麼對本宮,自然本宮也絕不允許這樣的人存在。可沒轍,誰叫這丫頭是本宮懷胎十月所生,本宮對任何人都能狠下心,唯獨對這丫頭真舍不下心啊!”

說到這兒,武后眼裡的威嚴變成了慈愛,她無奈的搖了搖頭,嘴角露出一抹若有似無的微

笑:“話說回來,只要這丫頭顧著耍鬼心眼,而不再胡思亂想,本宮也樂意陪她鬥法,就不知她斤兩如何?”

聽到這話上官婉兒不免松了口氣,自然也得說上些漂亮話:“聖後何其智慧通達,無論何人何事,只要到了聖後面前都無所遁形。何談得上鬥法,公主這無非是撒嬌,想要引起聖後的注意,博得幾分關愛罷了!”

她的說辭很合武后和心意,武后微笑著點點頭,告誡道:“婉兒啊,有些話本宮不得不說,令月是本宮十月懷胎所生,可你不是。”

武后神情極為嚴厲的說著這番話,這不僅讓上官婉兒惶恐萬分,她連忙躬身道:“奴婢謹記聖後教誨!”

“是啊!就該好好記著。告退吧!”武后這般意味深長的說完,便向上官婉兒擺了擺手。

上官婉兒行了告退禮,轉身而去。

上官婉兒想起今天發生的種種,在心中不由思量,武后最痛恨的就算被人欺騙戲耍,這件事若換做任何人,敢欺騙武后的感情,那麼下場肯定會相當悽慘。

可對李令月,武后非但沒有痛恨,相反還對她能瞞過自己法眼的本領,感到一些得意。

或許按著李令月的說法,在武后心目中沒有皇位角逐資格的她,才是武后十月懷胎所生的親生骨肉。

至於那些同樣十月懷胎所生的皇子,不過是受權利孕育而來的政治產物。

按理來說,李令月既然能準確吃透武后的性格,那麼如何會走出一招臭棋,輕易就讓自己露了馬腳呢?

莫非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若真是如此,那這只小梅花鹿可了不得。

其實,她從李令月手中接過佛經時,就已經感到了李令月的做法欠妥,可她故意不挑明,就是想讓李令月栽個跟頭。

因為,她深知經驗來自於教訓,這樣才能讓李令月記牢,若展開一場智謀較量,走得每一步都得必須是深思熟慮之後的萬無一失,不然之前所付出的所有心血和努力都會功虧一簣。

可從武后對件事的反應來看,對於李令月這些拙劣的雕蟲小技,武后竟覺得有幾分機靈可愛,並且樂意奉陪。

這就好像一個大人變作奶生奶氣的模樣,逗弄著小娃娃玩耍那般。而這番自貶智商的舉動,並非諷刺,而是寵愛。

從另一個角度看,能夠引起武后的互動,也算是達到了李令月地目的,而且是一種更為高明的達到。

縱觀全域性,她本想給初出茅廬的李令月嚐嚐教訓的滋味,可未曾想李令月卻反其道而行來個出乎意外的炫技。

這似乎讓以師傅自居的她,面子上多少有些掛不住。可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顯而易見,李令月已經進了門,接下來的修行就要靠她自己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可能是見武后忙於登基大典,這大半個月,李令月沒有再出手,她安靜的呆在府裡,閒暇時就繡繡花,看看書,儼然一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家閨秀模樣。

李令月這頭平靜無風,可正在籌備登基大殿的武后卻遇到了麻煩事。

之前,雖然天下人都明白武后的竊國之心,可真等到李旦禪位,登基大典在即,原本只在暗中醞釀發酵的江山易主,突然被扯下遮羞布,堂而皇之地呈現在天下人面前,就猶如平地一聲雷,在天下萬民間炸開了鍋。

女皇登基這件事,在平頭百姓中並沒有引起太多震盪。

可能因為這些年武后不斷的推行深入民心的惠民政策,而且執政時期注重加重個人風格,讓天下百姓心裡都能知道,如今大唐的太平盛世也好,四夷臣服也好,都是由武后這位幕後掌舵人一手促成的。

還有,武后深諳“君權神授”的威力,因而這些年她不僅尊重民間信仰,還注重大力推行佛教。

正因為她的上有所好,也就出現了下必甚焉的風氣。

在她的有意引導下全國各地興修寺廟,達官顯貴更是以斥巨資在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地,供養修建佛洞,描繪大幅壁畫為風尚。

在興盛佛教的同時,一些關於神化武后授天命降臨的人世的故事,便在民間不脛而走。不難看出,這些年武后對於百姓思想的潛移默化,可是下足了功夫。

因而,真到了江山易主之時,百姓間並沒有出現太多反對的聲音,有的不過是對這亙古未有之事,秉持著一些人之常情的擔憂與好奇。

真正猶如浪潮般兇猛的反對聲,出現在鄙夷“君權神授”,而信仰孔孟之道的儒生中。

在他們固有的思想觀念裡忠君愛國,維護國之正統,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才是萬民的立身之本。

即便是李唐宗親想要顛覆江山社稷,都該成為被釘在的逆臣賊子的恥辱架上。

更何況是武后這樣的一介女流之輩,想要牝雞司晨顛覆大唐江山,那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若他們在有生之時,不能阻止這場有違天理倫常,顛倒日月黑白的千古浩劫,那麼死後肯定會被子孫後代唾罵萬載。

正因為儒生對武后登基稱帝,有著這般極端牴觸思想,一些德高望重的名士自發牽頭鼓動,各地的儒生紛紛響應,一系列抵制武后稱帝的活動,便在全國如火如荼的展開。

他們先是利用自身所常,不僅撰文諷刺辱罵武后,還將其印刷成冊大肆紛發給民間百姓。再是,他們常跪在的各地的府衙門前,遞呈廢除禪位之召的請願書。

甚至,他們還來到孔廟,給孔老夫子的塑像穿上裙裝,戴上花冠,再將其抬出遊街示眾,到達譁眾取寵的諷刺效果。

對於儒生這般有恃無恐的反對浪潮,身在神都中的武后透過各地傳來的密詔,已經知之甚詳。

開始時,她不但裝聾作啞不予理會,甚至還派出分佈在各地的情報探子,混進遊街請命的儒生中,故意鼓動引導這些烏合之眾。讓他們把反對活動越鬧越瘋癲滑稽,也越令人側目。

最終讓原本抱著看熱鬧心態的圍觀百姓,也忍不住同情她這位高高上的當權者,竟然淪落到要被這群被“之乎者也”讀迂腦子的書瘋子撒潑辱罵。

在這樣有意的推波助瀾下,她這位睥睨天下的當權者,便被成了贏得廣泛同情的弱者。

這時她再出手,把這群已成瘋癲狀儒生關押起來。他們在大牢關了不過一夜,便恢復了常態。

他們清醒之後,方才發現等著他們的是一條條足以株連九族的大罪。

可武後並沒有大開殺戒,只是讓府衙列出了他們的罪狀,而給出的處置是,既然這些儒生覺得女人生來就是一種原罪,是毫無用處的附屬品,可以隨意被唾棄辱罵,那麼何不讓這些所謂的附屬品代他們受過。

武后的批示下達之後,各地府衙立即就把關押的儒生釋放,轉而將他們的母親,及其妻子全都抓進大牢,擇日處斬。

大多儒生都是飽讀詩書,還未功名及第的貧寒之士,見自己無災無難,倒連累母親妻子代為受過,心中對武后本是異常憤懣。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