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

每日早朝。

上次天子大發雷霆的場景仍如繞樑餘音在諸位朝廷棟樑的大人心頭,近日來不論天子如何推敲,一向素來不合的三公九卿和六部官員都心照不宣的打馬虎眼。

最簡單的馭人之道大概就是打一棒子給個饅頭,恩威並施,讓人想起棒子就疼,想起饅頭就喜,軍營如此,朝堂之上亦是如此。只是對於統御九州的天子而言,這等馭人之術實在是難登大雅之堂,甚至有謠言在私下裡暗傳,說每代大漢天子在駕崩之前,都會密詔宣來太子傳授乘龍術,至於真假,那就只有劉姓的皇家自己知道了。

朝政兇險,不亞於沙場,一句話,一個不起眼的小過失,就能讓一個人這生的升遷性命劃上符號,能在朝堂之上如魚得水安穩度過三十年以上的官老爺,那都是修煉到家的老狐狸,做事滴水不漏,做人也差不到哪去。

泰天皇帝繼位,以文煌武德功績滿滿的先皇廣文帝留下了盡是老狐狸組成的江山中樞,未嘗不是對年輕天子的一個考驗,若是能讓這幫老狐狸俯首的心服口服,那大漢天下在泰天年間定然是不用愁什麼外患內憂了。

往往事與願違。

先朝之時,廣文皇帝極力打壓世家,這幫自詡是國之良木的鐘鳴鼎食之輩何止一個慘字,前五年使盡解數掙扎,後十年各個都像斷了翅膀的禽鳥,只能叫喚。廣文年間的最後五年才算是翻過身來,這還是一步一個腳印從廣文帝那小心翼翼乞討來的。

到了泰天皇帝繼位,這幫被打壓了數十年的世家猶如枯木逢春,上位得權的速度讓整個天下都大跌眼鏡,對此泰天帝也只坐視不管,仍由這幫他父皇眼中的臭魚爛蝦蹦躂,這才有了當下的局面。

寒門自古少出望族,鯉魚跳龍門之後在貧寒的士子也能化麟成龍,能一輩子心繫國政死後家徒四壁的少之又少,有能安撫天下之才又有此等品德的更是鳳毛麟角,所以大漢千年也只有一個黑衣寒士葉荊嵐。

泰天皇帝利用世家來削藩,世家何嘗不是以此為藉口來謀權?雙方都是斤斤計較的衡量弊失,比商賈更要商賈,制衡有術卻失天子之道的泰天帝為此吃了大虧,逼反了宗室親王,坐大了世家豪闕。

如今在想力挽狂瀾,可步步為營的世家不給這個機會,而已經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過日子的宗親更是沒得商量。

皇帝稱朕,好一個孤家寡人!

朝中三公六部,還有清貴至極的九卿國戚,站在天子這邊的少之又少,扳開手指一點,死心塌地的好像就一個御史臺。

可那些明面上口口聲聲為了大漢江山社稷永固的王公大臣也並非是擰成一股繩的結,泰天四年,幾乎每一天的朝會都是一場不起硝煙的戰爭。明面上御史臺和眾大臣的矛盾不用多說,除此之外各個黨派也是外掐內訌,能持著白玉笏板的都不是省油燈,不論是舉薦還是一步一個坎鄉試郡試直到殿試爬上來的官員,早就站好了隊,和最前列那些持著上品象牙笏板的大人其中一個或者幾個同仇敵愾。

至於殿外那些拿著竹木笏板的官員,都是些無足輕重的棄子,哪個能躍過大殿的那道不高卻又高如天塹的門檻,再有耐心的垂釣者也沒功夫等那十年八年。或許其中有天佑的幸運兒能走到那座純金龍椅的下側,可更多的終生都只能站在殿外垂首,說不好的事,日理萬機的殿內大臣沒人會去徒費心思拉攏。遠不如和早就鋪好路的世家子弟搞好關系。

朝中三公,貌合神離,表面上為了抵禦御史臺層出不窮的手段同坐一舟,可背地裡也沒互相使絆子。六部之中最有權勢的吏部被大司空王煥然緊緊攥牢,歷年選取官員都是從吏部而出,這一條不是金脈卻勝似金脈的升遷之道牢不可撼,至於有盛名卻無實權的禮部和刑部兩位尚書,也皆是王煥然的黨派心腹,其中要職擔任者都為中原司州之人,被稱為中原黨。

而同位列三公之一大司徒的方庭之出身北方三州之首的冀州,六部之中油水最為豐厚的工部戶部為其俯首,九卿之中與其交好者更是數不勝數,在天下士子之中享有賢明,是私下裡暗傳百年之後能與歷代先賢畫像同掛在學士府中的人選,更是在甘家一事時據理抗爭,不惜惹得龍顏盛怒,差點被御史臺的諫官拉出未央宮。失了聖寵,卻得了天下士子之心,至於孰對孰錯,恐怕也只有這位大人自己知道。

太尉令狐雄,當之無愧的兵部領袖。其心可誅者更是散播謠言,說想要調令天下兵馬,這位複姓太尉的話比天子還管用。

除此之外還有其餘官員各抱大腿,而這三大牌中更是渾水一灘,像名聲大噪的方黨之中江南籍貫的官員自扭一繩,而兵部又和九州各個軍府關係有遠有近,朝中各位將軍或是冷眼旁觀,或是參與其中。已經為國捐軀的驃騎將軍林興風就與令狐雄無瓜葛交情,僅僅是點頭之交,而正在江南平叛的大將軍則是與兵部上下勢同水火,不服調令不受管轄,也多虧當今天子慧眼如炬,沒去搭理那些步步殺氣的奏摺諫文,才無形中打消了這朝堂內耗。

總之是亂象疊生。

今日早朝,一如既往還是那些平叛平亂的瑣事,而延行百年的京考則被天子溫火壓下,各位大人也都緘口不言,全當沒有這回事。

長安霜雨之際,雨打青苔聲聲慢,倒是有股舒怡之氣蔓延全城,讓當下緊張的氣氛位置舒緩些,不少大人已經開始著手年關時的歲宴,宴請那些官員,又需要拉攏哪些,裡面可都是學問。

秉著死道友不死貧道的精神在天子按這幾年常例詢問江南涼州事宜時,三公一唱一和的把正在兩地平叛的功勳將軍推了出去。

有了上次兵部尚書藺賢的例子,哪還有腦子一根筋的痴貨敢自己口吐蓮花?

天子看過那幾本軍報之後淡淡的點了點頭,紅袍一列僅在大司徒方庭之之後的御史大夫梁雲欲言又止,看到穩坐金鑾椅的天子不動聲色的敲打兩下龍首椅座,強壓下脫口而出的話。

秉筆司監鄭懷恩看到天子稍稍點頭致意,清了清嗓子高聲道:“退朝!”

文武散去,而已經迫不及待的梁雲腳步緩踱,從偏殿而出。

方庭之在大殿外似是瞧著宦官為其穿履,餘光早在這位御史大夫身上掃過千百遍,看到梁雲提著尖履從偏殿一溜煙的功夫不見蹤影,面容不改。

深宮的一處假山園景旁,天子負手而立,梁雲繞過假山走到天子面前,鄭懷恩手中麈尾一擺,兩旁侍從便低頭退下。

“如何?”

梁雲看到兩旁左右盡皆退下才開口道:“微臣眼線傳出可靠消息,函谷關守將於一銳私扣下來運往涼州平叛的糧草軍械,沿著渭水河運往他處。”

天子眉頭一挑,恰好冷風一陣,有著明顯江南園景風格的浸水石山下隨風點漣漪,擴開如石裂,驚得水中錦鱗四散而逃。

年輕天子額頭之上皺紋如漣漪,擴而不平。

“朝中暫無訊息,驃騎將軍來信中只提到袁蒙,而無侯霖。恐怕是被於一銳察覺之後加害了。”

天子無動於衷,轉過頭對著鄭懷恩道:“下詔傳朕旨意,就說鎮西將軍於一銳封鎖渭水有功,朕心甚慰,調令其受詔之後即可赴京,以表嘉獎。”

鄭懷恩彎腰稱喏,離去擬詔。

梁雲臉色比起天子也好看不了多少,將袖中一封帶血書信雙手呈在天子面前道:“這是大將軍在江南繳獲的一封送往逆王劉策處的書信,微臣底下足有十幾人為之喪命,今早才到臣府上。”

天子嗯了一聲,單手接過書信,指頭摁在已經乾涸的血漬之上微微一顫,食指在被血浸泡後有些難以辨認的墨筆上一字一字的點過。

區區三行字型。

這位天子足足看了半個時辰。

梁雲陪站了半個時辰。

“你怎麼看?”

梁雲叩首跪倒在地上,閉緊雙目道:“此事關係重大,微臣不敢斷言,更不敢決策!”

天子嘴角一揚,笑臉掛悲愴道:“甘家一事,就讓天下士子罵朕是虎狼暴君,把朕和百年前的舞屠皇帝來做對比,都說天子是金口玉言,可朕現在可敢在說半句話?”

梁雲跪倒在地上抬起頭悶聲道:“聖上斷不可立即決斷,此事可是動搖江山社稷之本啊!”

天子將書信揉成一團,扶起梁雲道:“你說,該怎麼辦?”

梁雲沉吟許久,最後試探般出口道:“等?”

天子不答,掌心開啟看著這團書信,塞到了嘴裡一嚼再嚼,最後吞嚥下腹。

梁雲嗚咽低聲道:“陛下!”

“你說朕要是明日就殺了他,該多好啊!”

天子似乎意猶未盡,白齒上沾染著血跡冷森一笑。

“味同嚼蠟啊!”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