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了朝廷的誥封,接下來就是天樞府給車晨的提升了。

趙靜玄代表天樞府給車晨頒發了正七品玄壇法師的法職度牒並換了令符。按理說天樞府下面的新晉先天都是封從七品通靈法師,不過車晨情況與眾不同,作為新晉先天的同時又是地方世襲貴爵,又是一派之主,因此給他提了半級。

明代專制政治高度發展,中央由禮部統管宗教事務。僧錄司管理全國佛教事務。僧錄司長官稱“善世”,設左、右善世各一員,正六品;左、右闡教務一員,從六品;左、右講經各一員,從八品。府設僧綱司,設都綱一人,從九品,副都綱一人。州設僧正司,設僧正一人。縣設僧會司,設僧會一人。僧錄司主要負責寺廟住持的銓命,掌管度牒的填發,管理全國寺院花冊和僧尼名籍冊,定期編制彙總上報禮部。

此外,明朝在地方還設藩漢二僧綱司,以藏僧任僧官,管理藏傳佛教。

明朝禮部還設有道錄司管理全國道教事務。內設左右“正一”二人(正六品);左右“演法”二人(從六品);左右“至靈”二人(正八品);左右“元義”二人(從八品)。

而在這個世界,隆武帝建立天樞府之後,就把道錄司剝離禮部劃歸天樞府直轄。司內官員設定改同六部各司,設五品郎中等職。

天樞府給車晨的這卷封賜文書和度碟就不是想象中的聖旨了,而是由天樞府道錄司發放,上面還蓋了禮部衙門大印,並有內閣和司禮監的硃批。

除了車晨,其它太陰派諸人還奇怪怎麼不是聖旨呢?鄭銘更是直接用傳訊術出言詢問。

“你這也是七品官了,相當於進士出身的縣令了,怎麼沒有聖旨呢?”

接過法職度牒,車晨不由好笑的在心裡回道:“一點也不奇怪,其實是現代人一般都是被現在的電視劇給忽悠了,聖旨哪有那麼容易見到的?一般當朝進士受封七品縣令上任是也不過去吏部領去自己的文書官印官服而已。更何況我這只有虛銜沒有實職的一個道官。”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度牒在唐代也稱為祠部牒,都是綾素錦素鈿軸(北宋用紙,南宋改用絹,王謝這本用的是棉筋紙板,

那上面詳載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齡、所屬寺院、師名以及官署關係者的連署)。僧尼持此度牒,不但有了明確的身份,可以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時還可以免除地稅徭役。

車晨這一幅度牒長三尺多,右側是大明律禁止非朝廷頒發度牒的僧道不得自行簪度的警告,然後是其人籍貫出身在何地寺觀出家,中間大字書寫著“右給付太陰派車晨收執准此”,左側則是上有當前天樞府的首座封正三品上清太平真人、兩位供奉、道錄司郎中、員外、主事、都吏、會史等9人署押。上蓋天樞府大印。

這是前引大明律法,後墨書填寫受牒道士的簡歷,最後由主管部門簽署畫押,因為車晨是符派道士並非出家人,因此個別地方與出家的僧道有些差別,但大致類同。

歷年民間術士散修之類的投入公門好修行也有一些,雖修行遠比不上那些名門大派出身的道官法師供奉,但能夠被朝廷認可,本身都會一兩手獨門本事,有時候比那些大派出來的吉祥物有用多了,無非各盡其用而已。

皇家設立天樞府招攬民間修士為用確實對大明起了很多有益作用。

另外兩張文書一個是禮部發放的准許建廟立觀的憑證,另一個則是福建福州府衙門發放的,是署明淡水城崇聖真靈宮所在的地契。

如此穿越者們謀劃的一切就全都合理合法了。

正事辦完,車晨等在偏廳設宴款待趙靜玄和禮部一行人。

當然這就沒有由車晨這個一派之主親自動手了,穿越者手底下的僕役裡幾個廚娘在車晨手底下做事,也學了不少本事,以現代新式的菜色,配合豐富的調料,還有本世界新鮮靈氣足的食材,應付沒嘗過超凡美食的土著還是富富有餘的。

分席而坐,一道道新奇菜色和香醇美酒上來,就算趙靜玄這先天高人也是讚歎不絕。禮部幾個大小官員更是吃的滿嘴流油。若不是掛著文人的矜持,恐怕盤子底兒都能給他們舔光。

酒足飯飽之後,禮部一行人就準備返程了,他們並不準備參加太陰派的大典,因為文官到底跟武官勳貴和修行門派混不到一起去,起碼表面上是如此。

而穿越者們這兩點都佔了,就算是為了避嫌,禮部這些人也要趕緊離開,反正好處都已經到手了。

車晨他們也只是象徵式的挽留一下,然後就送走了這些尿不到一壺裡的文官。

看著官船載著禮部眾人滿載而歸,然後大家都放鬆下來,穿越者們邀請趙靜玄這個同道前輩在領地賞玩談天。

看著修繕一新的城堡,新建的宏偉道宮,數百戶聚集的大型村落,一塊塊整齊的麥田,一座有著百畝大小草場和百多隻鹿群的鹿苑。

趙靜玄十分感嘆。

“這哪裡是海外荒島?分明就是世外桃源呀!”

如果早知道東番島是這樣的“福地”,估計中土各大道派甚至九大仙門都會動心,也就輪不到區區太陰派來佔據了。

當然他也明白,如果是九大仙門,都各有自家洞天福地,不一定會看上這夷洲之地,畢竟東番土地雖大,但是蠻荒煙瘴之地佔了九成,如今看到的只不過是被開墾出來的熟地罷了。

看田裡青翠的麥苗茁壯的生長,就知道這是耕種出來的熟地。

在中土,北方地區種植的是春小麥,黃河以南則是種植冬小麥。

這個年代,黃河以南的北方地區,一般都是冬小麥和穀子輪作。因為,穀子生長期短。這個年代的冬小麥因為沒有磷肥,生長期比後世的長點。所以,間隔時間,一般採用只需生長三四個月的穀子來過渡。而到了後來,從美洲引進玉米後,因為玉米高產多了,而且生長期也短。然後,北方地區就流行冬小麥和玉米輪播了。至於春小麥,現代一般是長城以北才會播種,而且只能種一茬,因為長城以北的氣候太冷了,冬小麥頂不住冬天的嚴寒還沒出苗就被凍死啦。

而在大明世界這個時期,雖然是小冰河末期了,氣候比天啟崇禎年間緩和不少,但仍比後世要冷一點。

所以,中土北方燕京附近,包括北方幾省北部地區,也以種植春小麥為主。

東番島氣候類似嶺南兩廣,但島上移民因為沒有條件興修水利,此前都是谷麥輪播,夏天種穀子,秋天播種冬小麥,來年春夏收割,如此迴圈。偶有種稻米的也是在河邊肥田種那麼幾塊。

穀子就是現代的小米,明朝時期叫粟米,古時候叫稷,就是社稷的稷,是華夏古老的主要糧食,但因為產量過低,所以南方逐漸為稻米代替,只有北方還多為主糧。就算到了現代,機械化作業加上各種肥料,穀子畝產也不過三四百斤,很少過五百的。

沒辦法,品種先天上的弱勢,很難實現高產。

穿越者來到東番島後,基隆那邊趁著入秋,趕緊播種了一茬冬小麥,但是來年就打算種水稻了,畢竟東番島的條件很好,有不缺水源,十分適合種水稻。而且大家也習慣吃大米。穀子的話只會開少許田地,偶爾可以煮點小米粥用作換口味。

至於春小麥,則沒有冬小麥好吃,所以被穿越者們放棄。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