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輪交鋒過後,御道上已鴉雀無聲

不是這些官員們突然變仁慈了,而是一下被打懵了:沒見過如此卑鄙無恥,如此不按套路出牌的!

我們要弄死何瑾,至少要讓我們汙衊扣帽子呃,要讓我們擺事實、講道理嘛。現在只能就國書一事開口,我們還怎麼玩兒?

更可惡的是,今日我們一旦敗了,之前的彈劾不就成了笑話?

可何瑾就是抓住了朔望朝參的時機,將所作所為同國書一事割裂了開來,滿朝官員再怎麼能言善辯,也不能就此事開口。

否則,妄議祖制、數典忘祖、動搖國本這些本該給何瑾扣上的帽子,他們不就先戴上了?

欺負人,實在太欺負人了!

最令他們心寒的是,弘治皇帝今日的表現,也跟以往大不相同。

表面來看,他還是那位寬厚仁慈的君王,甚至都沒因言治罪來處置胡清。可誰都心中明白,今日這事兒太過蹊蹺了:哦,何瑾沒回來的時候,你病得不能早朝了。何瑾一回來,你的病忽然就好了?

當我們都是傻子啊?

可就算心中吐槽yu wang已如滔滔洪水,也只能憋著忍著。一時間,這些官員們不由重新評估起何瑾的戰鬥力,再不敢將這小子當普通的奸佞小人。

這時候,弘治皇帝便開始主動出擊了。

再度環顧一番百官,言道:“蒙郭勒津部落之國書,無非兩項訴求。一是懇請我大明接受其投誠歸順,二是恩准兩方通貢互市。不知諸卿對此,可有何話說?”

這一刻,弘治皇帝的語氣還是很輕鬆的。畢竟在他看來,蒙郭勒津部落的這兩項訴求,明顯都是對大明有利的。

這些心懷蒼生、忠於大明的聖人子弟,當中縱然有些食古不化之徒。可只要想通了其中的關節,為了大明的千秋萬代,為了萬千黎庶的福祉,他們必然是會同意的。

因為他的寬厚仁慈,便來源於對這些官員們的信任。

可想不到話音落下,御道上還是一片鴉雀無聲。不知為何,一股莫名的壓抑,頃刻間襲擾在弘治皇帝的心頭。

良久,才有一人輕聲咳嗽。

通政司官員當即將那人引上御前,那人便恭敬一拜,沉聲言道:“陛下,火篩乃我大明生死仇敵,臣等恨不得食其肉、飲其血、寢其皮,為我大明數萬將士、無數黎庶報仇,豈能還任由他說戰便戰、說合便合?”

弘治皇帝頓時臉色一僵,但也並未就此放棄希望。畢竟這個時候,御道上咳嗽的人漸漸多了起來。

然而,情況卻非如他所料。

“陛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華夷之別,不可不防!”

“陛下,大明乃太祖驅除韃虜所創,豈能違背祖制!”

“陛下,臣附議”

“臣也附議”

隨著越來越多的官員發言,朝會上的局勢越來越緊張。一個個官員被帶上去,都滿臉慷慨,激憤不已。

到了最後,已不用通政司和鴻臚寺的官員引導,這些官員都開始在原地跪了下來,一個個高聲附議。

很快整個御道上,只剩下寥寥幾十個文官,以及那一堆兒的勳貴武官。

然後那些跪下的官員們,又紛紛對視了一眼,隨即齊齊大聲言道:“臣等懇請陛下,拒絕火篩投誠國書,以正我大明之風骨!”

數百人的聲音齊齊響起,猶如排山倒海之勢,向著弘治皇帝席捲而去。

看著那一片表面跪在地上、實則威逼強硬的身影,弘治皇帝面色一下變得蒼白,忍不住從御座上站了起來,悲痛詫異地出聲問道:“爾等莫非在逼宮不成?”

“臣等不敢!”又是一陣齊齊的回應,話雖然很是謙卑,語氣卻已代表了一切。

一下子,弘治皇帝怔怔默然無語,面上已是深深的悲痛:若不是親眼看到這一幕,他真的難以想象,自己原來竟活在一個巨大的謊言當中。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多少經典子集上,都寫了要‘親賢臣、遠小人’。也有太多王朝的故事,告誡君王要信任道德高尚的聖人子弟。

因為聖人子弟們都飽讀詩書、品行端正,只要君明臣賢,家國社稷便可長治久安。

可眼前的現實,卻全然推翻了這等論調!

弘治皇帝不相信,這些宦海沉浮多年的官員們,會看不出兩方通貢互市,對大明江山社稷究竟有多大的好處。

然而,就是這些平日口口聲聲標榜自己,要為大明江山盡忠職守的忠臣能臣們。放任著兩方可以不再流血廝殺、可以和平共處、可以發展共贏的巨大利益,拿著聽起來冠冕堂皇的理由,要將一次千載難逢的良機葬送!

一瞬間,他震怒、驚恐、甚至有些消沉跌坐在御座上後,久久說不出一句話,任由朝會陷入一股僵持的氛圍。

就在此時,御前的何瑾卻不由自主地扭了下身子。嗯雖說早就準備了護膝,可跪久了怎麼也會不舒服的。

再然後,他就忍不住露出了一抹詭秘的微笑:弘治大叔,這下震驚了吧?乖,不哭不哭,他們都針對你,我還是愛你的哦。

身為後世穿越者的他,不說已預料到了此情此景,但早看透了這麼個破事兒的本質:無非,就是一場權力之爭嘛。

大明接受蒙郭勒津部落投誠,通貢互市到底好不好?

廢話,當然好!

問題是這份天大的功勞,不是文官集團的。

這件事兒要是辦成了,文官集團們還有什麼臉面,在朝堂上指點江山,還怎麼賣弄他們那一套的治國理論?

另外皇帝要是清醒了,不聽命擺佈了,那他們以後豈非真要成了,為大明江山當牛做馬的牲口?

最最主要的是,通貢互市背後如此大的好處,竟然沒有給他們分半杯羹,這簡直怎麼可以!

所以,此番縱然他們被殺了個措手不及。可在這等共同利益之前,也都一個個默契地跳了出來——哪怕先暫時放過何瑾,也要把這事兒給攪黃了!

順便,也讓弘治皇帝瞧一瞧,他們這個集團鐵拳的厲害!

想完這些,何瑾又忍不住撓了撓屁股,然後看著時候差不多了,估摸弘治大叔也從中受到了教訓,便清了清嗓子要打破這片僵持。

可他萬萬沒想到,姜還是老的辣。

就在開口之前,李東陽卻忽然搶在了他前面,跪地高聲言道:“陛下,臣倒覺得大明,當接受蒙郭勒津部落投誠。”

“兩方廝殺爭鬥已久,仇深似海,若是忽然就此罷兵言和,未免失了大明威儀。然此番是火篩大敗後歸降大明,乃我大明武德遠播所致。泱泱大朝向來海納百川,我大明又何嘗沒有容人之量?”

他這話一落下,謝遷當即也開口了:“陛下,臣也認為大明當接受火篩投誠。大明的確太祖驅除韃虜所創,然太祖之志卻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恢復中華。”

“洪武二十二年,大明便曾設定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對蒙古部落進行籠絡和羈縻。更何況遍翻起居注,太祖何曾言過大明不可接受蒙古部落投誠?”

謝遷言罷,首輔劉健更是怒氣衝衝拜地,毫不客氣地言道:“陛下,老臣認為適才建議拒絕求和之人,皆乃鼠目寸光、包藏禍心之輩!”

“何潤德所言不差,有些尸位素餐之徒,便當好生核查嚴懲。萬不可使他們敗壞了朝綱,丟了我大明的體面!”

一下子,內閣三位輔臣全都站了出來,言辭更是一人比一人激烈。弘治皇帝見狀,臉色才不由好轉了不少。

可接下來,就在他以為可以露一露臉時,更加始料未及的事情發生了。

三位輔臣一出來後,剩下那些一直沒開口的文官們,也都慨然出言,力挺接受蒙郭勒津部落求和。

這些人當中,自然包括他的那位大哥王華。

然後,英國公張懋見狀,不知是有意還是誤會了,反正接下來就呱唧跪在了地上:“陛下,老臣也認為當接受蒙郭勒津部落求和!那些個沒上過戰場的官員們,簡直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朱暉這裡也接著跪下:“老臣附議!”

薛倫也開始了:“臣也附議”

一下子,這些被何瑾調教過的勳貴武官,還有張家兄弟們也都跪了下來,高聲言道:“臣等也附議!”

唯獨何瑾這會兒面色錯亂地看著這一幕,不由心都哇涼哇涼的:你們激動個啥,激動個啥啊!我才是這場戲的主角,你們怎麼都不按劇本兒來?

我準備得這麼充分,是讓你們大學士搶戲的啊?

難道,這都沒人管的啊?

我不是佞臣啊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