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陳文昭的質問,李慶答道:

“本官聽聞有賊子要攻打須城,故而前來協防,陳知府為何緊閉城門?”

陳文昭氣得直發抖,

“哪有什麼賊子要打須城?你分明就是那個最大的賊寇!”

李慶也懶得與他動嘴皮子,當即揮兵攻城,

在這東平府地界,李慶與其麾下的兵馬可以說是威名赫赫,有誰敢與之交戰?

況且自從董平調回東京後,此時的兵馬統制官還是陳文昭的族親,沒甚本事,須城官兵沒一個服他的。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幾通炮響後,守城的官兵便去主動開啟城門投降,迎了李慶的大軍入內,

陳文昭氣得幾近昏厥,卻也無可奈何,在親信的護送下匆匆逃出城去,日夜兼程趕往東京……

李慶幾乎兵不血刃的拿下了這東平府治所須城後,又派兵分別去了老家陽穀縣還有那曾經領兵收復過的中都縣,也是不費吹灰之力的把這兩縣奪了下來。

至此,只用時七八天左右,東平府全境便這麼輕輕鬆鬆的被李慶所掌控。

當初奪取齊州時,還與慕容彥達的青徐兵於濟水之畔血戰了一場,又在章丘城打了幾天防禦戰,這才得以強佔了齊州。

但這東平府的五縣之地,因是李慶起家的所在,其實早就被他滲透得差不多了,百姓都十分的推崇他,

此前之所以沒有出手,不過是在顧及到朝廷的壓力罷了。

現在沒了顧忌後,這東平府在李慶威名赫赫的精兵強將面前,自然是如摧枯拉朽一般,頃刻間便全都攻佔了去。

至此,李慶已有了兩個州府的地盤,但猶不滿足於此,繼續揮兵南下,去奪了屬於濟州的任城縣。

這任城即為後世的濟寧市,之前朱武初見李慶時也曾說過,此地放眼於整個山東的西部來說,是個兵家必爭之地。

任城縣在中都縣的南邊,“南通江淮,北接河濟。在戰國時,蘇秦所雲亢父之險也”。

此地鄰近隋煬帝時開通的京杭大運河,至今仍可通船航行,南北漕運多走此路。

由此可見,任城一地,不但有地勢的險要,並且實為“南北轉輸要地,閉則為鎖鑰,開則為通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水旱碼頭”。

得了此地,便頓有南北轉運之便利,可作中轉站,也可據險而守,以為東進齊魯之前哨、抑或西取河北之壁壘,甚至南下、北上的前鋒。

是以“東方有事,必爭任城”。

任城附近的大運河之所以至今仍能通航,主要原因是此地水資源極為豐富,南邊有運河貫穿而過的昭陽湖、微山湖等“南四湖”,桓溝、洸水、泗水等諸多河流都發源於這裡。

其中,泗水幾乎便是從現在杜恭控制的兗州南五縣貫穿而過,洸水則勾連了兗州北部的汶水。

以前李慶要想圖謀兗州南部五縣時,只能從奉符縣南下,一路上有幾處杜恭修建的險要關隘。

上次之所以能輕易的兵臨瑕縣城下,不過是仗這界首鎮大敗杜恭的威勢罷了。

此時距離之前的大敗已過去了大半年,杜恭靠著兗州五縣的富庶,早已是恢復了些元氣來,

李慶若是再跟上次那樣從奉符縣出兵,定沒有那麼簡單。

但現在奪取了這任城後,兗州對李慶來說已是門戶洞開,恰似一個送入新房後被剝去了衣服的小姑娘……

不過李慶沒急著去打兗州,

現在慕容彥達已經以呼延灼為帥,自萊蕪縣舉兵三萬南下,與杜恭鏖戰於靜封關城之下,

那兗州南五縣,李慶絕不容慕容彥達吞併,但卻不能過早的介入其中。

這裡面的時機,得把握好,如此才能爭取到最大的利益!

李慶此時立在戰場的船頭上,望著前邊平靜的水面,笑著向身旁的張順、李俊、阮氏兄弟等人問道:

“你們可知道這桓溝的來歷?”

李慶剛領兵奪取了任城這戰略要地,故而興致很大,

但張順等人要麼是大老粗一個,要麼便非是本地人,哪會知道這麼一條河道的來歷?

一旁的許貫中替他們回答道:

“東晉太和四年,桓溫北伐燕國慕容氏,六月率水軍從泗水至金鄉縣,

由於恰逢大旱,水道不通,遂派毛穆之在巨野澤開渠三百餘裡,溝通了泗水、汶水、濟水,並從濟水通黃河,世稱桓公溝或桓溝。”

(東晉的巨野澤,大體上便是這時的梁山泊。)

東晉一朝,北伐中原一直都是其主題,其中最著名的除了那位“聞雞起舞”的祖逖北伐之外,便當數那桓溫北伐了。

桓溫此人是晉明帝的駙馬,後來因溯江而上滅亡了巴蜀的成漢政權而名聲大震,後來又數次北伐中原,戰功累累。

不過此人在後世的名聲卻遠不及祖逖,因為桓溫後期獨攬朝政,操縱廢立,有意奪取帝位,晚年時更是逼迫朝廷給他加九錫而不得。

在他死後,其子桓玄發動了叛亂,逼迫晉帝禪位,建立了短暫的“桓楚”政權,最後卻是早就了劉裕的崛起……

張順、阮氏兄弟等人自許貫中口裡得知了這桓溝的來歷後,都不由的嘖嘖稱奇了一番,

唯有李俊、許貫中等人沉默不語,暗自琢磨著李慶為何會提起這桓溫來。

李慶笑著解釋道:

“不過是一時有些感慨而已,

桓溫此人有才能,有權勢,又有野心,生前何等風光,誰知最後卻是落得個揹負罵名、全族皆滅的下場,真是可悲可嘆。”

許貫中問:

“不知主公覺得為何桓溫此人會落得這樣的下場?”

李慶沉吟了一番後,說道:

“歸結其原因,或能說個幾天幾夜,總的來說,不外乎是‘天時不在’四字……”

桓溫以北伐中原而獨攬大權,卻遭遇了慕容垂這等強敵,以致有枋頭大敗,

於內,東晉皇室仍得民心,又有謝安這等能臣在朝著與他斡旋,雖位高權重,卻也不是為所欲為,

待他覺得時間成熟,想要篡位之時,卻已是將近六十歲的暮年,活生生被謝安拖死了。

故而李慶才會總結為他的失敗,乃不得“天時”。

憑弔了古人古蹟之後,李慶望著這桓溝,心裡卻想,他現在若是想相仿桓溫的話,卻不知天時是否在身?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