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北京城府衙之中

袁常將目光掃向刁秀兒,說道:“刁旅長,將你所探查到的訊息跟大家說一下,大家商討一番接下來該如何行動。”

“是!”

刁秀兒神色端正的行了一禮,而後緩緩說道:“啟稟州牧,據安排在玄菟郡、遼東郡和昌黎郡三郡的探子來報,前範陽盧氏之人盧俊和盧海遊說烏丸首領蹋頓、高句麗西廣王高德祿以及東部鮮卑首領慕容鼎出兵幽州。如今,烏丸已經開始集結兵力五萬,由三王難樓、蘇僕延以及前番侵入幽州的烏延統帥,向右北平郡進發;高句麗西廣王高德祿也同意出兵,派遣高句麗宗室大將高建昌統兵四萬,駐紮在高句麗新賓城,隨時都能出兵遼東郡;至於東部鮮卑的慕容鼎至今還沒有出兵,因為東部鮮卑朝堂上下分成兩個派系,一派支援出兵幽州,一派並不支援出兵幽州。不過,據東部鮮卑內的細作彙報,因為有烏丸和高句麗聯合出兵的原因,慕容鼎有意出兵,只不過,因為前番與烏丸一同侵入幽州的大將慕容宇極力勸阻,才暫時讓慕容鼎無法下達決心。以上,便是在邊境探子傳來的訊息。”

“嗯!”

袁常點了點頭,看向在場的一眾文武,問道:“諸位,對於烏丸、高句麗和東部鮮卑之事,諸位有何看法?”

袁常詢問,眾人自然都將目光看向了首席謀士郭嘉。不過,郭嘉卻並沒有說話,反而是將目光看向陳宮。如今,郭嘉已經在袁常麾下展現自己的能力,無須再繼續表現。而陳宮新加入袁常勢力,眾人對於陳宮的能力並不太瞭解。所以,郭嘉自然是樂意把機會讓給陳宮,他自己也能省些心思。

陳宮明白郭嘉的意思,知道自己要建立威信,也要有所作為。故此,陳宮也沒有矯情,站起身整了整衣袍,正色說道:“啟稟州牧,依屬下來看,東部鮮卑舉棋不定,定然是打算等烏丸和高句麗在佔據優勢之時,再出兵撿便宜,故而,東部鮮卑只需派遣一將守住邊塞關口,便可保無虞;而高句麗不過一貧瘠之地,人口稀少,資源短缺,其出動四萬兵力或許已經是他們的極限。只需遣一將守住遼東郡,高句麗的兵馬無法進入幽州地境,無需多少時日,必然會糧草短缺,屆時,州牧無需一兵一卒,便可讓高句麗不戰而退,也是不足為懼;故此,州牧如今首要應對的大敵,唯有烏丸一支而已。”

陳宮頓了頓,見袁常臉上並沒有什麼反應,不知袁常心中的想法,思考了片刻之後,又繼續說道:“烏丸乃是前匈奴分裂出來的餘部,其部族兇性殘忍,自朝廷將兵力集中在西面對付羌人以來,烏丸便侵吞周圍部族,不斷擴張,大有恢復昔日匈奴之狀。如今,正當趁其尚未崛起之時,一舉將其消滅,從而平定北方。”

“嗯,諸位還有何想法?”

袁常聽完陳宮的解說,並沒有第一時間發表意見,而是出言詢問,然後看向郭嘉,問道:“奉孝,你有何想法?”

“主公,屬下的想法與宮臺一樣,如今唯一的敵人不過烏丸,東部鮮卑和高句麗不足為懼。”

郭嘉認為烏丸是大敵的想法也沒有錯,烏丸是前匈奴分裂出來的一支,繼承了匈奴好戰、兇殘的秉性,且常年對幽州邊境地帶進行劫掠,邊境的百姓多遭受其迫害。正如歷史上,曹操消滅了袁譚和袁尚之後,郭嘉建議曹操北上消滅烏丸,為此,郭嘉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可見,郭嘉對烏丸的重視。

當然,站在這個時代的眼光看來,烏丸確實是大敵,高句麗和東部鮮卑不過是疥癬之疾,不足為慮。

但是,袁常作為一名穿越者,知道更多的內情,所以,看法自然也就跟郭嘉他們不一樣。在袁常的眼中,高句麗的危害無疑比烏丸厲害百倍不止。而歷史的發展,也證實了高句麗對於中原而言,是個滔天大禍害。可以說,華夏很多的災難,都是高句麗直接或者間接造成的。

高句麗最早只是一個地名,當時秦始皇出征的便是高句麗這個地方而不是高麗。顯然,高麗和高句麗被混淆了。

高句麗在秦漢初期是以一個地名出現,直到漢元帝時期,也就是昭君出使匈奴和親的時候,高句麗才建國,並且以高句麗這個地方為國家的名字。漢元帝劉爽雖然沒什麼能力,但是,他爹劉病已也就是漢宣帝劉詢卻是大名鼎鼎,當然,更多的卻是一個電視劇而被廣為人知。且說回高句麗,在漢元帝之時,扶余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余國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麗。因此,史書中記載高句麗在此前就已經存在,這個說法也沒有錯,只不過當時的高句麗並不是以國家的形式而存在罷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在高句麗建立國家之後,一直對中原的土地覬覦不已。高句麗太祖王之時,就對幽州的樂浪郡、玄菟郡和遼東郡發起攻勢,由此導致了高句麗與漢朝的武力衝突。不過,結局很明顯,以高句麗當時的力量妄圖抗衡大漢朝廷,無疑是在痴人做夢,最後被漢朝廷打的遷都到丸都城。

當然,高句麗想要踏馬中原的野心一直沒有熄滅,一直都對幽州邊境的幾個郡進行區域性的戰爭。而當時的朝廷又都將大部分的兵力安排在西面對付羌人,以致於無暇顧及高句麗。此後,中原又陷入戰亂,群雄爭霸的年代,高句麗更是肆無忌憚。後來,曹操平滅烏丸等異族之後,高句麗與曹魏聯盟攻打當時被地方豪強佔領的遼東郡等地。在曹操佔領了遼東等地之後,高句麗突然發動攻勢襲擊曹魏大軍,結果,曹操又打到了高句麗的都城丸都城,迫使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

曹魏摧毀了丸都城後以為高句麗滅亡了,所以很快就撤離了。不過僅僅七十年,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並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隨著高句麗對遼東半島的挺進,晉朝之時,高句麗美川王吞併原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高句麗從東北地區進入並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大部地區。開始與形成現代韓國的主體古代韓國國家百濟與新羅處於激烈的軍事對峙之中。朝鮮人稱這一段歷史時期為朝鮮歷史上的“三國時代”。但是,這“三國”最初只是互相沒有民族認同感的幾個大型部落國家,與中國三國時期的三國都是從統一的漢朝分裂出來,人民也具有同一民族感的情形完全不同。

在華夏南北朝時期,高句麗好太王繼位起,高句麗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後來好太王兼併了北部的扶余國和靺鞨部落;在軍事上對百濟形成了絕對優勢地位;並在新羅與百濟,伽倻和倭的戰爭中迫使新羅屈服。高句麗長壽王登基後,由於百濟和新羅的對抗,長壽王遷都到平壤以加強對百濟和新羅的控制。長壽王延續了其父好太王的擴張政策,又吞併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與北魏交鋒;並保持了對新羅的控制。

鼎盛之後,自然就是開始衰落,而任何一個朝代的衰落,都是離不開內部的鬥爭。

高句麗安藏王被刺殺後,其兄安原王繼位。在安原王時期,王室間的紛爭加劇。兩政治集團對王位繼承進行爭鬥。最後年僅八歲的陽原王登基,不過對權力的爭奪並沒有結束。反對派的幕僚們開始建設自己的軍隊,對自己的領地進行實際上的控制。內憂外患,高句麗北部受到遊牧民族的襲擊。但高句麗內部的幕僚爭奪依然繼續,同時,百濟和新羅為擺脫被高句麗奴役的地位而開始聯合攻打高句麗。

隋滅南陳統一中原後,開始要求周邊國家為其臣屬,並得到了其中大多數國家的認可。只有高句麗對此陽奉陰違。隋文帝時期,高句麗先發制人攻遼西,引發第一次高句麗與隋的戰爭。當隋文帝準備興全中原之兵問罪時,高句麗王勿忙上表謝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於是得到赦免。但是高句麗仍舊四處聯結反隋勢力,當隋煬帝在突厥可汗處發現高句麗的使臣後,開始認識到高句麗是中原潛在的邊患。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的戰爭爆發,當時隋煬帝征討的乃是高句麗,而非高麗。隋的百萬大軍從陸路和海上攻打高句麗,一路破城四五十餘座,後來由於隋軍前線將領的指揮不當,造成渡過遼河進攻的三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隋煬帝第二次親征高句麗,但因楊玄感的反叛,造成此次戰役取消。隋煬帝第三次親征高句麗時,因為高句麗連年戰事造成國內弊端甚多,而且兵力嚴重不足,高元聞隋大軍已突破重重防線,高元大懼,乃遣使請降謝罪,並交還叛逃的隋將斛斯政,隋煬帝許之,遂班師回朝。其後,隋煬帝又打算攻高句麗。但由於隋朝內亂加劇,攻高句麗的計劃被取消。隋對高句麗的戰爭使隋朝國力銳減,並引發隋末民變。等到隋朝滅亡,也未能消滅高句麗。不過隋與高句麗的戰爭嚴重的消弱了高句麗的國力,阻止其氾濫崛起的勢頭,為後來李唐消滅高句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如果說東亞有個“火藥桶”的話,那肯定就是朝鮮半島了。

在華夏歷史上,至少有三個王朝的滅亡和朝鮮有直接聯絡。如果不是隋煬帝楊廣的三徵高句麗,隋朝的統治很可能還能延續幾十上百年;如果不是萬曆皇帝拼到財政破產去“抗日援朝”,明朝或許也不會那麼容易就會讓努爾哈赤家族摘了桃子;如果大清國沒有在甲午戰爭中敗北,光鮮亮麗的洋務運動或許還能糊弄世界幾十年。

然而,此中最讓人想不通的,還是隋煬帝為什麼要矢志不渝地去打高句麗,甚至打到國破家亡了也不改初衷。對於後世來說,隋煬帝此舉往往被解讀為非理性的瘋狂行為,再或者無非就是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反正就是連“保家衛國”此等水平的解釋都不給一個。就華夏歷史來看,將如此一場大規模戰爭的發動歸因於某個昏君的“瘋狂”,可能也是絕無僅有的。其實,要戳破這種觀點非常容易,即便隋煬帝是昏君,那隋文帝楊堅和唐太宗李世民總不是了吧,但是,這兩個“聖君”級的皇帝也都打過高句麗,並且,也都沒有打贏。

其實很簡單的一個道理,隋煬帝三徵高句麗乃是大隋王朝重建“世界體系”的關鍵一步,通俗地說就是,高句麗不服從以隋朝為主導的國際秩序,試圖和隋朝爭奪東北亞的主導權,在當時搞定突厥的情況下,大隋在東亞的唯一對手就是亦敵亦臣的高句麗。如果隋煬帝不打服高句麗,那麼大隋就無法成為東亞世界的合法領袖,而這,正是中國任何一個統一王朝所無法卸責的“天下秩序”。

換句話說,要理解隋煬帝的三徵高句麗,必須從“國際視野”和“國際戰略”的角度來審視。

可以說,從東晉到南北朝時代,遼東乃至東北亞的主人已不是中原王朝,而是高句麗。

這就是大隋王朝建立時所不得不面對的國際形勢。最讓隋政權無法容忍的是,高句麗還深諳“遠交近攻”之策,實現南北兩面外交,長期向南朝稱臣,利用南朝牽制北朝(隋),甚至還曾和南朝結成戰略攻守同盟,一度還參與了南北朝的“內戰”。用當代政治語言來說就是,“周邊勢力”妄圖妨礙中原王朝的祖國統一大業。無論在哪個朝代,這顯然都是大忌。

高句麗大外交最輝煌的一頁是,它竟然還領銜穿針引線,華麗地組成了“高句麗、陳、突厥”的三方大同盟,完全是一副國際國內“反隋大合唱”的派頭。高句麗很清楚,它賴以崛起以及稱霸東北亞的基礎條件就是中原王朝的分裂,一旦中原王朝統一,就是到收拾它的時候了。

果然,當隋文帝北平突厥,南滅陳朝之後,兵鋒開始直指隋在東亞大陸上的最大敵人——高句麗。此時的東北亞“國際形勢”仍是錯綜複雜:在東北,契丹和靺鞨(女真人的前身)已經臣服於隋朝,高句麗的結盟政策已基本破產;而在朝鮮半島南部其實還有兩個高句麗一直想吞併的國家——百濟和新羅,為了與高句麗抗衡,也在小範圍內搞起了“遠交近攻”,成為了隋朝的盟友。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隋文帝調集了三十萬大軍進攻高句麗。隋文帝多少是看不起高句麗的,他之前在給高句麗國王的詔書中曾說:“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當然,如果高句麗如此不堪一擊的話,也就沒有後來那麼多故事了,在此次大戰中,隋朝的三十萬大軍幾近全軍覆沒。可以說,自隋王朝立國以來,幾乎是戰無不勝的,此次戰敗是隋朝的第一次戰略挫折。

唯一可以自慰的是,高句麗也是元氣大傷,國王高元在戰後上表自稱“遼東糞土臣元”,也算是給了隋王朝一個臺階下,不至於****體面盡失。

隋文帝未完成的歷史使命接下來就交給了隋煬帝。放在一長段的歷史視野來看,隋煬帝面對的是如何終結高句麗自西晉滅亡之後,連續數百年稱霸東北亞的歷史性任務,只有打服高句麗,將其納入自己主導的國際秩序,才能正式宣佈,隋王朝終於成功重建了漢帝國時代的國際秩序。正如韓昇先生所說,“令高句麗臣服以建立新的國際體系,成為要建構世界帝國的隋朝不可迴避的選擇”,因此,征伐高句麗絕不能視為隋煬帝的好大喜功。

一個有趣的歷史細節是,無論是隋文帝還是隋煬帝在出兵高句麗的詔書中都基本不提及領土問題,而是聚焦於高句麗的“不臣”,正如詔書中所說“高麗高元,虧損藩禮,將欲問罪遼左,恢宣勝略”。高明士先生在《天下秩序與文化圈的探索》中也認為,高句麗的無禮與不臣,在隋朝的國力達到足以有所作為的時候,是無法容忍的,所以詔書中也說“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當然,這並不代表隋煬帝有政治潔癖,對於領土的歷史問題漠不關心。高句麗立國數百年的歷史基本上就是一部蠶食中原王朝東北領土的歷史,收回領土也是宣誓國際秩序主導權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從隋煬帝的表態至少可以看出,如果高句麗願意在稱臣等國際秩序的問題上配合隋朝,在領土的問題上和隋是可以有商量的。更重要的是,隋煬帝絲毫沒有消滅高句麗的意思。事實上,這也正是今後中原王朝處理與周邊藩國關係上的重要原則,只要乖乖稱臣,無論在領土問題上,還是經濟貿易問題上,都可以做出讓步。

略顯誇張的是,韓昇先生認為,隋煬帝在處理高句麗問題上“表現出成熟與高超的外交手腕”。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出征高句麗之前,隋煬帝在“國際”上已基本孤立了高句麗,在“天子伐諸侯”的出兵形式上,不僅符合儒家的“威服四夷”歷史觀,且佔據了國際道義的制高點。

既然出兵本身有充分的歷史正當性,那麼,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慘敗的問題究竟出在哪?第一,隋煬帝在大業八年正月第一次出兵時,竟然動用了前無古人的一百一十多萬大軍,這樣規模的出兵除了加重後勤負擔之外,在軍事上可謂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縱觀中國歷史,舉凡如此大規模的出兵,往往是慘敗而歸,最著名的前車之鑑就是苻堅徵東晉時號稱投鞭斷流的九十七萬大軍。

第二,隋煬帝進攻高句麗打的更像是一場“政治仗”,這在第一次出征時尤其明顯。隋煬帝在各大軍隊中都設立了受降使者,一旦高句麗請降,隋軍就得停止進攻,而這恰恰被高句麗軍隊所利用,在情勢不利的時候多次以詐降獲得喘息時機。

不過,對於這兩點軍事常識,曾經擔任過平陳主帥的隋煬帝不可能一點都不知道。唯一的解釋是,無論是出兵規模,還是“受降使者”,都說明了隋煬帝征伐高句麗意在不戰而勝,試圖透過炫耀武力以及展示兵勢壓服高句麗,這一訴求甚至壓倒了在軍事上擊敗高句麗。而對此,也恰恰再次確認了以上隋煬帝意在重建國際秩序,而不是獲得領土的出兵動機。

第三,對於高句麗這樣一個立國數百年的大國,試圖速戰速決在戰略上就是非常困難的。以後來唐朝消滅高句麗的歷史後見之明來看,透過持久戰逐步削弱高句麗國力,最後抓住高句麗內亂的時機一舉大規模出兵才是明智的。

第四,隋煬帝的出兵時機更有問題。即使隋煬帝是在做一件無比正確的事,他也是在“錯誤的時機做了一件正確的事”,道理很簡單,隋煬帝之前動用國力過猛,又是修大運河,又是修糧倉,又是四處巡遊,在出征高句麗之前理應與民休息數年。同理,在首次出征受挫之後,隋煬帝次年便再度出兵,也是這個問題。

最後,隋煬帝第三次出兵高句麗之前,國內已是烽煙四起,誇張的形容說就是,“十八處反王,六十四路煙塵”,在此情況下,隋煬帝居然還強行出兵,直接導致了大隋王朝的短命而亡。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也可以看出,平定高句麗在隋煬帝的帝王自我認知中幾乎排到了壓倒一切的首要位置。

很可惜,隋煬帝輸掉了這場必打之仗,更大的不幸在於,他還毀掉了一個致力於重整國際秩序的大帝國。然而,高句麗在這幾場大戰中也元氣大傷,對此,《爭霸東北亞》一書也給了隋煬帝一個相當悲情也不失尊重的歷史評價:中國是用一個朝代滅亡的代價,讓高句麗失去了成為東北亞霸主的最好機會。

就這樣,徹底解決高句麗問題,重整國際秩序的歷史使命只能留給下一個王朝來解決。而後來的李唐王朝也沒有辜負隋煬帝的努力,將高句麗徹底的消滅在歷史長河之中。隨後,百濟、新羅乃至於高麗才逐漸崛起,成為朝鮮半島的霸主。

所以,深悉這一切的袁常自然不會再留下高句麗這個禍害,而是將消滅高句麗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至於烏丸,自然是排在高句麗的後面。(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