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下邳城內

當日陳到會見劉備,建議劉備將陶謙二子拿下,從而脅迫陶謙將徐州刺史的位置交給劉備。但是,劉備為了不表現的急功近利,同時也是為了表現他仁義的一面,並沒有立即採用陳到的計策。

而陶謙將劉備接進城後,雖禮遇有加,卻也沒有如歷史上一般就要把徐州刺史的官印送給劉備,自然也不會有三讓徐州之事。畢竟三國演義是羅大大寫的小說,為了讓故事精彩,才會整這麼一出故事。就如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三氣周瑜一樣,其實這些事都是虛的。之所以弄個三神馬的,不過是為了讓事件顯得更加高大上罷了。

卻說劉備在下邳城內呆了兩三日,這一日,陶謙的親信士兵突然來到劉備府邸,邀請劉備前往府衙議事。這幾日劉備為了隱藏自己的心思,都相當老實的呆在府邸之中,並沒有去與徐州官員聯絡,免得引起陶謙的猜忌。故此,也不知城外戰事如何,聽得陶謙邀請,連忙喚上張飛,急趕往府衙。

“玄德,你既來了便開始議事!”

陶謙見玄德進入大廳坐定,便直接說道:“諸位,如今曹孟德親率數萬精銳已經兵臨下邳城下,不知諸位有何退敵良策?”

面對陶謙的詢問,徐州一眾官員卻是默然無語。

曹豹身為徐州大將,掌管徐州數十萬兵馬,本來戰事應該是由他負責。然而,跟曹操戰了幾場,曹豹都是大敗,還差點把小命給交代了。所以,如今的曹豹也是一個字都不敢多說了。

陶謙見狀,心頭大怒,然而,在劉備這個外人面前也不好太過於斥責屬下,免得徒惹人笑話。

“曹豹,你身為我徐州大將,可有何退敵良策?”

無奈之下,陶謙只能親自點名,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曹豹。只可惜,被點到名的曹豹卻是板著張臉,肅然說道:“啟稟刺史,曹操兵強馬壯,且又連勝多場,如今氣勢如虹,我徐州士兵不宜與之硬拼,只需緊守下邳城,待彼糧草用盡,卻是不攻自破。”

聽了曹豹一番敷衍的話語,陶謙好懸沒被氣吐血。

堅守城池這是必然的事,但是,偌大一個徐州,被曹操十萬兵馬圍城,連一點反抗的能力都沒有,日後他陶謙豈不是會成為他人口中的笑柄。再說了,曹操的士兵如此強悍,誰知道城池能不能守住。陶謙的要求也不高,不指望破敵,只要能夠退敵,就已經心滿意足了。只是,就這麼一點要求,竟然都無法滿足,陶謙真有找塊豆腐撞死的衝動了。

陶謙又轉頭看向典農校尉陳登,問道:“元龍,不知你有何良策可退卻曹操大軍?”

陳登的能力自然是無需多言,陳登其實也是一個文武具備的人才。當然,陳登的文武並不是很突出,若是論文,陳登在如今這個時代可以算是一流謀士;若是論武,也只是三流的武將。當然,在歷史上劉備和呂布的爭鬥之中,陳珪、陳登父子二人可謂是大放光芒。其實,從這裡也可以看得出來,陳登是一個謀一方而非謀一國的大才。

此外,對於陳登這個人的忠心程度,也很難評價。

陳登先是徐州的典農校尉,是陶謙的屬下。然而,陳登卻是暗中靠攏劉備,支援劉備奪取徐州。陳登的父親、祖父、曾祖父皆是徐州名人,陳家也是徐州大族,與汝南袁氏的關係也頗為密切。後來,呂布奪取徐州,陳登假意投效呂布,出使許都向曹操獻上平滅呂布的計策。被曹操看重,出任廣陵太守。最後,呂布被滅之後,陳登便一直在曹操麾下效力,功績也是頗為不俗。那麼,問題就出現了。

陳登先是看重劉備,支援劉備。後來,被曹操看重之後,似乎並沒有迴歸劉備麾下的意思。由此,對於陳登對劉備的忠心也就很難論斷。直到陳登病死,也一直是在曹操麾下效力。當時的劉備還處在顛沛流離四處飄蕩的處境,陳登沒有堅持跟隨劉備,似乎也說的過去,畢竟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且不說陳登的優劣,見到陶謙向自己問計,陳登神色不變,內心卻是極為不屑。

當初陶謙擔任徐州刺史的時候是五十七歲,在如今這個時代,人過半百已是步入老年。但是,當時的陶謙還算是有雄心大志,擊破徐州黃巾,並推行屯田,請陳登相助,恢復徐州產業。而初期在陶謙的治理下,徐州可謂是繁盛,天下各方名士前來依附。也不知道是不是來的名士太多,讓陶謙生起了驕傲自大的心思,之後,陶謙的能力便開始走下坡路。有能力的人才得不到重用,反而是一些只懂得阿諛奉承的小人被陶謙重用。就如曹豹,若是論能力,他又哪裡能擔當徐州軍事重任。然而,因為陶謙與曹豹有姻親關係,便讓曹豹擔此重任。不僅如此,陶謙還與曹豹二人狼狽為奸,陰謀奪取徐州富戶的家財。徐州境內許多商人富戶都被曹豹陰謀奪取,而背後卻是少不了陶謙的助力。再加上陶謙借曹豹所在的曹家打壓徐州其他世家大族,陳登的陳家自然也在其內。由此,陳登對於陶謙自然不會還有好感。

“啟稟刺史,屬下以為曹將軍所言甚為有理,並沒有比曹將軍更妙的計策了。”

對於陳登的回答,陶謙或許心中早有預料,因此,臉上的表情也沒有多少的變幻。

其實,對於自己這一兩年來的所作所為,陶謙也沒有不曾後悔過。當初他何等雄心壯志,奈何卻是突然昏了頭,做出一些不該做的事,使得徐州上下官員離心,徐州想要恢復當初的繁盛,如今怕是也不可能,他也沒有精力再去打造了。

“子仲,你可有良策退敵?”

如今徐州官員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似乎也就陳登和糜竺二人了,至於其他人,陶謙根本沒有指望過。

“啟稟刺史!”

原本,陶謙還以為糜竺因為自己以往對他做出的不利舉動,糜竺不趁機落井下石就算好了,更不用說他會不會給自己獻計。然而,出乎陶謙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被詢問到的糜竺,卻是一本正經給了他回答。

“曹操興兵侵犯徐州,意為替父報仇,實則卻是覬覦我徐州領土。刺史當日已寫書信傳給曹操,言其父之事乃是張闓見財起意,這才對其父下毒手。然則,曹操卻不聽刺史解釋,依然大舉入侵,攻伐屠城,可見曹操用意昭彰,乃是為我徐州而來。若是不攻下徐州,想讓曹操退兵,怕是極為艱難。不過,屬下如今卻有一計,或可令曹操退兵。”

卻說糜竺和陶謙有仇,糜家險些被陶謙搞得家破人亡,糜竺就算是聖人,也不會好心到幫陶謙退敵,那麼,現在糜竺跳出來又是什麼原因?

原來,當初糜竺前往渤海郡,已經暗地裡投效袁常。只是,袁常為了讓一些事件不至於偏離原本的軌道,故而讓糜竺返回徐州,待機而行。當時,袁常就跟糜竺說了曹操會興兵進攻徐州,而袁常讓糜竺做的事情,就是在劉備面前展現一下自己的能力,從而被劉備看重,然後暫時的呆在劉備麾下。當時,糜竺並不相信袁常所說的事情,不過,他既然選擇投效袁常,對於袁常的安排自然不會反對。而後來所發生的事情與袁常預料的並不差別,糜竺震驚之餘,對於袁常自然是更加信服,也暗自堅定了跟隨袁常的心思。而今日他跳出來,自然是為了在劉備面前展現自己的能力。否則,他才不會吃飽沒事幹去幫助陶謙退敵。

“子仲,不知是何計策,速速說來!”

得到意外的驚喜,陶謙自忖這幸福來的太過突然,他是一點準備都沒有。當下,激動的陶謙從自己的位置站了起來,跑到糜竺跟前,拉住糜竺的雙手,熱情的詢問到。

“是!”

糜竺顯得恭敬的應了一聲,接著說道:“昔日諸侯聯盟討董之時,劉平原與曹操交情不俗,也極得曹操看重。既然如此,刺史何不讓劉平原書信一封給曹操,從中和解,或可以言語令曹操退兵。此外,曹操此次出兵的糧草輜重,可由我徐州負責。屬下不才,願獻上十萬石糧草,以解我徐州危機!”

“子仲真乃忠義之士,若我徐州上下皆如子仲這般,又何愁曹操來犯!”陶謙拉著糜竺的手,極為激動的說道。

對於糜竺的建議,陶謙沒什麼想法,陳登和劉備二人卻是極為不解。曹操擺明了是衝著徐州的領土而來,難道憑藉劉備當初和曹操的那一點關係,就指望讓曹操退兵,糜竺是不是想的太天真了?

當然,並非是糜竺太天真,而是糜竺是個知情人士。

作為袁常的屬下,而袁常又知道糜竺的品性,自然不會將自己的安排隱瞞。故而,糜竺當然是知道呂布會趁著曹操進攻徐州的時候,在曹操的老窩發動戰爭。最後,曹操也會因此而退兵。所以,糜竺獻上此計,不僅展現了自己的才能,還讓劉備見識到了自家的財力。以劉備如今的落魄處境,又豈會不上鉤。

陶謙並不知道糜竺的想法,要是知道的話,他必然會吐血三升,提前結束他那並沒有多少時日的性命。

“玄德,子仲此計吾以為甚為有理,不知玄德是否願意出力?”

“哼!”

不過,劉備還沒有回答陶謙的話,站在劉備身後的張飛,卻是先冷哼一聲,一臉不屑目光的看著眾人。

“徐州上下帶甲士兵數十萬,曹操區區十萬兵馬,又何須懼之?某不才,願借一萬兵馬,必取曹操首級獻於陶刺史跟前。”

張飛如此說話,自然是將在場眾人給得罪了。

這麼多人都沒辦法解決的問題,張飛就想憑藉一萬兵馬解決曹操,這豈不是在說他們是廢物?只不過,張飛畢竟是劉備的兄弟,又不是徐州的官員,他們雖然充滿了怒氣,卻也沒有斥責張飛的理由。

“本刺史知道張都尉勇猛無敵,然則,此事亦非兒戲!”

陶謙先是稱讚了張飛一句,而後又冷淡的說了一句。陶謙的話看似是在稱讚張飛,但是,在場的明白卻是聽出來陶謙譏諷張飛不知天高地厚。張飛不過區區一個都尉,也就是掌管千人的職位,如今卻妄想統率一萬士兵出戰,不是不知天高地厚,又是什麼?而且,如今聽了糜竺的建議,陶謙又哪裡願意和曹操開戰。

給張飛一萬兵馬,也是他徐州的士兵。若是敗了,挫動徐州將士的士氣,到時士氣低糜,反而會堅定曹操攻下徐州的信心;即便張飛出戰能勝,只是勝了一場又有什麼用?又不能徹底解決曹操,至於張飛說取下曹操首級,陶謙也只是聽聽罷了,不會當真。張飛戰勝,殺了曹操的士兵,必然會更加刺激曹操,到時候再想跟曹操和談,那就更加不可能了。加上陶謙跟曹操多次戰鬥,沒有勝利過一次,陶謙也沒有和曹操對抗的勇氣了。因此,於情於理,陶謙都不會答應出兵的提議。

“翼德,莫要妄言,速速退下!”

劉備察言觀色的能力自然不差,這也是為何他顛沛流離在各勢力之間,都能得到勢力主的禮遇。他從陶謙的神色之中已經看出陶謙的意思,雖然,劉備聽出陶謙在譏諷張飛,但是,如今寄人籬下,形勢比人強,他也只能忍下這口氣,將張飛斥退。當然,打心眼裡劉備是傾向於跟曹操開戰。

畢竟如今徐州境內沒有大將,也沒有將領敢跟曹操對戰。如此一來,也只有他們兄弟二人是出戰的最佳人選。到時,劉備豈不是能夠趁機從陶謙手中接手一部分的兵馬。只是,如今陶謙不願與曹操戰鬥,劉備自然只有壓下自己的心思。

“既然陶刺史有請,備焉有不從之理。”劉備拱手行了一禮,欣然答應了陶謙的請求。(未完待續)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