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典韋這個少校授勳結束之後,接下來便是尉級軍銜的授勳。

相對於只有十幾個校級軍官,尉級軍官卻是有一百多人,按理來說,這樣的比例是有點不合理的。按照常規的比例,校級軍官和尉級軍官的比例應當為1:,也就是說有一個校級軍官,就應該有二個尉級軍官。不過,如今幽州兵制改革剛剛確立,軍官的軍銜還無法確定。如果單論殺敵數目來算的話,那袁常這二十萬兵馬裡面,至少有數萬人可以獲得尉級軍銜,這樣也是不合理的。故此,袁常只能從軍中挑選出一百多個比較突出,不僅有武力,也有看過兵法,指揮才能也不錯的將領授予尉級軍銜。以後的軍銜授予,想來比例就會比較協調了。

一百多個獲得尉級軍銜的將領皆是興奮異常,能夠獲得尉級軍銜,至少他們的家人擁有了入住家屬院的資格,就可以不用遭受與家人分隔兩地的痛苦。這一百多個獲得尉級軍銜的將領,自然是成為其他士兵仰望的楷模,希望有朝一日他們也能獲得這樣的榮譽,或者說更高的榮譽。

就在北京城袁常舉行授勳儀式的時候,安平郡崔家的嫡系子弟也聚在了一起,商討著袁常的改革變法。

“崔潸,那幽州牧袁常真的是這般說法?”

在安平郡崔家的府邸大廳之中,此刻,聚集了二十多人,有兩鬢斑白的花甲老者,有精氣旺盛的如狼中年,亦有稚氣未脫的舞象少年。大廳之中的人,便是博陵郡崔家的嫡系子弟,此刻齊聚一堂,自然是因為在討論袁常的事情。而站立在大廳中央,說話之人,卻是從幽州返回的崔潸。

“回三叔公,幽州牧確實是這般說法,也是這般做法。”

返回安平郡崔家之後,崔潸便將袁常的改革變法給說了出來。原本,安平郡崔家準備將家族重心轉移到袁常身上,如今袁常這般做法,卻是不符合崔家的利益。因此,崔家家主連忙將家族嫡系子弟召集到一起商議。而大廳中在最中央的位置上坐著的卻是三名老者,乃是安平郡崔家碩果僅存的上一輩長輩。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如今安平郡崔家的家主名為崔真,人過中年,沉穩大氣,將崔家上下管理的井井有條,崔真功不可沒。而崔真的父親也是安平郡崔家的上一任家主,不要認為崔真能夠當上崔家家主是因為他父親的原因,這兩者之間自然是沒有關係的。

世家大族之所以能夠存在久遠,比之王朝還要長,乃是因為他們有一套自己的行事規範。皇室之中的繼承人,通常都是嫡長子來擔任,只要不發生叛變,或者有權臣扶持等現象發生,嫡長子登基是沒有疑問的,不管這個嫡長子是無能之輩,還是驚豔才絕之輩,都不會因為任何人的意志而轉移。就如司馬家的晉朝,其中有一個皇帝便是傻子,一個傻子來當皇帝,後果就可想而知了。晉朝之所以存在的時間不長,且懦弱,除了世家大族掌控之外,繼承人也是一個問題。而世家大族選擇家主,卻並沒有遵循嫡長子的制度。

只要是家族的嫡系子弟,都有希望被選舉到家主這個位置上。

安平郡崔家是以詩文立家,將的是仁德禮儀,因此,不會出現家族子弟用卑劣手段謀害家族長輩而上位。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的,都是一些暴發戶般的家族,這些家族的子弟沒有經過詩文典籍的薰陶,沒有經過家族的培養,往往為了爭權奪利而不擇手段,其鬥爭程度堪比皇位的鬥爭。世家大族眼中只有家族的利益,而沒有國家的利益,因此,對於家族的打造,比之為國效力還要盡心盡責。家族中重點培養出來的子弟,皆是人中龍鳳,這一點,卻是毋庸置疑。

而像袁常所在的袁家,四世三公看似尊崇無比,然而,袁家卻是不擇不扣的暴發戶家族,東漢以後才開始發家,到現在不過百多年的時間,家族又能培養出幾個有出息的子弟?袁紹還好一些,袁術簡直就是爛泥扶不上牆;而袁胤、袁遺二人擔任一郡太守都略顯勉強;唯有袁基還過的去,在朝廷中當官,可惜卻是被董卓給幹掉了;至於袁常,在還沒有穿越之前,完全就是一個廢物紈絝二流子,怕是連史書都不會記載,免得浪費筆墨和紙張。

崔真為人素有才能,在安平郡崔家之中可謂是威視繁盛,說一不二。就如此前看到渤海郡袁常的潛力,崔真當即便拍板將家族重心投資在袁常身上。此次若非袁常的改革變法對家族的損害有夠利害,崔真一人無法決斷,怕是崔真早就做出決定了。

而崔潸口中的三叔公,便是崔真祖父的兄弟。崔真的祖父共有兄弟十幾人,如今也只剩下三人,皆是八十多的年齡,真所謂老而彌堅,老而不死。如今面對家族的重大抉擇,這三個老一輩自然要站出來。

崔潸口中的三叔公名為崔儒,聽得崔潸的回答之後,轉頭看向一旁的另外兩名老者,問道:“七弟,八弟,你們認為如何?”

崔儒口中的七弟和八弟,自然是崔儒同父異母的兄弟。聽得崔儒的詢問,名為崔單的老七捋了捋花白的鬍鬚,直言說道:“土地乃是我們世家大族生存的根本,若是沒有了土地,我們家族又如何發展?如何養活家族數以百計的子弟?既然袁常小兒肆意妄為,那我們家族便無需跟隨他,另尋明主便是,這等事情,還有何好商議的?莫非你們認為我們家族應當將土地交給袁常,我們就坐吃山空,簡直是可笑至極。”

老八崔濤沒有說話,不過卻也是贊同的點了點頭。作為老一輩的人物,他們自然是把家族放在最前面,為了家族,他們連自己的性命都可以不要,而現在袁常的政策就是在挖他們家族的根基,三個把家族看得比自己性命還重要的老一輩,如何會願意這種事情發生?

“真兒,你七叔公和八叔公的意見便是我的意見,現在該如何做,你可知道了?”得到兩個兄弟的回應,崔儒語氣平淡,但是話語之中的意思卻很明白。至於說聚集家族的嫡系子弟商議,其實也不過是走走過場而已。一旦三個老一輩的叔祖輩人物出現,他們根本就沒有了話語權。

對於三個老一輩沒有詢問自己這個家主的看法,崔真也並沒有因此惱怒。三個叔祖也是為了崔家著想,並非為了個人。正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對於如此耆老珍寶,崔真又豈會對他們有所不敬呢。

“三叔公,七叔公,八叔公,侄孫卻是有不同的看法。”崔真對著三個叔祖行了一禮,語氣堅定卻是不失恭敬。

“哦,真兒你既有不同看法,且說來聽聽。”

對於崔真沒有執行自己三人的決定,崔儒同樣沒有動怒。世家大族的生存法則,在面對家族重大事情的時候,不會有一言堂的事情發生。故此,崔儒三人也是神色肅穆,側耳傾聽崔真的不同意見。

崔真拱了拱手,整了整衣袖,面色一正,肅然說道:“三叔公,七叔公,八叔公,如今天下大亂,正值亂世,各地群雄割據。北有冀州袁紹,幽州袁常;南有東吳孫策,揚州袁術,荊州劉表,益州劉焉;西有涼州馬騰,韓遂,司隸一帶也被董卓舊部李傕、郭汜掌控;而東面則是兗州曹操,徐州陶謙。前番袁常不過佔據渤海一郡,麾下便有帶甲兵士數萬,裝備更是革新創造,精銳無比;且袁常此人極有才能,麾下更是人才輩出。遠的便有郭嘉,趙雲,典韋等人;此後又有太史慈在南皮城擊退田楷一戰,亦是聲名遠播;如今袁常更是取得幽州,公孫瓚的兵馬麾下盡歸袁常,前幽州刺史劉虞之子也歸順袁常,如今幽州可謂是已經被袁常完全掌控。論及能力,袁常可排天下群雄前五;且侄孫觀袁常的作為,乃是個情義具備之人。若是我們崔家能夠在袁常還未成長起來給他幫助,必然能夠給我崔家帶來極大的榮耀。至於三位叔公所說的土地,卻也並非是必要之物。”

崔真頓了頓,見三個耆老珍寶都在傾聽自己的話,理了理腦中的思緒,接著說道:“家族之所以需要大量的土地,不過是為了能夠給子孫留下足夠的財富,能夠養活家族眾多的子弟。然則,只要有足夠的財富,其實,有沒有土地都無所謂。漢武帝之時,張騫出使西域,開創了絲綢之路,從西域帶來的奇珍異品在我中原皆能換取大量的錢財;而我中原的絲綢、瓷器等物那道西域,同樣能換取大量的財物。因為諸多原因,絲綢之路已斷。然而,觀袁常所為,似有重開絲綢之路的打算,並且,袁常當初在渤海郡之時,亦有打造大船,出海與異邦交易的想法。只要有這些利益獲取,即便沒有了土地,我們家族亦然不會衰落,或許還會變的比以往更加繁盛。”

正如崔真所言,世家大族之所以一直都在兼併土地,還不是因為利益。若是拿了一堆的土地,沒有利益,他們要來何用?而世家大族因為身份地位有功名等原因,可以不用交稅,或者只需要上繳少量的賦稅,如此一來,佔據大量的土地,有足夠的佃農他們便可以獲得無數的利益。然而,若是能夠經商貿易,獲得的利益又豈會比種地來的少?

至於說經商是卑賤的行業,那也不過是一句掛在嘴邊的話罷了。

世家大族看不起商人,認為經商是一種賤業。但是,世家大族其實卻是經商最為頻繁的家族,如果僅靠種地的那些錢財,又如何能保證他們錦衣玉食,大富大貴的生活?故此,事實上,每個世家大族名下都有自己的商業。之所以他們嘴上會鄙夷、看不起經商的行為,不過是為了保證他們的超然地位。在世家大族明白人的眼裡,經商是想要發家致富必不可少的手段,沒有之一。

“在這亂世之中,似我們這般的家族,若沒有一個強大的勢力保護,也難以保證自己的家產。就如關中的世家大族,當初董卓入關之時,大肆殺戮,關中世家大族十不存一。而之所以會發生如此事情,便是因為那些家族不捨得祖宗留下的土地和財產,不捨得搬遷轉移,以致於偌大的家財都白白便宜了董卓。而當今天下群雄之中,才能兼備,且又有情義,與我崔家交好之人,也唯有袁常。如今我們家族與袁常有如此關係,為何不趁機加深,只要日後袁常能夠平定亂世,我們崔家一場富貴又豈會跑的走?”

聽了崔真的話,崔儒,崔單和崔濤三人卻是靜下心來仔細的思索一番。

崔真三人如今年事已高,平時都是待在自己的屋中靜養,對當今天下大勢的瞭解並不多。之前反對袁常的土地政策,是因為土地政策有損家族的利益。不過,此刻聽了崔真的一番解說,卻是覺得擁有大量的土地也並非一定是好事。佔有土地,也不過是為了賺取更多的利益,如今有更好賺取利益的方法,為何還拘泥於土地不放呢?當然,世家大族擁有土地是自古以來的習慣,如今一時之間讓他們放棄這偌大的土地,他們當然也有些不捨。

見三個耆老珍寶已經有些被說動了,崔真當下又加了一劑猛藥,說道:“三位叔公,當初袁常發明新鹽製法,如今渤海郡內幾個當初與袁常交好獲得新鹽經營的家族如今都已經變得繁榮富裕,比之我等家族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五弟也說了,袁常如今在幽州似乎還有新的想法,若是我們不趁機與之加強以往的關係,讓別的家族佔了先,日後我們家族在袁常的眼中也就沒有那般重要。唯有在袁常還沒有完全成長起來給他幫助,日後我們能夠獲得的利益才是最大的,還請三位叔公三思!”(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