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了良久,曹操這才抬起頭,看向夏侯惇,平靜卻又堅定的說道:“元讓,既然子孝和妙才二人的大軍已經沒有太大的效果,那便將他們喚回。這沛縣,將會是我們與陶謙決戰的地方!”

對於曹操的命令,夏侯惇自然沒有絲毫的違背,將曹操的命令派人傳達給曹仁和夏侯淵。在此期間,曹操的大軍也暫緩了攻打沛縣的進度,靜等曹仁和夏侯淵的五萬兵馬到來。

……

卻說在江東,孫策護送孫堅的遺體前往曲阿下葬,在喪事結束後舉家遷往江都。孫堅到達江都之後,安頓家小,準備找壽春的袁術討回其父舊部創立功業和為父報仇。當初在討伐董卓之時,袁術曾私自向朝廷上表推薦孫堅為破虜將軍、豫州刺史,名義上孫堅屬於袁術的部下。故此,在孫堅喪命之後,袁術理所當然的吞併了孫堅的軍隊。

而就在這個時候,揚州有一個名士張紘也正因為母親去世守孝居住在江都。孫策幾次拜見,和他研究天下大勢。孫策先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漢祚衰微,天下紛亂,英雄豪傑,都擁兵自重,各圖發展。沒有人出於公心,扶危濟亂。先父曾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業未遂,不幸被黃祖所害。我雖年輕識淺,但卻有心要幹一番事業。如今,我想到袁術那裡去,請求他把先父當年的舊部交我統領,然後到丹陽去依靠舅父吳景,收集流散兵士,東據吳郡、會稽郡,報仇雪恥,做臣服於朝廷的外藩,先生以為如何?”

張紘神色平淡,推託道:“我見識淺陋,況且又服喪在身,對您的事,實在沒有什麼幫助的地方。”

在古時候,家中父母去世,作為子女的都要守孝三年,以示孝道。當然,也有人不遵從,這是個人人品的問題,若是當官的這樣做,那就別想繼續幹下去了;若是尋常百姓,倒也沒有多大問題,最多是被人說道兩句,也無傷大雅。

“先生謬矣!”

孫策在聽了張紘的話之後,當即義正言辭的反駁了一句。張紘並沒有因為孫策否定了自己的話而有絲毫怒色,臉上的表情依然是不溫不火,倒是擺出一副聽聽孫策有什麼話的表情。

“先生大名,名聞遐邇,四方之人,無不嚮往仰慕,先生又豈可行如此迂腐之事?古人言忠孝仁義,家中有長輩去世,服喪守孝乃是天經地義之事。然而,如今天下正值大亂之際,我等身為天下百姓的一員,若是有能力,自當要效忠朝廷,還天下清平盛世。我父去世,某原本意有守孝三年以盡孝道,奈何先父託夢,常言大業未成,心中難安。故此,為了先父大業和盡忠朝廷,我只能暫時的放棄孝道。”

言畢,孫策再次請求道:“先生,我的這些打算,成與不成,由您一言而決。還請先生一定要對我直言相告,如果我志向得伸,大仇得報,決不會忘記您的教誨之恩。”說到動情之處,孫策眼中不覺落下淚來。

張紘見孫策言辭慷慨,神色間流露著忠義豪壯之氣,深受感動。在沉思了片刻之後,終於對孫策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當年周朝王道陵遲,齊桓公、晉文公才能應運而起;王室一旦安寧,諸侯就只能貢奉周朝,盡臣子的本分了。您繼承父輩威烈,驍勇善戰,假如真能棲身丹陽,召集吳郡、會稽兵馬,那麼,荊揚二州自可掃平,報仇雪恨也指日可待。那時您憑倚長江,奮發威德,掃除群雄,匡扶漢室,所建的功業,絕不會亞於齊桓、晉文,定會流芳千古,豈止作一個外藩呢?目前世難時艱,如果您想建功立業,就應當南渡,我將與我的好友一起去支援您。”

孫策聽了張紘的一番話語,心中激盪難平:“那一言為定!我馬上開始行動!只是我有老母幼弟,不便同行,現在全都託付給您。希望您多加照顧,使我無後顧之憂。”

孫策把老母幼弟託付給張紘後馬上趕赴壽春,去見袁術。他流著眼淚對袁術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袁術聆其語言,察其舉止,知道他能屈能伸,大有過人之處。但要馬上將孫堅舊部還給他讓他自立,自己又心有不甘。於是,袁術便說:“我已任命你的舅父吳景為丹陽太守、你的堂兄孫賁為都尉。丹陽是出精兵的地方,你可去投奔他們,召集兵勇。”

吳景以前常跟隨孫堅征伐作戰並有戰功,被封為騎都尉,後來袁術被曹操打敗退到九江時,袁術上表奏請吳景擔任丹陽太守,打敗前太守周昕,於是佔據了丹陽郡。孫策與孫河、呂範投靠吳景在丹陽召募士兵,有一次遭到涇縣大帥祖郎的襲擊,幸得程普的護衛衝出包圍。後來會合眾人一起討伐涇縣山賊祖郎,把祖郎打跑了,孫策共召募了數百人。

孫策帶著數百人去見袁術,袁術這才將孫堅舊部數千人中的一千多人交還給孫策統領。

漢朝廷太傅馬日磾持節安撫關東,在壽春以禮徵召孫策,並表奏朝廷任命孫策為懷義校尉。袁術麾下的大將橋蕤、張勳等也都愛慕孫策的風采。就連袁術見孫策少年英雄,常嘆息說:“如果能讓我生兒子像孫策一樣,我就算死了也沒有怨恨了。”

孫策部下有一騎兵,犯罪後為逃避責罰,逃進了袁術的軍營,藏到馬棚裡面。孫策派人追捕,直衝袁術營中,將罪犯搜出,就地斬首。事情結束後,孫策才去拜見袁術,說明情況,向他道歉。袁術說:“士兵裡經常有反叛的事情,你就應當這樣做,謝什麼?”這件事,進一步提高了孫策的聲譽,而軍中對孫策也更加敬畏。

不過袁術為人反覆無常,往往言而無信,起初他許諾任用孫策為九江太守,不久,卻改用自己的親信丹陽人陳紀擔任。後來,袁術攻打徐州,向廬江太守陸康索求三萬斛軍糧。卻說這陸康所在的陸家在江東的實力並不是很強,算是屬於二流家族。不過,陸康生的兩個兒子卻是極有名氣,特別是次子陸績,更有懷橘陸郎的典故。當然,陸家發展到巔峰地位,卻是在陸遜之時。陸遜的成就,也就無需多說了。

如今暫且不論陸康的家世,且說陸康知道袁術向他要糧攻打徐州,把袁術當成叛逆看待,因此自然是把不糧食交給袁術,袁術知道之後大怒。正巧孫策以前曾去拜訪陸康,陸康看不起孫策,只讓自己的主簿接待,自己不出來相見,為此,孫策懷恨在心。袁術就派孫策去攻打陸康,並且又許願說:“之前我錯用陳紀,經常後悔自己用錯人了。如果這次你拿下陸康,廬江郡一定封給你。”孫策奉命出擊,輕鬆拿下廬江。可袁術居然又出爾反爾,任用他的老部下劉勳當了廬江太守。

對袁術,孫策一次比一次感到失望。

而在此前,漢獻帝派劉繇擔任揚州刺史,揚州過去的治所是壽春,而壽春已被袁術佔領,劉繇便在孫策的舅父吳景和堂兄孫賁的協助下南渡長江,在曲阿設立了治所。這次孫策攻打廬江,劉繇憂心忡忡,因為他知道,吳景、孫賁是袁術任命的,他們又是孫策的自己人,擔心他們與袁術、孫策聯手吞併自己,於是就用武力逼趕他們,吳景和孫賁只好退往歷陽。劉繇派部下樊能、於麋駐紮在橫江郡,讓張英駐紮在當利口,來與袁術對抗。袁術則任用自己的老部下惠衢為揚州刺史,以吳景為督軍中郎將,和孫賁一起率兵進擊張英。雙方隔江對峙了好長時間,也沒有結果。

吳郡都尉朱治是孫堅的老部下,過去曾任孫堅的校尉,太傅馬日磾在壽春的時候,任命朱治為副官,後又被任為吳郡都尉。他發現袁術政德不立,就勸說孫策趁機收取江東。於是孫策就去見袁術。孫策對袁術說:“我家舊日對江東人多有恩義,我願帶兵去幫助舅父征伐橫江。橫江攻克之後,我還可在當地召募士卒,大概能召募三萬人。那時,我再率領他們助您平定天下,謀成大業。”袁術明知孫策對自己不滿,但他認為,劉繇佔據曲阿,王朗佔據會稽,孫策未必能有什麼作為,就答應了他的請求,並表奏朝廷任命孫策為折衝校尉。孫策遂率父親舊部和自己的數百門客東進。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一路上,不斷有人來投,孫策的隊伍不斷壯大,到吳景的駐地歷陽時,已有五六千人。孫策把東進的訊息寫信告知周瑜,當時,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帶兵出來迎接孫策並贊助軍糧。孫策大喜,對周瑜說:“有了你的支援,大事一定成功。”於是,孫策立即率部渡江,進擊橫江、當利,相繼攻克,樊能、張英戰敗。接著,孫策連續出擊,所向披靡,沒人能抵擋他的鋒銳,而且孫策軍隊的軍紀嚴明,百姓們也都相當擁護。

卻說以上的事件是在袁常和袁紹發兵幽州之前所發生的,等到袁常和袁紹的大軍與公孫瓚交戰,曹操的大軍也已經深入徐州腹地之時,孫策也開始了新一輪的征伐。目標,直指揚州刺史劉繇。

年僅十七歲的孫策在周瑜、程普和黃蓋等人的支援下,從歷陽渡江,首先打敗了牛渚營的劉繇,奪得倉庫中所有糧食和兵器戰具。勢力越發強大。

當時,彭城相薛禮、下邳相笮融都依附劉繇,奉他為盟主,薛禮佔據秣陵城,而笮融駐紮在縣南。孫策首先攻打笮融,斬殺五萬多人,笮融膽裂,緊閉營門,不敢妄動。孫策轉而揮師攻打薛禮,薛禮突圍逃走。這時樊能、於麋等人,又糾集兵士來奪牛渚。孫策立即回軍,打敗他們,俘獲萬餘人。然後重新進攻笮融:戰鬥中,孫策腿部中箭,無法乘馬,部下抬他回營療傷。有人對笮融說:“孫郎被箭射死了!”如今,孫策也才十七歲,雖有官位名號,但人們還是都叫他“孫郎”。笮融聞孫策死訊,大喜,派將士與孫策部隊對壘。孫策先派幾百兵馬挑戰誘敵,而在後面設好伏兵。敵兵出擊,孫策部假作潰敗,引敵進入包圍圈中,然後一聲號令,伏兵盡起,斬殺一千多敵人。孫策乘勝進攻笮融營地,並命手下將士高聲喊話:“孫郎如何?”聲撼敵營,地動山搖,嚇得不少敵兵連夜奔逃。笮融見孫策還在,越發警惕小心,深溝高壘,嚴加守備。

孫策見笮融負險固守,一時難以攻克,便引兵南向,先在梅陵擊敗劉繇的別部,接著轉兵攻克湖孰、江乘等地。然後,整頓部隊,到曲阿與劉繇決戰。

在曲阿的劉繇聽聞孫策大軍將至,頓時驚慌失措。

“諸位,孫策大軍將至,不知諸位有何退敵良策?”劉繇一臉的憂慮之色,隨意的問了一句。其實,劉繇心中也知道,自己麾下十有八九是無能之輩,讓他們想主意,簡直是白費功夫。故此,劉繇其實也不抱多大的希望。

誰知,劉繇的麾下還真有大將提出了頗具建設性的意見。

這名大將名為張英,平時也並沒有什麼突出的才能。今日在劉繇詢問之時,卻是能夠提出如此計策,也不知是何原因。

“主公,曲阿二十裡外的地方有一山嶺。此山嶺易守難攻,末將只需三萬大軍,即便對方有百萬大軍,也能讓他們一步都前進不得。”

聞聽張英之言,劉繇頓時大喜,欣喜的說道:“若是真如張英將軍所言,某必定重賞。此外,當令選一將為先鋒在前方探路,同時,也要讓孫策小兒知曉,本刺史麾下的大將也不是任人揉捏的。何人可為先鋒?”

“主公,某願為前部先鋒!”

劉繇話音才落下,屋內一道朗喝之聲卻是立即響起。當然,這個傢伙自然不會是歷史上的太史慈,如今的太史慈正在替袁常駐守渤海郡,又怎麼可能出現在這裡呢?那麼,說話之人又是誰呢?

不得不說,歷史總是有一點相似之處。當太史慈沒有按照歷史的軌道進行,而另外卻是又冒出了一名武力與太史慈相近的猛將代替了這個位置。

眾人視之,說話之人乃是投效劉繇不久的年輕將領—嚴正。

嚴正出現的很突兀,就是那麼突然的出現在劉繇面前,展示了一番實力之後,便被劉繇給收下了。

聽得嚴正的話,劉繇眉頭微微皺起,緩聲說道:“嚴正將軍你年紀尚輕,未可為大將,暫且在吾左右聽命便是。”

對於劉繇的話,嚴正只是淡淡一笑,也沒有多說什麼退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張英領兵至牛渚山嶺,積糧十萬於邸閣。孫策引兵到,張英出迎,兩軍會於牛渚灘上。孫策出馬,張英大罵,黃蓋便出與張英戰。不數合,忽然張英軍中大亂,報說寨中有人放火。張英急回軍。孫策引軍前來,乘勢掩殺。張英棄了牛渚,望深山而逃。

原來那寨後放火的,乃是兩員健將:一人乃九江壽春人,姓蔣,名欽,字公奕;一人乃九江下蔡人,姓周,名泰,字幼平。

二人皆遭世亂,聚人在洋子江中,劫掠為生;久聞孫策為江東豪傑,能招賢納士,故特引其黨三百餘人,前來相投。策大喜,用為軍前校尉。收得牛渚邸閣糧食、軍器,並降卒四千餘人,遂進兵神亭。

卻說張英敗回見劉繇,繇怒欲斬之。謀士笮融、薛禮勸免,使屯兵零陵城拒敵。

繇自領兵於神亭嶺南下營,孫策於嶺北下營。策問士人曰:“近山有漢光武廟否?”士人曰:“有廟在嶺上。”策曰:“吾夜夢光武召我相見,當往祈之。”長史張昭曰:“不可。嶺南乃劉繇寨,倘有伏兵,奈何?”策曰:“神人佑我,吾何懼焉!”遂披掛綽槍上馬,引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等共十三騎,出寨上嶺,到廟焚香。下馬參拜已畢,策向前跪祝曰:“若孫策能於江東立業,復興故父之基,即當重修廟宇,四時祭祀。”祝畢,出廟上馬,回顧眾將曰:“吾欲過嶺,探看劉繇寨柵。”諸將皆以為不可。策不從,遂同上嶺,南望村林。早有伏路小軍飛報劉繇,繇曰:“此必是孫策誘敵之計,不可追之。”嚴正踴躍曰:“此時不捉孫策,更待何時!”遂不候劉繇將令,竟自披掛上馬,綽槍出營,大叫曰:“有膽氣者,都跟我來!”諸將不動。惟有一小將曰:“嚴正將軍真猛將也!吾可助之!”拍馬同行。眾將皆笑。

卻說孫策看了半晌,方始回馬。正行過嶺,只聽得嶺上叫:“孫策休走!”策回頭視之,見兩匹馬飛下嶺來。策將十三騎一齊擺開。策橫槍立馬於嶺下待之。

嚴正高叫道:“那個是孫策?”

孫策曰:“你是何人?”

嚴正答曰:“我乃嚴正是也也,特來捉孫策!”

孫策笑曰:“只我便是。你兩個一齊來並我一個,我不懼你!我若怕你,非孫伯符也!”嚴正曰:“你便眾人都來,我亦不怕!”縱馬橫槍,直取孫策。策挺槍來迎。兩馬相交,戰五十合,不分勝負。程普等暗暗稱奇。嚴正見孫策槍法無半點兒滲漏,乃佯輸詐敗,引孫策趕來。嚴正卻不由舊路上嶺,竟轉過山背後。

孫策趕到,大喝曰:“走的不算好漢!”

嚴正心中自忖:“這傢伙有十二從人,我只一個,便活捉了他,也吃眾人奪去。再引一程,等這傢伙沒尋處,方好下手。”於是且戰且走。孫策那裡肯舍,一直趕到平川之地。嚴正兜回馬再戰,又到五十合。策一槍搠去,嚴正閃過,挾住槍;嚴正也一槍搠去,孫策亦閃過,挾住槍。兩個用力只一拖,都滾下馬來。馬不知走的那裡去了。兩個棄了槍,揪住廝打,戰袍扯得粉碎。孫策手快,掣了嚴正背上的短戟,嚴正亦掣了孫策頭上的兜鍪。孫策把戟來刺嚴正,嚴正把兜鍪遮架。忽然喊聲後起,乃劉繇接應軍到來,約有千餘。孫策正慌急,程普等十二騎亦衝到。孫策與嚴正方才放手。嚴正於軍中討了一匹馬,取了槍,上馬復來。孫策的馬卻是程普收得,孫策亦取槍上馬。劉繇一千餘軍,和程普等十二騎混戰,逶迤殺到神亭嶺下。喊聲起處,周瑜領軍來到。劉繇自引大軍殺下嶺來。時近黃昏,風雨暴至,兩下各自收軍。次日,孫策引軍到劉繇營前,劉繇引軍出迎。兩陣圓處,孫策把槍挑嚴正的小戟於陣前,令軍士大叫曰:“嚴正若不是走的快,已被刺死了!”

嚴正亦將孫策兜鍪挑於陣前,也令軍士大叫曰:“孫策頭已在此!”兩軍吶喊,這邊誇勝,那邊道強。嚴正出馬,要與孫策決個勝負,孫策遂欲出。程普曰:“不須主公勞力,某自擒之。”程普出到陣前,嚴正曰:“你非我之敵手,只教孫策出馬來!”程普大怒,挺槍直取嚴正。兩馬相交,戰到三十合,劉繇急鳴金收軍。嚴正曰:“我正要捉拿賊將,何故收軍?”劉繇曰:“人報周瑜領軍襲取曲阿,有廬江松滋人陳武,字子烈,接應周瑜入去。吾家基業已失,不可久留。速往秣陵,會薛禮、笮融軍馬,急來接應。”嚴正跟著劉繇退軍,孫策不趕,收住人馬。長史張昭曰:“彼軍被周瑜襲取曲阿,無戀戰之心,今夜正好劫營。”孫策然之。當夜分軍五路,長驅大進。劉繇軍兵大敗,眾皆四紛五落。嚴正獨力難當,引十數騎連夜投涇縣去了。

卻說孫策又得陳武為輔,其人身長七尺,面黃睛赤,形容古怪。孫策甚敬愛之,拜為校尉,使作先鋒,攻薛札。

陳武引十數騎突入陣去,斬首級五十餘顆。薛禮閉門不敢出。

孫策正攻城,忽有人報劉繇會合笮融去取牛渚。孫策大怒,自提大軍竟奔牛渚。劉繇,笮融二人出馬迎敵。孫策曰:“吾今到此,你如何不降?”

劉繇背後一人挺槍出馬,乃部將於糜也,與策戰不三合,被策生擒過去,撥馬回陣。繇將樊能,見捉了於糜。挺槍來趕。那槍剛搠到策後心,策陣上軍士大叫:“背後有人暗算!”策回頭,忽見樊能馬到,乃大喝一聲,聲如巨雷。樊能驚駭,倒翻身撞下馬來,破頭而死。策到門旗下,將於糜丟下,已被挾死。一霎時挾死一將,喝死一將:自此人皆呼孫策為“小霸王”。當日劉繇兵大敗,人馬大半降策。策斬首級萬餘。劉繇與笮融走豫章投劉表去了。孫策還兵復攻秣陵,親到城壕邊,招諭薛禮投降。城上暗放一冷箭,正中孫策左腿,翻身落馬,眾將急救起,還營拔箭,以金瘡藥傅之。策令軍中詐稱主將中箭身死。軍中舉哀。拔寨齊起。薛禮聽知孫策已死,連夜起城內之軍,與驍將張英、陳橫殺出城來追之。忽然伏兵四起,孫策當先出馬,高聲大叫曰:“孫郎在此!”眾軍皆驚,盡棄槍刃,拜於地下。策令休殺一人。張英撥馬回走,被陳武一槍刺死。陳橫被蔣欽一箭射死。薛禮死於亂軍中。孫策入秣陵,安輯居民;移兵至涇縣來捉嚴正。

且說這嚴正到底是何人物,作者為何會將他放在跟太史慈同等的地位。欲知詳情,且看下回分解!(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