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密探房一籌莫展之際,是憶安商會那邊適時送來了相關的情報。

一得到情報,大將軍府徹夜整理分析,總算得出一些頭緒,卻讓在場人人露出震驚或凝重到極點的表情,良久寂靜無聲。

“聯手共伐楚王?”

“這究竟是誰人的手筆?”

……

是的,分析了眾多資料得出的結論,四王很可能正在圖謀聯盟伐楚之事!

這實在是一個出乎所有人預料的猜測,倘若成真,必將成為震驚天下的大事件。

因為被四王密謀征討的這位楚王,不單單是最有問鼎之望的六王之一,更是六王中最被世人看好的一位。

數千年前,正史裡記載的滅秦之王為楚,秦前戰亂的數千年裡,佔地最大也最強盛的國度,國號同樣為楚。所以楚之一字,向來具備非同小可的寓意。如果定做封號,那就更是寓意非凡,簡直是擺明了是最被當世帝王看好的繼任者。

事實上當世這位楚王正是如此,楚王乃是當朝嫡長子,放在有些王朝就是欽定的太子,奈何時運略有不濟,偏偏生在了不按古制定接續的大夏。然而楚王本身並非庸才,自幼傳出才思敏捷、知微見著的神童之名,宛若神授,關鍵是為人少年老成,謙遜好學,是以自幼便被世人分外看好。

其母貴為皇后,本就是天底下有數的厲害女人,早早幫他教誨與經營,照著完美儲君的模板幫他鋪陳道路,所以在太子之爭開啟之前,楚親王可謂佔盡優勢。

然而就好似他封號的這個字一樣,如若秦前諸國爭雄的漫長年代,諸國中從開始就保持國土最大、最強盛的楚國,終是被突然爆發的秦國得了天下。如若先秦崩滅後天下大亂時,自號楚王的大軍大有席捲天下之勢,人人道秦滅楚繼已是註定,哪想最後靈原問鼎天下,楚王敗走,江邊自刎,成就史上最大悲歌。

楚親王的命運,實在像極了楚之一字的兩大前世。他初時優勢極大,人人以為必成儲君,可是真正到了前一次太子之爭,偏遇上了橫空出世的鎮親王,一朝大戰落敗,成了承託鎮親王的最強踏腳石。

這一個楚字,彷彿帶有莫大魔力,與之沾染的人和事,總是帶有濃烈的悲情色彩,給人一種逃不過宿命的感覺。

上次太子之爭輝煌落幕,鎮親王榮登太子,身為嫡長子的楚親王跌落神壇,再也無人問津。可是誰也沒想到,輝煌無雙的鎮親王成為太子沒幾年,便慘遭刺殺,待得塵埃落定,楚親王悄然迴歸了所有人的視線。

暗中早有流言蜚語瘋傳朝野,只道前太子鎮親王遇刺,是皇后與楚親王不曾死心,背後使了大力。不得不說這傳聞可能性極高,畢竟前太子鎮親王一死,眾多諸侯裡的確沒人再能與楚親王抗衡,楚親王出手的理由實在太過充分了。

然而傳聞是傳聞,畢竟沒有抓到什麼真憑實據,朝廷又直接指明太子死於北胡刺殺,自然無法動搖楚親王分毫。

作為與鎮親王爭雄到最後的楚親王,對上強大如鎮親王都只是惜敗,在鎮親王離世後,果然又一次站到了皇室子中的最高峰,重新回到那個遍觀大夏,無人能與其相提並論的位置。

此番再度開啟太子之爭,楚親王聲勢最為強大,開始就擺出了社窩氣誰的架勢。時至如今,他坐鎮中路德州之地,侵吞大半周土,外擊兇胡,內伐諸侯,麾下百萬雄兵,賢才勇將無數,如若壓在所有諸侯頭頂的一座大山,陰影遮天蔽日,寢食難安。

若是沒有什麼意外,楚親王將迅速吞滅同處德州的其餘諸侯,一路強勢到底,最終穩穩坐上太子之位。

前次太子之爭,是橫空崛起的鎮親王頂住壓力,堂堂正正擊敗了楚親王。這次太子之爭,時至如今,哪怕其餘五王個個聲勢不弱,堪與楚親王同臺稱雄,可是真正比較下來,五方卻沒有任何一方能單獨與楚親王相提並論,其中差距大得驚人。

而經歷過一次失敗的楚親王,氣度大改,此番穩紮穩打,擺出一副徐徐圖之的姿態,顯然打定主意要用最穩妥的方法坐上太子之位。這是最讓人找不到破綻的打法,如此下去,沒有人抓得到他的破綻,便早早站定了勝勢。

而今地處其他地方的諸侯還好,可是與楚親王同處一州的兩位卻早就坐不住了。他們毗鄰楚親王,雖說還在各自擴張、吞併周圍弱小諸侯的時期,但楚親王展現的強大已經給他們帶來滾滾壓力,要是找不到什麼遏止的辦法,他們必然難逃被楚親王吞併的下場。

所以此番秘議,發起者正是這兩位,派出使節對左路豐州的十四皇子洛親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只為聯盟伐楚。

是的,地處豐州,漸漸有獨霸豐州之勢的六王之一,正是劉恆早年間就結識的“白十四”,當朝十四皇子。面對說客,大勢又如此明朗,若是不加以遏止,楚親王吞併同在德州的其他兩王后,勢力必然再度暴漲,真正沒了對手,到時候就該輪到十四皇子洛親王了。這三王已是唇寒齒亡的關係,所以面對兩王派出的使節,洛親王沒有猶豫多久,很快放出有意向的回應。

本來三方都已約定好,將要秘密碰頭,洛親王那邊卻又傳出訊息,說是還該叫上六王裡獨剩的那一位,也就是新近聲勢暴漲的嶽州金將軍。

其餘兩王和這位金將軍並不相熟,加上其出身總叫兩王詬病,齒於與其相提並論,所以初時聽聞都不太情願。在他們看來,這等如若草莽一般的人物,名統不正,作風粗鄙,頂多只是風光一時,長久不了,拉進聯盟來不如不拉,免得增加不了多少力量不說,還徒增走漏消息等等風險,尤為不值。

然而洛親王的意見卻出人意料,和其餘兩王截然不同。他在拉金將軍入盟這一點上尤為堅持,甚至稱其是故交,定要同生死、共進退,否則寧願落敗也參與聯盟。

從洛親王迥異尋常的態度上,兩王感覺到了異樣。他們不會把洛親王此刻表態當真,畢竟洛親王之前還好好的,但見金將軍強勢崛起,這才態度大改,所謂故交未免太過現實了。

不過從洛親王態度的巨大轉變中,其餘二王隱約察覺洛親王對金將軍的忌憚與重視。

密謀如此大事,最忌諱的是什麼?

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他們三王與楚親王打得如火如荼,結果給其他諸侯留下機會乘勢崛起,到頭來倒了一個楚親王又站起好幾個“楚親王”,那才叫得不償失。

而今格局,六王為大,其六方的力量與其他諸侯拉開了巨大差距,並不需要太過擔心這一點。在二王看來,六王裡獨有一個金嶽州是突然崛起,底蘊名望和其他五方尚有許多差距,況且地處偏遠,無需多慮。可是洛親王的表態讓他們不得不警惕,簡單商議後,就同意了洛親王的舉薦。

的確,既然並稱六王,就不該再小看這金嶽州,倘若把金嶽州隔絕在大事之外,唯恐最後都為他做了嫁衣,所以一定要把他也拉進來!

這是白明澤等一眾謀士結合得到的情報共同得出的推論,使得他們緊鑼密鼓商議良久,沒有立刻回應。

一眾謀士,在答應與不答應之間產生了巨大分歧。

“如若拒絕,任由三王共伐楚親王,我們可韜光養晦,乘機壯大,待得大戰結束,無論誰輸誰贏,我們已然立於不敗之地!”一位謀士激動道。

另一邊也絲毫不讓,“三王既然邀約,證明已是將我們當做威脅,要是不答應下來,三王豈敢在我們坐山觀虎鬥的情況下繼續聯盟共伐楚王?一旦伐楚大計不成,楚親王勢必持續坐大,無人能夠抗衡,此後大勢已去矣!”

“天道有缺,豈有順理成事的道理,便是任由楚王坐大,他當真就能如此坐穩太子之位?我看便是任由他坐大也無妨,只需靜等變數,到時我們再見機行事便是。此番太子之爭,到現在也才堪堪開啟四個月出頭,時日尚早,何必急在一時?反倒此刻冒然摻和伐楚之事,成敗猶未可知,風險過大,恐怕沒有這樣的必要。”

“哈?靜候變數?”一位謀士聽得嗤笑開來,“王先生可曾想過,或許我們正是變數,倘若不動,變數自消,不是將太子之位拱手讓與楚王又是什麼?王先生還說時日尚早,如果楚王當真一家獨大,你敢保證這場太子之爭不會提前結束嗎?”

“便是沒有變數又如何,我十日城如今銳意正盛,哪怕不走詭道,照樣能堂堂正正坐上太子之位,何必此時冒險?”

“他人成事天道有缺,我十日城欲成事,莫非就能天道圓滿?天底下哪有這等好事?若不抓住任何一個機會,適當冒險,攥取所有能到手的好處,絕沒有什麼東西會掉到將軍頭上!”

“適當冒險?這是適當冒險嗎?這裡面有多大風險,李兄難道心裡沒數?”

……

雖說爭執只在於答應還是不答應兩個方向,可是理由卻是各執一詞,每一位謀士都有自己的想法,於是亂成了一鍋粥,久久沒有得出定論。

最後還是劉恆親自拍板,發出訊息,先派人來詳談,到時候再決定,等於暫時擱置日後再議,這才免除了這場看起來永無休止的爭論。

劉恆本以為這樣怎麼說都能拖過一段日子,卻沒想到如今不僅是三王使節已經進入嶽州,還有一方使節,也在日夜兼程往這邊趕。

沒錯,那出乎十日城眾人意料的一方使節,正是楚親王派遣而來,其來意不言而喻,想必還是聽到了風聲,來做說客的。

四王使節,各分兩端,都是來爭取劉恆入夥的,這看起來讓劉恆處在一個十分從容的位置,實則不然。這意味著劉恆再沒有置身事外的可能,必須做出非此即彼的抉擇,否則聯盟伐的就不是楚親王而是他了。

“著你便宜行事,一應需求不允許任何人駁回,但凡需要配合,必須聽你號令,包括我。”劉恆毫不遲疑地給了趙奕莫大權力,讓趙奕自己都是一怔,隨機強忍激動,作揖退下。

緊隨其後,是一個做農夫打扮的中年,他憑藉強過眾謀士的體魄擠到最前面,“啟稟將軍,如今我方兵馬已過七十萬之巨,加上臣民足有千萬數,然此地受北胡強佔多年,早已化作放牧之地,單憑放養妖怪家畜和民夫自家散養耕種已無法供養數目如此龐大的軍民,糧草之缺已日趨嚴重,還望將軍重視。”

劉恆看向白明澤,白明澤略微沉吟,“草先生所言不錯,糧草僅夠兩月之用,這還是……商會那邊供給如故的情況下。”

被喚作草先生的中年聞言作揖,“靠商會協助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將軍,農乃一國之大計,若是輕忽,必生大亂。”

劉恆皺眉,“如果沒記錯,此事我早在兩月前就得到過稟報,的確是我疏忽了。”

他同樣知道農業的重要,可是這些日子以來,其他事情佔據了所有人大部分精力,要不是來自農家的草亦提醒,他真就給忘到了腦後。

“將軍無罪,是我等輕忽,還請將軍責罰!”聽他認錯,眾人一陣惶恐,趕忙齊聲領罪。

劉恆擺擺手讓他們起身,“不必搞這些個繁文縟節,我還沒有昏庸到是誰的錯都分不清的地步,此事原本顧不上,如今卻已迫在眉睫,虧得草先生來了。自今日起,草先生全權負責此事,儘快拿出個章程來,優先送到我面前批閱,儘快執行,解決此事。”

說完這事,草亦剛剛領命退下,不等其他人趕到劉恆面前,他們已經來到小會客堂院門外,見狀還沒稟報手頭要事的將臣們雖說心有不甘,也只能悻悻止步。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將軍,這位就是我的師兄顧寧器了。”

見到院門下等候的中年文士,黃儒世快步趕到劉恆身側,為劉恆介紹來人,又朝來人催促道:“師兄,還不見過將軍?”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