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密探房一籌莫展之際,是憶安商會那邊適時送來了相關的情報。

一得到情報,大將軍府徹夜整理分析,總算得出一些頭緒,卻讓在場人人露出震驚或凝重到極點的表情,良久寂靜無聲。

“聯手共伐楚王?”

“這究竟是誰人的手筆?”

……

是的,分析了眾多資料得出的結論,四王很可能正在圖謀聯盟伐楚之事!

這實在是一個出乎所有人預料的猜測,倘若成真,必將成為震驚天下的大事件。

因為被四王密謀征討的這位楚王,不單單是最有問鼎之望的六王之一,更是六王中最被世人看好的一位。

數千年前,正史裡記載的滅秦之王為楚,秦前戰亂的數千年裡,佔地最大也最強盛的國度,國號同樣為楚。所以楚之一字,向來具備非同小可的寓意。如果定做封號,那就更是寓意非凡,簡直是擺明了是最被當世帝王看好的繼任者。

事實上當世這位楚王正是如此,楚王乃是當朝嫡長子,放在有些王朝就是欽定的太子,奈何時運略有不濟,偏偏生在了不按古制定接續的大夏。然而楚王本身並非庸才,自幼傳出才思敏捷、知微見著的神童之名,宛若神授,關鍵是為人少年老成,謙遜好學,是以自幼便被世人分外看好。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其母貴為皇后,本就是天底下有數的厲害女人,早早幫他教誨與經營,照著完美儲君的模板幫他鋪陳道路,所以在太子之爭開啟之前,楚親王可謂佔盡優勢。

然而就好似他封號的這個字一樣,如若秦前諸國爭雄的漫長年代,諸國中從開始就保持國土最大、最強盛的楚國,終是被突然爆發的秦國得了天下。如若先秦崩滅後天下大亂時,自號楚王的大軍大有席捲天下之勢,人人道秦滅楚繼已是註定,哪想最後靈原問鼎天下,楚王敗走,江邊自刎,成就史上最大悲歌。

楚親王的命運,實在像極了楚之一字的兩大前世。他初時優勢極大,人人以為必成儲君,可是真正到了前一次太子之爭,偏遇上了橫空出世的鎮親王,一朝大戰落敗,成了承託鎮親王的最強踏腳石。

這一個楚字,彷彿帶有莫大魔力,與之沾染的人和事,總是帶有濃烈的悲情色彩,給人一種逃不過宿命的感覺。

上次太子之爭輝煌落幕,鎮親王榮登太子,身為嫡長子的楚親王跌落神壇,再也無人問津。可是誰也沒想到,輝煌無雙的鎮親王成為太子沒幾年,便慘遭刺殺,待得塵埃落定,楚親王悄然迴歸了所有人的視線。

暗中早有流言蜚語瘋傳朝野,只道前太子鎮親王遇刺,是皇后與楚親王不曾死心,背後使了大力。不得不說這傳聞可能性極高,畢竟前太子鎮親王一死,眾多諸侯裡的確沒人再能與楚親王抗衡,楚親王出手的理由實在太過充分了。

然而傳聞是傳聞,畢竟沒有抓到什麼真憑實據,朝廷又直接指明太子死於北胡刺殺,自然無法動搖楚親王分毫。

作為與鎮親王爭雄到最後的楚親王,對上強大如鎮親王都只是惜敗,在鎮親王離世後,果然又一次站到了皇室子中的最高峰,重新回到那個遍觀大夏,無人能與其相提並論的位置。

此番再度開啟太子之爭,楚親王聲勢最為強大,開始就擺出了社窩氣誰的架勢。時至如今,他坐鎮中路德州之地,侵吞大半周土,外擊兇胡,內伐諸侯,麾下百萬雄兵,賢才勇將無數,如若壓在所有諸侯頭頂的一座大山,陰影遮天蔽日,寢食難安。

若是沒有什麼意外,楚親王將迅速吞滅同處德州的其餘諸侯,一路強勢到底,最終穩穩坐上太子之位。

前次太子之爭,是橫空崛起的鎮親王頂住壓力,堂堂正正擊敗了楚親王。這次太子之爭,時至如今,哪怕其餘五王個個聲勢不弱,堪與楚親王同臺稱雄,可是真正比較下來,五方卻沒有任何一方能單獨與楚親王相提並論,其中差距大得驚人。

而經歷過一次失敗的楚親王,氣度大改,此番穩紮穩打,擺出一副徐徐圖之的姿態,顯然打定主意要用最穩妥的方法坐上太子之位。這是最讓人找不到破綻的打法,如此下去,沒有人抓得到他的破綻,便早早站定了勝勢。

而今地處其他地方的諸侯還好,可是與楚親王同處一州的兩位卻早就坐不住了。他們毗鄰楚親王,雖說還在各自擴張、吞併周圍弱小諸侯的時期,但楚親王展現的強大已經給他們帶來滾滾壓力,要是找不到什麼遏止的辦法,他們必然難逃被楚親王吞併的下場。

所以此番秘議,發起者正是這兩位,派出使節對左路豐州的十四皇子洛親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只為聯盟伐楚。

是的,地處豐州,漸漸有獨霸豐州之勢的六王之一,正是劉恆早年間就結識的“白十四”,當朝十四皇子。面對說客,大勢又如此明朗,若是不加以遏止,楚親王吞併同在德州的其他兩王后,勢力必然再度暴漲,真正沒了對手,到時候就該輪到十四皇子洛親王了。這三王已是唇寒齒亡的關係,所以面對兩王派出的使節,洛親王沒有猶豫多久,很快放出有意向的回應。

本來三方都已約定好,將要秘密碰頭,洛親王那邊卻又傳出訊息,說是還該叫上六王裡獨剩的那一位,也就是新近聲勢暴漲的嶽州金將軍。

其餘兩王和這位金將軍並不相熟,加上其出身總叫兩王詬病,齒於與其相提並論,所以初時聽聞都不太情願。在他們看來,這等如若草莽一般的人物,名統不正,作風粗鄙,頂多只是風光一時,長久不了,拉進聯盟來不如不拉,免得增加不了多少力量不說,還徒增走漏消息等等風險,尤為不值。

然而洛親王的意見卻出人意料,和其餘兩王截然不同。他在拉金將軍入盟這一點上尤為堅持,甚至稱其是故交,定要同生死、共進退,否則寧願落敗也參與聯盟。

從洛親王迥異尋常的態度上,兩王感覺到了異樣。他們不會把洛親王此刻表態當真,畢竟洛親王之前還好好的,但見金將軍強勢崛起,這才態度大改,所謂故交未免太過現實了。

-正在密探房一籌莫展之際,是憶安商會那邊適時送來了相關的情報。

一得到情報,大將軍府徹夜整理分析,總算得出一些頭緒,卻讓在場人人露出震驚或凝重到極點的表情,良久寂靜無聲。

“聯手共伐楚王?”

“這究竟是誰人的手筆?”

……

是的,分析了眾多資料得出的結論,四王很可能正在圖謀聯盟伐楚之事!

這實在是一個出乎所有人預料的猜測,倘若成真,必將成為震驚天下的大事件。

因為被四王密謀征討的這位楚王,不單單是最有問鼎之望的六王之一,更是六王中最被世人看好的一位。

數千年前,正史裡記載的滅秦之王為楚,秦前戰亂的數千年裡,佔地最大也最強盛的國度,國號同樣為楚。所以楚之一字,向來具備非同小可的寓意。如果定做封號,那就更是寓意非凡,簡直是擺明了是最被當世帝王看好的繼任者。

事實上當世這位楚王正是如此,楚王乃是當朝嫡長子,放在有些王朝就是欽定的太子,奈何時運略有不濟,偏偏生在了不按古制定接續的大夏。然而楚王本身並非庸才,自幼傳出才思敏捷、知微見著的神童之名,宛若神授,關鍵是為人少年老成,謙遜好學,是以自幼便被世人分外看好。

其母貴為皇后,本就是天底下有數的厲害女人,早早幫他教誨與經營,照著完美儲君的模板幫他鋪陳道路,所以在太子之爭開啟之前,楚親王可謂佔盡優勢。

然而就好似他封號的這個字一樣,如若秦前諸國爭雄的漫長年代,諸國中從開始就保持國土最大、最強盛的楚國,終是被突然爆發的秦國得了天下。如若先秦崩滅後天下大亂時,自號楚王的大軍大有席捲天下之勢,人人道秦滅楚繼已是註定,哪想最後靈原問鼎天下,楚王敗走,江邊自刎,成就史上最大悲歌。

楚親王的命運,實在像極了楚之一字的兩大前世。他初時優勢極大,人人以為必成儲君,可是真正到了前一次太子之爭,偏遇上了橫空出世的鎮親王,一朝大戰落敗,成了承託鎮親王的最強踏腳石。

這一個楚字,彷彿帶有莫大魔力,與之沾染的人和事,總是帶有濃烈的悲情色彩,給人一種逃不過宿命的感覺。

上次太子之爭輝煌落幕,鎮親王榮登太子,身為嫡長子的楚親王跌落神壇,再也無人問津。可是誰也沒想到,輝煌無雙的鎮親王成為太子沒幾年,便慘遭刺殺,待得塵埃落定,楚親王悄然迴歸了所有人的視線。

暗中早有流言蜚語瘋傳朝野,只道前太子鎮親王遇刺,是皇后與楚親王不曾死心,背後使了大力。不得不說這傳聞可能性極高,畢竟前太子鎮親王一死,眾多諸侯裡的確沒人再能與楚親王抗衡,楚親王出手的理由實在太過充分了。

然而傳聞是傳聞,畢竟沒有抓到什麼真憑實據,朝廷又直接指明太子死於北胡刺殺,自然無法動搖楚親王分毫。

作為與鎮親王爭雄到最後的楚親王,對上強大如鎮親王都只是惜敗,在鎮親王離世後,果然又一次站到了皇室子中的最高峰,重新回到那個遍觀大夏,無人能與其相提並論的位置。

此番再度開啟太子之爭,楚親王聲勢最為強大,開始就擺出了社窩氣誰的架勢。時至如今,他坐鎮中路德州之地,侵吞大半周土,外擊兇胡,內伐諸侯,麾下百萬雄兵,賢才勇將無數,如若壓在所有諸侯頭頂的一座大山,陰影遮天蔽日,寢食難安。

若是沒有什麼意外,楚親王將迅速吞滅同處德州的其餘諸侯,一路強勢到底,最終穩穩坐上太子之位。

前次太子之爭,是橫空崛起的鎮親王頂住壓力,堂堂正正擊敗了楚親王。這次太子之爭,時至如今,哪怕其餘五王個個聲勢不弱,堪與楚親王同臺稱雄,可是真正比較下來,五方卻沒有任何一方能單獨與楚親王相提並論,其中差距大得驚人。

而經歷過一次失敗的楚親王,氣度大改,此番穩紮穩打,擺出一副徐徐圖之的姿態,顯然打定主意要用最穩妥的方法坐上太子之位。這是最讓人找不到破綻的打法,如此下去,沒有人抓得到他的破綻,便早早站定了勝勢。

而今地處其他地方的諸侯還好,可是與楚親王同處一州的兩位卻早就坐不住了。他們毗鄰楚親王,雖說還在各自擴張、吞併周圍弱小諸侯的時期,但楚親王展現的強大已經給他們帶來滾滾壓力,要是找不到什麼遏止的辦法,他們必然難逃被楚親王吞併的下場。

所以此番秘議,發起者正是這兩位,派出使節對左路豐州的十四皇子洛親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只為聯盟伐楚。

是的,地處豐州,漸漸有獨霸豐州之勢的六王之一,正是劉恆早年間就結識的“白十四”,當朝十四皇子。面對說客,大勢又如此明朗,若是不加以遏止,楚親王吞併同在德州的其他兩王后,勢力必然再度暴漲,真正沒了對手,到時候就該輪到十四皇子洛親王了。這三王已是唇寒齒亡的關係,所以面對兩王派出的使節,洛親王沒有猶豫多久,很快放出有意向的回應。

本來三方都已約定好,將要秘密碰頭,洛親王那邊卻又傳出訊息,說是還該叫上六王裡獨剩的那一位,也就是新近聲勢暴漲的嶽州金將軍。

其餘兩王和這位金將軍並不相熟,加上其出身總叫兩王詬病,齒於與其相提並論,所以初時聽聞都不太情願。在他們看來,這等如若草莽一般的人物,名統不正,作風粗鄙,頂多只是風光一時,長久不了,拉進聯盟來不如不拉,免得增加不了多少力量不說,還徒增走漏消息等等風險,尤為不值。

然而洛親王的意見卻出人意料,和其餘兩王截然不同。他在拉金將軍入盟這一點上尤為堅持,甚至稱其是故交,定要同生死、共進退,否則寧願落敗也參與聯盟。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