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天地之間有稈稱,

那稱鉈是老百姓

稱稈子挑江山咿呀咿而呦

你就是定盤的星

什麼是黑什麼是明什麼是奸什麼是忠

嘻笑怒罵怒不平背彎人孤公

天地之間有稈稱

那鉈是老百姓

那鉈是老百姓

稱稈子呦挑江山

你就是那定盤的星

天地之間有稈稱

那稱鉈是老百姓

稱稈子挑江山咿呀咿而呦

你就是定盤的星

什麼是傻什麼是精什麼是理什麼是情

留下多少好故事講給後人聽

留下多少好故事講給那後人聽

留下多少好故事講給那後人聽

天地之間有稈稱

那稱鉈是老百姓

稱稈子挑江山咿呀咿而呦

你就是定盤的星

什麼是黑什麼是明什麼是奸什麼是忠

嘻笑怒罵怒不平背彎人孤公

天地之間有稈稱

那鉈是老百姓

那鉈是老百姓

稱稈子呦挑江山

你就是那定盤的星

天地之間有稈稱

那稱鉈是老百姓

稱稈子挑江山咿呀咿而呦

你就是定盤的星

什麼是傻什麼是精什麼是理什麼是情

留下多少好故事講給後人聽

留下多少好故事講給那後人聽

留下多少好故事講給那後人聽

天地之間有稈稱

那稱鉈是老百姓

稱稈子呦挑呀挑江山

你就是那定盤的星

天地之間有稈稱

那稱鉈是老百姓

難得是這首歌謠把百姓對於清官的喜愛之情很好的展現了出來,用他自己的話兒說,這一首《清官謠》比什麼奏摺文章更來得有效果。

事實證明,徐朗的話兒還是很準確的,因為在三日後,朝廷送來的《大明士林報》就刊登了這首歌謠,並附有皇帝親筆做的《清官銘》:“一曰清心,謂平生待物,不為喜怒愛憎之所遷,則廉事自正。二曰奉公,謂公直潔己,則民自畏服。三曰修德,謂以德化人,不必專尚威猛。四曰貴實,謂專求實效,勿意虛譽。五曰明察,謂勘察民情,勿使賦役不均,刑罰不中。六曰勸課,謂勸諭下民勤於孝悌之行,農桑之務。七曰革弊,謂求民疾苦,而釐革之。”做了對清官的註釋,而身為內閣首輔的楊士奇也不甘示弱,當即附了一篇頗有體悟的《《戒貪銘》。“財富人所羨,但須問來源。來源果正當,雖多不為貪。來源不正當,清夜當自慚。人皆笑我痴,雖痴亦自適。不痴何所得,痴又何所失。居官本為民,貪求非吾志。錢多終非福,人格足矜持。富貴等浮雲,虛榮能幾日?人生數十年,所爭在沒世。”有了皇帝、內閣的附合,其他官員自也是大家吹捧,難得是一向對楊崢頗有意見的言官,這次也竟也沒人多言,還難得寫了幾首小詩:“心掛興亡國事牽,黎元疾苦自憂先。 揚清激濁憑公論,鵲起聲名飛九天。為官十載一世窮,布衣粗茶慰平生。何曾不識晉身路,祗緣未忘難為情——?”放眼望去都是讚揚之聲,饒是楊大人早有準備,也不免感到驚訝。

然而讓他感到更驚訝的是在第四日報紙,在大明趣事中,將況鍾奪情一事大書特書的刊登了出來,與這樣的事情,雖說有皇帝,內閣或多或少的明示,但還是有人跳出來反對,如先前的巡按戴鳳年就跳了出來,寫了一篇反駁的文章,自況鍾奪情,妖星突見,光逼中天。巡按戴鳳年甘犯清議,率先請留,人心頓死,舉國如狂。今星變未銷,火災繼起。臣敢自愛其死,不灑血一為陛下言之!陛下之留況鍾也,動曰為社稷故。夫社稷所重,莫如綱常。而四品大臣者,綱常之表也。綱常不顧,何社稷之能安?且事偶一為之者,例也;而萬世不易者,先王之制也。今棄先王之制,而從近代之例,如之何其可也。況鍾今以例留,腆顏就列矣。異時國家有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佈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奸宄,考核屬吏,徵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欲避則害君臣之義,欲出則傷父子之情。臣不知陛下何以處況鍾,況鍾又何以自處也!徐庶以母故辭於昭烈曰:‘臣方寸亂矣。’況鍾獨非人子而方寸不亂耶?位極人臣,反不修匹夫常節,何以對天下後世!臣聞古聖帝明王勸人以孝矣,未聞從而奪之也。為人臣者,移孝以事君矣,未聞為所奪也。以禮義廉恥風天下猶恐不足,顧乃奪之,使天下為人子者,皆忘三年之愛於其父,常紀墜矣。異時即欲以法度整齊之,何可得耶!陛下誠眷居正,當愛之以德,使奔喪終制,以全大節;則綱常植而朝廷正,朝廷正而百官萬民莫不一於正,災變無不可弭矣。”不得不說這戴鳳年有些本事,至少在學問上是過得去的,但這一篇文章看,絕對是一片雄文,抨擊猶烈,尤其在綱常上讓人下不來臺,許多官員雖不言不語,但無不對這文章叫好,幾個不知深淺的言官也跟著附和了一番,也寫了幾篇反對的文章,除了御史王琳的反對文章還有些力度,其餘著實上不了檯面。不知是不是有人有意為之,《大明士林報》上也當日下午重新勘定了王琳的文章:“況鍾異地分暌,音容不接者十有九年。一旦長棄數千裡外,陛下不使匍匐星奔,憑棺一慟,必欲其違心抑情,銜哀茹痛於廟堂之上,而責以訏謨遠猷,調元熙載,豈情也哉!皇帝每自言謹守聖賢義理,祖宗法度。宰我欲短喪,子曰:‘予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王子請數月之喪,孟子曰:‘雖加一日愈於已。’聖賢之訓何如也?在律,雖編氓小吏,匿喪有禁;惟武人得墨衰從事,非所以處輔弼也。即雲起復有故事,亦未有一日不出國門,而遽起視事者。祖宗之制何如也?事系萬古綱常,四方視聽,惟今日無過舉,然後後世無遺議。銷變之道,無逾此者。微臣懇請陛下維護祖宗法度,切莫開此等風氣?”

兩篇有力度的文章一經刊登,立即將楊崢、況鍾、蘇州置於風口浪尖上,眼看任由這股風氣繼續下去,不免引起了眾官同仇敵愾,而就在當日黃昏,《大明士林報》再次出爐新篇章,早就按耐不住的翰林院算是發出了聲音,狀元郎曾鶴齡不愧是狀元郎,當即一篇為老師楊崢辯護,文章曰:“身之存亡,繫於一旦;國之安危,決於一夕。唯智者見微知著,臨機而斷。因勢而起,待機而變。機不由我而變在我。故智無常局,唯在一心而已。

機者變也。惟知機者善變。變則安,不變則危。

物必先腐而蠹生,事必有隙而讒起。察其由,辨其偽,除其隙,讒自止矣。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知機者明;善斷者智。勢可度而機可恃,然後計可行矣。處變不驚,臨危不亂。見機行事,以計取之,此大將之風也。

將錯就錯,以訛傳訛,移花接木,巧取豪奪。敵快我慢,以智緩之;敵強我弱,以計疲之。釜底抽薪,此消彼長。敵緩則我速,敵弱則我強。此亦機變也。

危在我,而施於人。故我危則人危,人不欲危,則必出我於厄難。高調支援老師與況鍾等人不拘泥形勢,為朝廷懂得隨機應變的道理,堪稱是朝廷棟梁之才,文章的末尾還是用了發人深思的謀國與謀身之論,君子謀國,而小人謀身。謀國者,先憂天下;謀己者,先利自身。蓋智者所圖者遠,所謀者深。惟其深遠,方能順天應人。 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宜遠圖而近取。見先機,善籌劃。 聖王之舉事,考之於蓍(shi)龜,不如諦之於謀慮;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義。

察而後謀,謀而後動,深思遠慮,計無不中。故為其諍,不如為其謀;為其死,不如助其生。羽翼既豐,何慮不翱翔千里。

察人性,順人情,然後可趁,其必有諧。所謀在勢,勢之變也,我強則敵弱,敵弱則我強。傾舉國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謀之。以力取之,不如以計圖之。攻而伐之,不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或雷霆萬鈞,令人聞風喪膽,而後圖之。

實以虛之,虛以實之,以其昏昏,獨我昭昭。人皆知金帛為貴,而不知更有遠甚於金帛者。謀之不深,而行之不遠,人取小,我取大;人視近,我視遠。未雨綢繆,智者所為也。“這一番言論,算是為了老師與況鍾奪情做出了論調,人家不是不懂得謀身,人家奪情是為了謀國,謀國者先憂天下;爾等這般不依不饒,所為何來?”這一句問得極好,登時讓不少蠢蠢欲動的言官御史斷了念頭。

此後,皇帝下了旨意:“朕今覽二輔所奏,得知先生之母,棄世十餘日了,痛悼良久。先生哀痛之心,當不知何如裡!然天降先生,非尋常者比,親承先帝付託,輔朕與蘇州,保蘇州太平,莫大之忠,自古罕有。先生母靈,必是歡妥,今宜以朕為念,勉抑哀情,以成大孝。朕幸甚,天下幸甚。”旨意下達後,皇帝還額外賜銀五百兩、紵絲十表裡、新鈔一萬貫、白米二十石、香油二百斤、各樣碎香二十斤、蠟燭一百對、麻布五十匹。先皇太后也是照樣賜唁。可算是給兩人吃了一顆定心丸。(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