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一物很多人都以為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其實不然,早在唐朝就已經出現了。

唐時的《開元雜報》是開元年間發行的邸報,該報系雕版印刷,質量不是很高。本身原無報名,因其發行時的年號是在開元年間,後人便稱其為《開元雜報》。"雜報"是邸報的別稱。

到了宋代,報紙的稱謂就有許多,其中有"邸報"、"朝報"、"邸抄"、"進奏院狀"、"狀報"等等,一般來說"邸報"是其中最通用的稱呼。

"邸報"的內容主要地皇帝的詔書命令、起居言行、中央政府的法令、公報,官吏任名賞罰的訊息和大臣的章奏文報。當然"邸報"的釋出要受中央政府的嚴密控制,而且宋朝的"邸報"大部分都是手抄的,面向的都是官員,百姓可不曾得見。

關於報紙的職能,從不同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看法,例如從政黨機關報的角度,報紙的職能如聖祖所說:"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上層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

法國新聞學者貝爾納.瓦耶納概括了報紙的主要職能,那就是即傳播各方面的觀點,附帶著一些娛樂。

帝國現有的也是詔書命令的"邸報",還沒有面對百姓大眾化的報紙,經過傅天仇這一提醒,李南不禁起了興趣。

"此事可行,你看這樣可好..."

傅天仇最近也調查研究了一番,想要為李南這個女婿皇帝查缺補漏,這才找到了報紙一途,也精心設計了很久,才寫出這本奏摺。

此事聽到李南隨口說出關於報紙的職能,以及報社的建立和輻射向全國的種種辦法,傅天仇頓時傻眼,他萬萬沒想到皇帝陛下竟然剛聽到個想法建議,就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將之完善到這種地步,真可謂是天縱之才。

在傅天仇敬佩有加的目光中,李南大略講述了一番後世關於報紙和報社的所見所知,臨了還加了一句:"這件事就全權交給你辦了,你直接組建個文化部。關於報紙的事情朕也就隨口說說,至於行不行到時候你看著辦。"

先前因為傅天仇並無官職,所以李南稱呼他為傅先生,傅天仇也自稱老夫,如今皇帝委任了官職,那身份就不同了。

傅天仇當即跪地謝恩:"蒙陛下信任,臣必定鞠躬盡瘁,將此事辦好!"

"咱們都是一家人,再說帝國也不興這些跪拜的舊禮,起來說話吧。"

說完了第一個建議後,還得了一個部級的官職,傅天仇心中喜悅,忙將第二個建議講了出來。

作為一個儒家弟子,傅天仇想要做的跟每個儒生一樣,那就是打算將儒家思想傳播到整個帝國,乃至整個世界。

聽到傅天仇的這番話,李南卻慢慢皺起了眉頭。

李南作為一個帝王,他並不欣賞儒家的學說和思想,反而更喜歡墨家和法家之說。

墨家的"尚同尚賢"之說,意思是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這可以說是一切封建統治者都不能容忍之事,因此也因為這點,墨家才會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沒落。

墨家的"非攻",也就是反對"大則攻小也,強則侮弱也,眾則賊寡也,詐則欺愚也,貴則傲賤也,富則驕貧也"的掠奪性戰爭,而對於中華帝國來說,前進發展的每一步都有臨近的小國被吞併。

除此之外,墨家的"節用"、"非命"的思想,李南還是比較贊同的。

說罷了墨家再說儒家,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非常有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自從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開始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後,華夏每個人的思想就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巨大影響,就連靈魂來自後世的李南,骨子裡都有部分儒家思想的存在。

任何學說和思想都不是完美無瑕的,尤其是這個來自公元前幾百年的古老學說,它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與時俱進。

可以說儒家學說在漢武帝時期有一場鉅變,因為董仲舒為了達到獨尊儒術的目的,他不得不將儒家的學說做出一些改變,來迎合帝王的要求。

儒家思想基本分為"內聖"與"外王",即個人修養與政治主張兩類。

其中跟個人修養有關的主要是提倡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這些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除了"禮"需要改變之外,其他都是每個人應該遵守的道德標準。

至於其他的以仁德治國、微言大義和重義輕利,以謙謙君子形象規範自身來跟敵國交涉等等,都與時代嚴重脫節,適應不了目前的局勢和國情。

目前帝國的鄉村一級的學校,都已經將儒家的大多數典籍都排除掉,更多的是教育學生一些現代實用性較強,例如語文、數學、物理、化學之類的科目。

這種現象自然被很多儒家之人察覺,很多心有不滿之人也數次進行反對,但李南這個帝王還有很多事情要忙,此事也就被放在腦後了。

如今傅天仇再次說起傳播儒家思想之事,李南沉吟片刻,直截了當的對其說道:"人性惡才生法度,生而有奢望,才有聲色犬馬以致賊盜,必以律法而後正,以法治防範惡欲疏導人性向善。用法治制度來約束臣下和百姓,遠勝過儒家之人治。"

傅天仇聞聽此言,面上不禁變色,因為他已經聽出來,李南所說的正是法家的思想學說,看來帝國皇帝認為法家更適合治理國家。

依法治國不是李南的突發奇想,而是因為他的靈魂自後世而來。

看後世的各個國家,再和法家思想對比一下,不難得出現代社會的國家,其實就是以"法"治國。

相比於人性本善,李南認為人性本惡,而"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乃是人類的本性。

後世的社會,人人逐利,加上法制的不健全與不作為,逐漸在社會中形成"唯利是圖"和"金錢至上"的信仰,而及時更改法律,用法制來約束所有人,這才是李南認為的正確做法。

傅天仇雖然對李南使用法家思想治國頗為不滿,但對方可是這個龐大帝國的皇帝,他只能將此事埋在心中,口中言道:"那此事臣再琢磨琢磨。"(未完待續)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