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的太上皇,也就是前任皇帝徽宗趙佶,自從被帝國擒獲之後,欽宗用最快的速度將其心腹手腳徹底的從朝中斬除,不過雖然徽宗看起來權利盡失,但他在宋國的影響力還是無處不在。

以往還好,徽宗趙佶被俘後還沒引起什麼亂子,只是暗中勸降了一些宋國官吏,但是欽宗趙桓走了跟金國聯盟的這步棋之後,趙佶的作用就重要起來了。

宋國上下如今有三種人,一種是只認欽宗趙桓為宋國正統的愚忠派,這些人雖然對他的各項決策多有勸諫,但還是對其死心塌地,代表人物就是李綱和种師道等人。

第二種人,大多數都是宋國各路州府的中下層官吏和將領,他們一方面不想背叛欽宗趙桓和他代表的宋國朝廷,一方面又對異族屠戮百姓深惡痛絕,可以說目前都處於矛盾之中。

最後一種人就是大宋的百姓,他們已經徹底對朝廷失望,所以正在向其他國家逃離。

如今劉延慶拿出了太上皇趙佶的聖旨,這就讓种師道面臨一個十分艱難的抉擇。

按道理,趙佶現在也是宋國的太上皇,欽宗趙桓還沒有能力將自己的親父除名,但現在兩軍對壘,原本就被朝臣彈劾的种師道,要是真接了這道聖旨,恐怕以後麻煩多多。

“父帥,這旨意不能接!”種家長子種浩勸道。

种師道自然也知道其中關係,但他一生為人坦蕩正直,要他為了自身安危而拒接宋國太上皇的旨意,卻是不易。

思慮半響,种師道正要命人去接那道旨意,不想身邊次子種溪彎弓搭箭,射向城下的劉延慶。

不得不說還是種溪瞭解自己的父親,雖然他這一箭根本傷不到劉延慶和克雷斯等人,但已經足夠了。

劉延慶見到城上箭矢射來,當即勒馬迴轉,克雷斯等人原本也沒指望种師道會遵從趙佶的旨意投降,既然如此便也作罷,直接返回軍陣,開始攻城。

种師道現在駐守在郾城中的十萬大軍,大半來自西軍,算是種家的子弟兵,常年跟西夏開戰,都是身經百戰的士卒,在如今的宋國算是僅剩的一支強軍了。

這支軍隊不但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其中半數還裝備了仿製的帝國火槍,戰鬥力絕對不弱,據城而守,就算是金國鐵騎到來,他們也不會落入下風。

但是很可惜,种師道的軍隊現在面對的是帝國軍。

無論是火槍的威力還是射程,帝國軍士兵裝備的都是經過數次改造的火槍,所以在這方面种師道部並沒有什麼優勢。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郾城位於京西北路中部,數條官道由此而過,南接西平,北通臨潁,東臨舞陽,西至商水,屬於兵家必爭之地。

二十萬帝國軍和歸降帝國的劉延慶五萬宋軍,這次沒有打算放走种師道的部隊的意思,所以數十萬大軍將郾城團團圍住。

戰鬥力強大的金兵退到穎昌府,狠辣的將宋軍擺在了前方,因此帝國軍也就不需要擔心後方的補給線了,數百門七源州帝國兵工廠最新製造出來的小型火炮,便被運送到了前線。

炮火轟鳴下,郾城並不算結實的城牆被轟擊的發顫,种師道雖有十萬將士,但卻連帝國軍的邊都沾不上,只能依靠笨重的投石機反擊。

在沒有金國騎兵的幫助下,郾城就是一座死城,東京城內雖然還有李綱和他統帥的軍隊,但是欽宗趙桓是絕對不會讓這些兵馬離開半步的,所以种師道孤立無援。

參加圍攻郾城的是帝國第二、三、四、五軍團,斯巴達克斯的第一軍團和林沖的御林軍團大部,為了防止金兵突襲,目前已經繞行到了穎昌府附近設防。

四個帝國軍團,如今每個軍團的士兵都擴充為五萬人,在這場戰役中佔據了絕對的上風。

最意想不到的事情是隨著攻城戰的持續,附近宋國百姓發生的巨大變化。

帝國軍二十多萬人,因為要挖掘壕溝,製造拒馬、設立營帳等等雜事,所以需要到附近徵用民丁。

沒想到帝國士兵們謹守軍規,不但不騷擾宋國百姓,還按照每日的勞動量支付薪酬或者糧食,這無疑讓那些被金兵和宋兵肆虐過的宋國百姓非常意外。

帝國軍主動宣傳成效或者不大,但是這些百姓回去之後四處宣揚,很快就有那些活不下去的百姓,主動來帝國軍大營找活。

一來二去之下,郾城外就出現了令人驚訝的一幕,守城的宋軍沒有得到宋國百姓的幫助,反而是城外的帝國軍營中有大量的百姓幫忙,從這一點上就看出,如今的宋國已經民心渙散到了極點了。

經過數日不間斷的炮轟,郾城的城牆和城門被轟得千瘡百孔,等到達臨界點之後,城牆立時坍塌了幾處,但帝國軍這次卻並未急著衝入城中,而是繼續用火炮攻擊。

炮彈從破爛的城門和倒塌的城牆上射進城中,前去封堵城門和城牆缺口的宋軍,一時間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被炮彈炸的血肉橫飛。

用炮火掃清了敵人後,成千上萬的帝國軍湧入了郾城之中……

這場戰鬥根本沒有什麼懸念,而且城內宋軍的抵抗也並不激烈。

目前能在巷戰中戰勝帝國士兵的兵種還沒有出現,在發揮不出來速度優勢的情況下,即便是金國的騎兵在城市中遇到帝國軍,也是死路一條。

當帝國軍攻佔了全城後,克雷斯、利奧尼達等帝國軍將領和劉延慶來到府衙中,見到的就是立於院中花樹下的种師道,只不過他早已經停止了呼吸。

种師道並非是死於帝國軍手中,而是自刎而死,或許他是感覺有愧於欽宗趙桓和宋國百姓,又不想做階下之囚,所以才會做出這種選擇吧。

雖然种師道是帝國之人,但對於這位宋朝的名將,不管是諸位帝國大將,還是同樣來自西北的劉延慶,都對其敬佩不已。

劉延慶來到种師道靠在花樹上的屍體前,唉聲嘆道:“種彝叔啊,你這是何必呢?想你種家數代忠心為國,但你祖上當年就被樞密使龐籍打壓,其後種家上書請功,還被那些文官集體打壓。就算是你,立功雖多,也屢次被趙桓免職。君既然不仁,你又何必如此愚忠啊!”

說著說著,似乎也是觸動了劉延慶的傷心處,這位宋國降將越說越是動情,最後竟然在种師道身前大哭了起來。

至此,宋國七十六歲高齡的西軍名將种師道,在郾城戰敗後自刎故去。

帝國皇帝李南得知後,命克雷斯等人為种師道準備上好棺木,待戰後將其送往故鄉京兆府安葬。

种師道二子也在此戰中被俘,帝國軍並未傷害他們,而是將其押送到帝國京都長沙。

郾城被破,种師道的十萬大軍除了攻防期間陣亡的三萬餘,剩下的六萬多全部選擇了投降,宋國的最後一道屏障也徹底煙消雲散。(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