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樓,豪賭坊,文賭會。

這一次是“賦”與書法的大比拼,五姓七望、朝廷大臣(或許可以加上一個冷鋒?)苦思十日,一朝對決!

不僅天下樓豪賭坊文賭一側內高冠雲集,天下樓其它地方也擠滿了看熱鬧的商人學子。這一次禁軍也出動了,整個天下樓戒備森嚴無比。

老元先是請教皇帝是否開始,見皇帝點頭才作了個羅圈揖:“諸位,十日的時間,想必即將展現的都是華章,不知哪一位先來?”

盧正陽第一個站了出來:“容在下先行獻醜一番!”

李世民指著窗戶說:“盧家主不妨在窗邊讀,也好讓在外苦等的學子百姓們也能作聽眾!”

老元立刻走到窗戶處,極為不雅地探出頭:“諸位!安靜!安靜!!陛下有令,諸佳作都將在窗邊讀,邀各位共賞!”

窗外只是傳來一陣“謝陛下”的聲音,就安靜了。

盧正陽展開卷軸:“《國根賦》:庭前樹,十抱粗,問之四鄰,不知今年何數……

自黃帝炎帝之爭起,人文興之,氏族始立也……

今氏族之存,猶國樹之根,不可動搖,千年代代相教,新輩多天驕,如樹之枝椏……”

冷鋒聽著這個什麼《國根賦》,渾身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整篇賦哩嗦,把氏族的輝煌吹到了天上,幾乎可以和太陽爭輝。把氏族比做國家的根基,不可動搖,不可太修剪枝椏,就差寫成白話文:“你就應該慣著我,讓我逍遙,別沒事就打壓我們!”

誰也沒想到盧正陽居然寫了這麼一篇賦,就連王羨也是用看偶像的眼神看著盧正陽。

太牛了!擱我們身上可不敢這麼整!

李世民的臉已經被氣的通紅,太放肆了!可是到底還是被魏徵鍛鍊出來了,他雖然怒氣衝衝,但是沒有發作出來。

天下樓外,亦不少唏噓的聲音。

盧正陽讀完後,就和老元一起把卷軸展開,掛在事先準備好的架子上。

呵!

等卷軸掛上去,眾人齊齊倒吸一口涼氣,雖然賦的內容很差,可是這書法是小篆體,頗有泰山石刻的風韻!

李誠捻著鬍鬚說:“老盧,你可別說這字是你寫的!我可是不信的,咱們幾次往來書信,你的字寫得就像狗爬!”

盧正陽呵呵一笑:“這是我族中一個遊子所書,他輾轉泰山十數載,學問沒長進多少,倒是這書法倍受推崇。”

韓崇文原本想站起來,但是被孔穎達攔住了。

“韓老先生的大作還是留著壓軸為好,盧正陽有《國根賦》,不巧,在下要讀的是《爛根賦》!”

《爛根賦》?!

孔穎達語驚四座,《爛根賦》對《國根賦》,已經可以說是針鋒相對了!

孔穎達悠哉悠哉地走到窗邊,讀道:“《爛根賦》:武德九年春接夏,田間老農鋤新芽,觀之滿臉灰白色,抱禾淚眼而歸家。鄰戶人家皆相問,痛哭雨大把根悶,根悶天熱而糜爛,新生嘉禾至此完!……

氏族高官之存,猶如國禾之根也,古來幾多桀紂之君?輕徭薄役,與民生息,君之必知也。奈何盛國數百年轉頹,何也?根之糜爛也!……

博陵崔氏崔步雲者,崔氏旁支也,以金銀臭物抵換重縣高官,改政令,威流民,百姓苦不堪言……

害國之人,於此何甚!……”

孔穎達洋洋灑灑幾百言,把氏族評擊得體無完膚,在座七望家主族人無不握緊拳頭,怒視孔穎達。

如果現在不是在御前,一定要讓他好看!

孔穎達給李承乾使了個眼色,李承乾立刻奉上一壺美酒,孔穎達大大地喝了一口:“痛快!”

“痛快!”

天下樓外,好多人都爭相歡呼,尤以滿腹才華卻沒法進入仕途的讀書人為多。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五姓七望固然名望很高,可是也有不少讀書人怨恨他們,為何?

唐國建國之初,科舉制並未完善,朝廷官員的選擇大多是“舉薦”,就是高官顯貴向皇帝推舉人才,皇帝再選擇。

五姓七望在朝堂的影響力太高了,走五姓七望的門路是最快的當官途徑,外姓娶五姓女,是最快的刷名望的途徑……

可是這麼幹讓貧苦的讀書人怎麼辦!

一篇檄文一般的《爛根賦》,文體雜亂無章,幾處地方還不合轍押韻,到了“罵人”的地方,乾脆就用白話文了。這樣的賦,和盧正陽的自吹賦處處針鋒相對,讓人忍俊不禁。

七望家主到底還是有讀書人的修養的,沒有動手,王羨在孔穎達之後登場。一篇賦雖然沒有盧正陽的自吹賦那般露骨,可是寓意也是一般無二。

可是王羨讀完展示後,王又站出來了……

七望:盧、李、王、李、崔、鄭、崔。

七個朝臣:孔穎達、王、蕭、封德彝、李綱、房玄齡、杜如晦。

七篇講述氏族的好……

七篇評擊氏族的危害……

整整十四篇賦就像是一場鬧劇,堂堂的“學問交流會”,生生被他們搞成了喜劇……

李世民在軟榻上喝著茶神清氣爽,他叫這些臣子入宮開短會,就是要的這麼個效果!縱使你們七望妙筆生花又如何?只要有這些大臣摻和進去,所謂的“美文”就成了一場笑話!

鬧劇鬧得足夠了,韓崇文站了起來,老先生一篇狂草書法寫下的《麥田賦》,借農夫顆粒種地收一穗的例子講述了大唐教育該如何發展,描繪了人文大興的盛世場景。

姚思廉的《圍獵賦》則借一次朝廷圍獵,羚羊群合力突圍的場景講述了“羚羊成群,尚可突圍,舉唐合力,滄海可平”的道理。

這兩篇賦才是為國為民的絕佳文章,李世民當即在卷尾署名批註,還蓋上了私印,這是無上榮光!

李世民圍著兩篇賦轉來轉去,讚歎不已,對姚思廉和韓崇文說:“二位的賦,發人深省啊!朕希望抄寫一份,掛於御書房,時時引以為鑑,不知可否?”

姚思廉拱手道:“何須抄寫,微臣的拙筆還可堪入目,陛下直接帶走就是!”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