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冷鋒對魏徵說的就是“以其之道,還施其身”。

之前王傅被扳倒過後,有一封針對李道宗的無名奏摺,再聯想到王傅收受王羨的賄賂,那個奏摺很有可能就是王家放出來的。

王傅被絞,李世民卻沒有追究王羨的責任,那不是他忘記了,而是他想看看王家究竟還能怎麼折騰。

奏摺事件,本就讓李世民惱火萬分,如今又鬧出這件事,李世民的惱火已經超過了他內心承受的極限。

“大理寺寺卿戴胄何在!”

黑臉的戴胄從文官群中站起身,走了出來:“臣在!”

李世民冷哼一聲說:“朕覺得,泗律縣令王康,根本沒把朕和朝廷的規章制度放在眼裡,他,朕就交給你問罪了,至於太原王家~”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李世民看了一眼大殿中央那一攤鮮血:“主犯已死,不再追究,來人,把他弄出去,朕不說話你們不知道自己動嗎!”

直到這時,無名招呼著幾個太監把王普松抬了出去,還有幾個太監拿乾布溼布把地面清理乾淨,直到沒有一絲血跡。

在這個過程裡,所有人都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一切,今天的朝堂,有點給人夢幻的感覺,每個人都想扇自己一個嘴巴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做夢。

李世民找回了自己的主場,看向階下的六個老頭:“王普松擅專朝權,與邊境縣令家官勾結,死不足惜,此事不必再議!國公冷鋒!”

冷鋒看向李世民,怎麼又提到他了?

李世民思考了一下後說:“卿忠心愛國之心,朕知曉了,可是,卿在朝堂上殺人,古往今來這麼幹的沒有全身而退的,朕罰你十年俸祿,廷杖三百!”

“廷杖三百?”

魏徵等人心裡咯噔一下,廷杖那玩意兒的威力可不亞於軍棍,特別是宮裡行刑的太監,可是行家裡手,特殊製造的廷杖,用起來跟刀子沒什麼區別,這要是打下去,還是一百………

李孝恭當即單膝跪地:“陛下,一百廷杖太多了!會死人的!”

廷杖一般是由慄木製成,擊人的一端削成槌狀,且包有鐵皮,鐵皮上還有倒勾,一棒擊下去,行刑人再順勢一扯,尖利的倒勾就會把受刑人身上連皮帶肉撕下一大塊來。

如果行刑人不手下留情,不用說六十下,就是三十下,受刑人的皮肉連擊連抓,就會被撕得一片稀爛。不少受刑官員,就死在廷杖之下。即便不死,十之八九的人,也會落下終身殘廢。

廷杖最高的數目是一百,但這根本沒什麼意義,打到七八十下,人已死了。廷杖八十,意味著雙腳已邁進了閻王爺的門檻。廷杖一百的人,自東漢時期到現在,極少有存活的記錄。

(廷杖最早始於東漢明帝,又一說是北周宣帝,在金朝與元朝普遍實施,明代則實施得最著名,所以不要錯誤的以為是明朝才有的。)

李世民二話不說就提到一百,這是要打死冷鋒呀!雖然冷鋒號稱“世外高人”,可是李孝恭他們也不覺得他能抗下這一百廷杖。

李世民面無表情的說:“朕說了一百就是一百,金口玉言,怎可朝令夕改?再勸者,同一百廷杖!”

聽到李世民這麼說,李孝恭等人只能閉上了嘴,倒是王羨把自己的頭低的更低了些,他怕別人看到他嘴角露出來的笑容。

冷鋒一直在盤算事情,他沒想到李世民還真的要打自己,一時間有點愣,就差脫口而出:“你不是在逗我吧!”

可是,當負責押他出去的太監出現時,冷鋒還是把嘴閉上了,乖乖的被架了出去。

李世民冷哼一聲:“你們都擠到中間幹什麼,回你們自己的位置去!”

有了冷鋒的前車之鑑,不管是附議幾個老頭要搞冷鋒的五姓派系官員,還是替冷鋒求情的武將們,都老老實實的回了自己的位置,就連那六個老頭,也灰溜溜的回了自己座位。

一百廷杖啊!沒人跟自己的命過不去!

李世民清了清嗓子:“蝗災之事,據司農寺大規模查探,已無可避免,故朕要頒佈停耕令,免得百姓辛苦一遭,卻顆粒無收。至於賑災,朕早已有了預案,就不再多言,誰還有異議嗎?”

有!

鄭如墨有異議!

他又一次站起身:“陛下,蝗災將起,陛下緣何不下罪己詔?”

李世民抓緊了袖子………

罪己詔,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現問題、國家遭受天災、政權處於安危時,自省或檢討自己過失、過錯發生的一種口諭或文書。

它通常是在三種情況下出現:一是君臣錯位,二是天災造成災難,三是政權危難之時。用意都是自責,只是情節輕重有別。

如今大唐政權穩固,皇權穩固,君臣尊卑有別,這樣的話一、三談不上,不過蝗災確實是很大的災難,按理說皇帝應該下罪己詔。

可是此時由鄭如墨提出來,李世民再採納他的建議,下罪己詔,卻別有一番滋味兒了!

很明顯,他們是想透過“勸”皇帝下罪己詔,來賣弄自己傳承下來的知識,借皇權加固他們學說的地位。

說實話,李世民並不討厭“君權天授”,作為統治者,他和漢武帝一樣,需要它來鞏固自己的皇權。

可是,李世民很討厭被人利用!特別是被人脅迫著做什麼事情。

天下莊園有一個極西之地的胡人,名叫威廉。

李世民很喜歡一些奇聞怪談,也很好奇極西之地的文明,有一次閒暇,他就微服去了養雞場,跟威廉半說話半打手勢的聊了很久。

當聊到極西之地一些國王的王權需要教皇認同才可以的時候,李世民氣的摔了杯子。作為大唐的帝王,這種事情放他身上,他絕對不會容忍!

“君權天授”和“君權神授”,只是差一個字,意義卻完全不一樣,一個是借“天”的名頭,權力還在自己手裡,一個是純純粹粹的借教皇的名頭。

可是他怎麼看,怎麼覺得五姓有一種把“君權天授”變成“君權學授”的意思~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