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孫千里之外的來信讓冷鋒的一顆心完全活了過來。

老孫是冷鋒的救命恩人,也是冷鋒來到大唐第一個認識的人。與劉淑雯長髮及腰的約定其實是冷鋒故意的,他很希望自己的婚禮能讓孫思邈當證婚人。

信件是從馮盎那邊發出來的,有馮盎的照顧,孫思邈的回程想來不會出問題。

馮盎是誰?冼夫人之孫,平定嶺南各地,經歷了不知道多少戰鬥,其出色之處不亞於李世民。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甘於平庸。

馮盎平定嶺南之初,有人勸馮盎說:“隋朝已經即將滅亡,國土分崩離析、時局動蕩,國內仍然大亂。

李淵雖然應運而生,但他的影響、教化尚未使人信服,嶺南、百越之地尚無所歸屬。你攻克平定二十個州,佔地方圓數千裡,豈是漢代趙佗的九郡能相比?

既然趙佗都能自立為王,為何您不加‘南越王’名號,開創萬世基業呢?”

馮盎卻回答說:“我家居留百越之地已經五代,州郡長官所轄之地僅我一姓,子女玉帛我已有,人世間的富貴,像我這樣的都少有。

我常常怕承擔不起重擔,使先人蒙受恥辱,怎麼敢效法趙佗自己稱王一方呢?”

於是斥退了進言的人。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偉大的人,如果他自立為王,關內平定後,或者李世民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再打一仗!

這一打仗可就不得了嘍,誰輸誰贏、傷亡多少暫且不說,高昌、薛延陀、吐蕃,哪個都會趁機來湊湊熱鬧。

原本馮盎這個時間只是把兒子馮智戴送到朝廷當質子,貞觀五年才入朝覲見,如今居然比歷史上提前了五年。

看來,我的出現到底打亂了時間線啊!

冷鋒將老孫的信收到抽屜裡,孫思邈在信裡問了一些醫學問題,剛好是冷鋒知道的,於是找了一張白紙寫回信:

“孫道長:……”

收到孫思邈的回信,讓冷鋒極為開心,連煩人的程處嗣帶著尉遲寶林來走後門也痛快地答應了下來,畢竟程咬金和尉遲恭的面子還要考慮的,你不收人家兒子當親傳徒弟就罷了,還不讓人家兒子進文院學習?

雖說年紀不太合適……

所以說,走後門是一個壞習慣,當程處嗣和尉遲寶林入學後,杜如晦也找來了,益氣養生的補品帶了一車,說是天下文院的老先生年紀大了,需要好好補補。

話說的情深意切,在把一車補品和幼小的兒子杜荷留在文院後,就滿意地離開了。

長孫無忌和李世民一樣,有鮮卑血統,雖然貴為國舅、趙國公,可是五姓七望的先生就是不願意教長孫衝。眼見程處嗣、尉遲寶林、杜荷都有大儒耳提面命,便走了李承乾的門路把長孫衝也送了進去。

有再一再二,就不能有再三再四,等冷鋒被無數的請柬禮單砸的頭暈眼花過後,發現教學樓的二層也滿了。

十四個教室,十三個滿員,一共六百七十五人。

大儒們更開心了,百十個老師輪流教學,輕鬆是輕鬆,可是輕鬆過了頭也就不是好事了。

現在好了,六百多人,雖然統一授課,可是課下時間每人也能用心地教五六個學生。

每個大儒都給自己的家裡安裝了一個小黑板,課下見到學子來問問題,就放下茶壺或者魚竿,歡喜地拿著粉筆開始製造粉筆灰。

大儒們開心了,冷鋒等人卻疲於奔命,十四個班級,每個人掰成兩半都教不過來。

冷鋒終於知道“自掘墳墓”這個詞語是什麼意思了。

幸好孔穎達、王、虞世南等人很講義氣,從國子監調過來兩個術算高手,高手到了什麼程度?拿著教科書邊學都能邊教。

這兩個人的加入大大緩解了術算的教學壓力。

就在團團轉的教學生活中,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了,夏日的炎熱依舊在持續著,八月份,還是夏天,不過和穀物等作物生長週期不同的小麥,卻已經到了收割的季節。

李世民從來都是言而有信的,以往帝王親耕,都是走走過場,把種子種下去就行了。到了他這裡,雖然中間的除草沒有親力而為,但是收割的時候卻舉行了收割大典。

天氣炎熱,穿不了太多衣服,偏偏麥子的麥芒還扎手扎胳膊,一個上午的時間,就把朝臣們折磨得叫苦連天。

李世民已經把地割了一半,此時在冷鋒這裡享受著冰鎮酸梅湯,指著遠處猶在奮鬥的朝臣對李承乾說:“看看,十指不沾陽春水啊!

種地簡單,挖個坑,埋上土就行了。朕舉行親耕大典,朝臣們都來拍馬屁,說朕親民,種地的時候一個比一個幹的多。

現在怎麼樣?讓他們收割就露餡了!”

李承乾也累的夠嗆,如果不是劉源過來幫了幫他,他一個人是不可能割完半塊地的。

皇帝下令:不許讓親衛侍從幫手。

劉源拿著太子地裡的一棵麥子對皇帝說:“陛下,穢物肥田確有奇效,太子殿下的半塊地,粗估可比微臣半塊地多收兩成以上!”

李世民調笑道:“看來劉卿可是慘敗啊!怎麼樣?辭官表什麼時候上?”

劉源苦笑著說:“辭官就不必了吧,微臣接下來還有很多事要做,比如推廣化糞池、在有水的地方推廣水力送水道,辭了官可就幹不了了。”

冷鋒笑道:“別擺出這樣一副表情,研究的事兒是魏王的,推廣的活兒就是你的,百姓們種糧能夠提高收成,這可是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事兒。改日你升官提爵,可別忘了請我們一頓!”

劉源正色道:“推動農業發展本就是在下分內之事,還有何臉面與國公、魏王、閻大匠爭功!”

“給你功勞還不要,真是個傻子!”

李泰一手拎一個裝著食物大筐,把其中一個給了李承乾才說:“研發這些東西,足矣令我們青史留名,而推廣這些東西,卻需要你滿天下地跑,這才是辛苦活兒。”

李世民想了想才對劉源說:“改日,朕給你擬定一張便宜行事的聖旨,未來幾年你就幹這件事吧。這兩樣東西是國公他們三個發明的,所以你的功勞就不會太大。

這樣吧,等你辦完這件事,朕允你長子襲爵,次子遞減襲爵,如何?”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