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的爺爺與老爸心裡為他驕傲自豪,參謀部長楓林、智囊團長洛彬,為華夏帝國有如此宅心仁厚,卻霸氣不愚昧的陛下而開心,古有之,君擇臣,臣亦擇君,現今也是如此。

反之,諸子百家之人,頭低下,不只是害怕還是羞愧,總之他們應該會感覺度日如年吧。

會議室詭異的安靜,只有丁一在會議室踱步的聲音,滴答滴答聲如敲動心房,不知何時就會使心臟破裂,這樣持續約一刻鍾時間,丁一坐回位置道:“繼續介紹吧,讓我看看還有哪些著名人物,至於如何對待諸子百家之人,最後再宣佈吧。”

介紹繼續,第十位是天星真人洪大同,洪大同出生於公元1899年,自小被陰陽宗遊歷道士收養,大災變前山西大同縣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炎黃國成立時,陰陽宗選他為外聯代表,也是新時代道教協會副會長。

第十一位是儒家孟子,歷史記載,孟子出生於公元前371年,崩殂於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子輿,戰國時期鄒國(大災變前山東鄒城市)人;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第十二位是儒家董仲舒,歷史記載,董仲舒出生公元前179年,崩殂於公元前104年,廣川(大災變前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故莊村)人,西漢哲學家;

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建立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

董仲舒宗把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儒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主張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

第十三位是儒家朱熹,歷史記載,朱熹出生於公元1130年,崩殂於公元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

朱熹祖籍徽州府婺源縣(大災變前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大災變前福建省尤溪縣)。他是宋朝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朱熹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博覽經史,治學嚴謹,著作宏富。他在訓詁、考證、註釋古籍,整理文獻資料等方面都取得了豐富成果。另外,他對天文、地理、律歷等許多自然科學,也都進行過廣泛研究。

第十四位是儒家王守仁,歷史記載,王守仁出生於公元1472年,崩殂於1529年,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大災變前屬寧波餘姚)人;

王守仁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透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王守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第十四位是兵家孫武,歷史記載,孫武出生於公元前543年,崩殂於公元前469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大災變前山東省北部)人;

孫武是華夏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著有鉅作《孫子兵法》十三篇,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有兵聖之稱;

《孫子兵法》全書共分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十三篇,闡述了戰爭中制勝敵人的規律,軍隊應該怎樣組織和建設,作戰時必須遵循的戰略原則,臨陣擊敵的戰術技巧,一些特殊的戰鬥方法,以及軍隊的後勤工作等,《孫子兵法》短短的13篇5000字,體現了孫武完整的軍事思想體系。

第十五位是兵家李靖,歷史記載,李靖出生公元571年,崩殂於649年,字藥師。雍州三原(大災變前陝西三原東北)人。李靖儀表魁偉,他寫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善於用兵,長於謀略,唐朝傑出的軍事家,有戰神之稱;

李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同時,他將治軍、作戰又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華夏的軍事思想和理論。

第十六位是兵家岳飛,歷史記載,岳飛出生於公元1103年,崩殂於公元1142年,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大災變前河南湯陰縣)人;

華夏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詩人,抗金名將、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入獄,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岳飛被兵家老祖孫武所救,心灰意冷隱居修煉;

岳飛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有武聖之稱。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第十七位是兵家徐達,歷史記載,徐達出生於公元1332年,崩殂於公元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大災變前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徐達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他話語較少而思慮精深,在軍中,軍令一旦發出便不改變,各位將領遵奉其令都凜然畏懼,而在太祖面前則恭敬謹慎像不敢講話一樣;

徐達善於安撫將士,與下級同甘共苦,將士無不感激他的恩德願意報效盡力,因此,兵鋒所向無不克敵制勝。更能嚴格約束部隊,所攻克大都會二處,省會三處,府城縣城一百餘處,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戰亂之苦。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