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偃的確不敢說自己的功績蓋過了三皇五帝。

堯舜禹且不說,因為宋王偃在內心已經認為自己的功績已經蓋過了他們,至於除了炎帝和黃帝之外的三皇五帝,宋王偃捫心自問,自己跟他們一比,還是略勝一籌的!

華夏人常常說,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炎、黃二帝是他們民族的始祖。

在歷史上,炎、黃二帝的記載實在太多,有人認為他們是遠古時期的帝王,有人認為他們是兩個部落,也有人把他們當作神來看待。

那麼到底是人還是神?至今仍然沒有明確的答案。

習慣上人們稱中華民族為炎黃子孫,而炎、黃是列為五方天神的五帝中的二位。《國語·晉語》,少典氏娶有蟜氏之女,生下黃帝和炎帝,而少典究竟為氏族名還是父名,則眾說不一。

炎帝的事蹟,書中有一些不同的記載,一般把炎帝與神農氏說成是一個人。

過去將炎帝和黃帝,說成是像夏、商、周三代的天子或秦、漢以後的皇帝那樣遠古時期的帝王。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國語》的說法有所不同,說黃帝在姬水邊長成,因而姓姬。

《史記集解》說黃帝號有熊氏,可能是以熊為圖騰而得名。

在早期部落之間的戰爭中,黃帝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是有功績的。

功績還不止於此,《史記正義》說:“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教民江湖陂澤山林原隰皆收採禁捕以時,用之有節,令得其利也。”

為什麼稱他為“黃”帝?

據《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東方木也,其帝太皋,其佐句芒,執規則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即祝融),執衡而治夏。中央土地,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繩而制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權而治冬。”

也就是說,黃帝為五天帝之中央天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領,又因專管土地,而土是黃色,故名“黃帝”。

關於炎帝,人們認為也為少典之子,與黃帝兄弟相繼,但《帝王世紀》認為炎黃之間凡隔八帝五百餘年。

漢高誘注《淮南子》,說赤帝就是炎帝,少典之子,號神農,南方火德之帝。或說炎帝是生活在姜子一帶的部落首領。

《世本·帝系篇》把炎帝和神農氏連到了一起,認為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班固說炎帝“教民耕農,故號曰神農氏”。對古老的農業生產作出了貢獻。

一種傳說認為最初炎帝做了華夏族的帝王,黃帝只是炎帝屬下的諸侯。

炎帝的事蹟,古書中有一些不同的記載,一般常常把炎帝與神農氏說成是一個人,如《帝王世紀》即說“炎帝神農氏”,因此,像教民食五穀、創制耒耜等農業發明的功績,也就自然歸於炎帝身上了。

據說炎帝一族傳了八代,共五百三十年,“無制令而民從”,完全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但是傳到了第八代炎帝榆罔時期,“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可是榆罔卻不能阻止,而且後來榆罔也開始不斷“侵凌諸侯”,於是,諸侯紛紛脫離榆罔,歸順於黃帝。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黃帝修明政治,整頓兵力,鼓勵生產,安撫百姓。

經過一番準備,率領諸侯在阪泉(相傳在今河北涿鹿東南,一說在山西運城)與炎帝榆罔交戰,經過三次大戰,終於打敗了榆罔,黃帝遂取而代之,做了帝王。

也有人說黃帝與炎帝本是兄弟,所以雙方的部落聯盟很快融合為一,後世稱炎黃子孫即來源於此。

之後,黃帝又經過一系列南征北討,制服了不順從的諸侯,天下復歸於太平。

黃帝採取無為而治的政策治理天下,得到了人民的擁戴,農業生產得到發展。傳說黃帝還創造發明了舟楫、杵臼、弓箭、房屋、門、棺槨、文字,為華夏文明的發展立下了卓越的功勳。

有關黃帝神話傳說的主要部分,莫過於黃帝與炎帝、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爭了。

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中,黃帝“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圖騰的部落為前驅。以雕、鶡、鷹、鳶為旗幟”,戰爭的規模顯而易見。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則異常慘烈,“血流漂杵”。

在這場戰爭中,雙方都施出了神功魔法。起初,蚩尤施展法術,即刻大霧瀰漫,人馬相對而人影莫辨。黃帝便令風后製造出指南車,識別了方向,將蚩尤打敗。

隨後,蚩尤又請來了風伯、雨師,一時間,風雨大作,急風暴雨把黃帝的人馬攪得人仰馬翻。黃帝又請來了天女“魃”,止住了暴雨,指揮大軍以雷霆閃電之勢,衝亂了蚩尤部下的陣形,乘勝捉住了蚩尤並把他殺掉,將其頭顱埋在涿鹿。

炎帝、黃帝作為功績卓著的賢明帝王,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炎帝、黃帝死後,黃帝的一些後代子孫如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等,又先後做了帝王,他們不忘炎帝、黃帝對於華夏文明的開創之功,把炎帝、黃帝奉為始祖,率領臣民依時節祭祀、供奉。

這樣,炎帝和黃帝就成了華夏族的共同祖先了。

後來,由華夏族發展而成的漢族、中華民族,也繼承了這一傳統,一直尊奉炎帝、黃帝為始祖,於是也就自稱為“炎黃子孫”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這一日宋王偃在外面微服私訪,聽見了書院裡的這陣陣的讀書聲,不由得站在那裡發怔。

不錯不錯,就是這個味道!小小年紀讀孔老夫子的“之乎者也”幹嘛?

“鄒衍,各地的書院都修建完畢了嗎?”

鄒衍聞言,垂手道:“回大王,還有一些諸如吳郡、會稽郡的偏遠地方還在修建當中,不過國家已經暫時徵用了原來的私塾,想必是不會耽誤學子們的上課的時間的。”

“嗯。”宋王偃微微頷首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尤其是學子們的時間更為可貴!若是他們少壯不努力,豈不老大徒傷悲乎?”

聽到這話,鄒衍不由得敬若神明地跪下來說道:“大王!您真的是出口成章啊!臣暫且記下了!”

隨後鄒衍又忙不迭地向不遠處的私塾先生借了狼毫和紙張,開始記錄下宋王偃剛剛所說的經典的句子。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大王,依臣看,這完全可以張貼在每個書院的過道上,和每個班級的教室裡,作為名言警句使學子們日夜聆聽大王的教誨,不時地對您歌功頌德!”

“……”

溜鬚拍馬到這種地步,亦是奇葩。不過這樣高調的做事,宋王偃表示:寡人喜歡!

“善!”(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