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情況,還是要等首飛後,根據試飛工作來確定,畢竟,現在我們得到的,都是理論資料。”馬老告訴謝凱。

謝凱也知道情況。

飛機再大,理論效能再強,都只有飛起來後得到實際資料才能知道。

理論跟實際總會有很大出入的。

現實中,有很多因素是之前無法預計到的。

“首飛還有多久?”謝凱直接問了時間,“我們需要根據運-15的具體效能資料來決定引進多少伊爾-76。”

“總裝還有三個星期才能結束,地面滑跑實驗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至少需要半年時間……”程不時看著馬老,馬老暗中點頭後,才謹慎地說了一個時間。

半年的地面滑跑實驗,已經很快了。

每一次的試驗,都是為了找出問題,然後改進設計,最後在地面上沒有任何問題,才能開始首飛。

任何一款飛機,從樣機製造完成,到最後試飛定型,都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很多甚至長達數年甚至十年時間。

眼前的這架,其實算是運-15的第二架樣機了。

第一架用來做地面靜壓力實驗的,已經在實驗車間,大多數實驗都已經完成了,最後將會被破壞,用來檢驗飛機結構設計的強度等。

至於更早期用於風洞實驗的模型等,那都不是現在需要考慮的。

研發成本高,周期長,就因為這些工作缺一不可,任何實驗資料都不能少。

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在缺乏資金的情況下用各種省錢的土辦法來創造更高效的方式,當年沒有超級計算機,用算盤打出原子彈各種理論資料,最後比超級計算機還精確。

運-10在研發過程中,一直都缺經費,所以,各種省錢的土辦法都用,最後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理論。

在繼續研製過程中,之前用的方法,不僅可靠,還讓研發成本大幅度下降。

可謝凱現在需要知道這飛機的真實性能資料。

“這跟採購伊爾-76沒有多大關係吧?即使實際效能符合理論資料,發動機也會限制批量生產。”程不時擔憂地看著謝凱。

雖然他一點都不願意國內採購別的飛機。

“如果效能符合理論資料,咱們就直接用錢砸發動機出來。少量採購伊爾-76填補尋求就行了。”謝凱明確表示了自己的態度。

只要國產大飛機能有前景,符合需求,尺寸什麼的小點,都不重要。

在瞭解到運-15的實際情況後,謝凱再次離開了基地。

連嶽林等人都沒見。

“立即跟烏克蘭方面聯絡,讓小舅先期不要採購多了,最多不超過0架伊爾-76。”謝凱回到辦事處後,就讓人跟柳東盛聯絡。

“柳總反饋回來訊息,那邊可能搞到伊爾-76的全套製造圖紙。”

工作人員把烏克蘭的情況作了彙報。

“那個現在基本上算是雞肋,咱們在某些領域,已經走在蘇聯同型別技術的前面了。”謝凱可以自豪地說這話。

哪怕伊爾-76在0年後同樣在持續生產,現在的他,可以自豪地說,不是那麼重視了。

運-15的最大起飛重量比伊爾-76少了四十噸啊!

而伊爾-76運輸機秉承著蘇聯裝備一貫的特色——傻大粗,耐操,空重超過90噸。

大飛機,越重,使用成本也就越高,畢竟需要消耗更多的油料來維持飛行不是?

原本,國內航空工業基礎是學的蘇聯的,但是後來發展運-10,就開始使用西方的標準,技術也向著西方靠近。

西方的飛機,因為材料跟工藝更先進,同等型別的,重量要比蘇聯的輕不少。

當然,也因為這些原因,西方的飛機在耐操程度上,是沒法跟蘇聯比的,在非洲草原上的狂野起降,同型別的西方飛機是沒辦法做到的。

“咱們的技術超越蘇聯?”工作人員有些不理解。

他也知道謝凱的性格,見謝凱沒主動解釋,自然也就沒有繼續問。

“伊爾-76的製造資料如同雞肋?謝凱什麼時候這麼不重視蘇聯技術了?”柳東盛拿著手中翻譯過來的電報,問羅峰。

羅峰更是不知道。

“沒有別的?”

“有,凱哥說,先期搞的數量不能超過0架,之前在國內時候說的五十架太多了。不知道他又抽什麼風,過了這村就沒了這店……”羅峰還是有些惋惜的。

伊爾-76運輸機,是好東西。

尤其是現在價格還便宜。

明天去看了空軍基地的伊爾-76現實情況,直接就可以談價格了。

“其實0架的數量倒是不錯,整個烏克蘭境內擁有的伊爾-76數量也不到50架呢,搞太多,麻煩。即使兩千萬美元一架,這也得十億美元了……”柳東盛倒是覺得這數量比較合理。“可我就想不明白,他為什麼就瞧不上伊爾-76的技術圖紙了。即使不仿製,用來參考學習,也是不錯的啊。”

以柳東盛對謝凱的瞭解,從最開始,謝凱一直都最希望搞到的是來自蘇聯的技術資料。

搞到資料,不是為了自己直接用圖紙來製造,而是研究蘇聯的技術過程進行學習,彌補國內的不足。

404基地是一個科研基地,如果一個專案從頭開始搞,搞成功也會跟國際上有不小的差距。

如果站在他國科研基礎上,學習的過程中消化,加以自己的理解,然後再開發更先進的出來,這起點就會高很多啊。

謝凱怎麼就轉性了呢?

要知道,蘇聯境內,可是有不少收破爛的,連各種工廠裡面的廢紙都收購,運回去加以整理,作為學習研究資料使用。

現在居然瞧不起伊爾-76的製造圖紙。

難道是因為搞了太多技術資料,謝凱膨脹了,膨脹到瞧不上伊爾-76技術圖紙的程度了?

既然這樣,謝凱應該是想要安-14這種世界最大戰略運輸機的圖紙了。

“搞安-14的圖紙?小舅,這個難度太大了。紅旗集團不是跟安東諾夫有很多合作嗎?之前才引進了全套安-戰略運輸機的設計製造圖紙呢!”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羅峰被柳東盛的喃喃自語給嚇到了。

安-14魯斯蘭運輸機,是目前世界上除了安-5外,最大的軍用運輸機。

空重175噸,最大起飛重量405噸,載40噸貨物可以飛行11500千米,10噸也能飛超過400公里的航程。而且還有一款150噸運輸能力的型號。

一架,僅僅成本,都得數億美元。

整個蘇聯都生產不了多少架。

生產出來,也用不起。

現在好幾架停在安東諾夫的製造工廠外面。

說是蘇聯的國之重器,也毫不為過。

柳東盛居然想要搞安-14這種大飛機的全套圖紙。

哪怕搞更大的安-5,或許都更容易,畢竟安-5那樣的飛機,幾乎難以找到用武之地。

“這有什麼難度大的?讓他們複製一份給咱們就是了。只要圖紙,又不要技術,這個可以給國內學習嘛。等以後搞出兩百噸的飛機後,直接就可以製造這樣的大飛機了……有了參考,搞三百噸的也容易……”柳東盛真心不覺得這難度有多大。“早點休息吧,明天去看看那些飛機,0架,至少也得四億美元啊……”

想想這價格,就肉痛。

羅峰嘴角抽搐了一番,終究還是沒說柳東盛得了便宜還賣乖。

第二天一大早,蘇聯的將軍們就派車來接柳東盛了。

特拉克夫親自來迎接柳東盛等人。

已經不再是裝甲車,僅僅只是兩輛還算不錯的吉普車。

現在這些還沒有歸屬的蘇聯軍隊,現在的日子可以用窮困潦倒來形容。

連生活物質,都是靠著柳東盛給了一些業務而採購,這不過也是杯水車薪。

距離基輔一百多公裡的一座空軍基地,這是蘇聯大型空軍基地之一,機場周圍,一些隱蔽的防空火力已經廢棄,就在基地入口有兩個武裝哨兵松散地守著,一點軍事重地的感覺都沒有。

缺乏維護保養,基地入口兩側的道路野草茂密得不行。

到了這附近,一點軍事重地應有的逼人的壓抑感都沒有,反而給人破敗、荒涼的感覺。

從入口到機場,柳東盛發現,這些原本應該是一個國家戰略裝備的大型運輸機,就這樣凌亂地停放在跑道上以及兩側的停機坪上。

很多飛機旁邊,甚至凌亂地散落著一些零配件,也不知道是為了更換還是從這些飛機上拆下來的。

“這些飛機還能飛起來?”柳東盛看著眼前這些龐大的運輸機,很是懷疑。

很多飛機外表上,都已經油漆脫落,有了不少斑駁的鏽跡。

這特麼的得多長時間沒有認真保養過?

沒有保養,飛機狀況能好?

甚至柳東盛覺得,這些飛機能不能飛起來都是個問題。

目前好像只要沒有分配妥當的蘇聯遺產,都是這樣的狀況,缺乏維護保養。

“這些飛機由於缺乏經費,確實很長時間沒有保養了。但是內部都是沒有任何問題,狀況非常好……”特拉克夫一臉自豪。

偉大的蘇聯雖然不復存在了,但是偉大蘇聯強大技術製造的東西,不是那麼脆弱的。

“哪怕在這裡停十年八年,依然能飛……”

這話,就有吹牛的成分了。

不過柳東盛並沒有跟特拉克夫槓,而是直接向著距離他最近的一架伊爾-76走去。(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