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15還沒首飛,到時候直接用伊爾-76作為載機平臺,驗證我們的預警機……”

謝凱在跟龍耀華等商量好後,直接去找了馬鳳山團隊。

運-15的進展雖然不錯,到現在,依然還處於樣機研製過程,剛剛開始進行地面滑跑試驗,連首飛都沒有。

寬體的運-15,看起來比運-10龐大了很多。

雖然機翼跟機高都沒有多大變化,僅僅是由原來的窄體改成了寬體。

窄體變成了寬體,也沒有增加太多空間,作為客機,中間依然是只有單通道。

跟伊爾-76對比起來,還是要小很多。

謝凱對這樣的飛機,已經很滿意了。

作為空中預警機平臺跟空中加油機平臺,最大起飛重量150噸級別的飛機,終究還是有些小,特別是載重量等問題。

伊爾-76大多型號的載重量都只有40噸左右,最大起飛重量在00噸左右。

運-15要想達到這樣的效能,設計跟基礎都必須比蘇聯更好,目前根本沒可能。

“可我們是按照運-15進行設計的。”程不時皺眉看著謝凱,“伊爾-76引進後,會對咱們的大飛機造成不小影響,會少很多訂單。”

“資金不會缺,運-15只不過是論證技術。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航程超過9000公里,最大起飛重量在0噸以上,載客量能到00座左右的民航客機。那樣的飛機,用來改造成軍用運輸機跟其他空中平臺,也容易很多……”謝凱沒有解釋太多。

運-15確實就是一個技術驗證的專案。

這種飛機,用來做幹線客機有些勉強。

運-0,按照目前積累的技術經驗,搞起來也就比較容易了,到時候運-0會作為一個基本型號,再以此為基礎,研發民用版本,軍用版本。

“要不,把你那架伊爾-76借給我們?”馬老沒說會阻止國產大飛機專案前景什麼的,直接就開口問謝凱借飛機,“其實之前跟空軍那邊的技術團隊都在討論,兩個方案,一個是更大型的,至少要以運-15下一代兩百噸級別的飛機,那個功能更先進,可以作為戰略預警機使用……”

“感情在這裡等著我呢。我們基地那架算了,使用的次數太多了,過幾天給你們調集一架新的用於實驗。”謝凱一臉笑容。

獲得了馬鳳山的支援,也就容易了。

國產大飛機,這位可是當家花旦,絕對專家。

“說說運-15吧,現在所有人都在關注這專案。等待還是藉著機會低價採購,是最有爭議的。”謝凱轉移了話題,說明了自己的目的。

運-15的情況,他們都知道。

短時間內要進入批次製造,可能性不大。

“去車間吧。”馬老點了點頭,讓謝凱跟著去組裝車間看運-15的樣機。

設計研究團隊大部分都調回了404基地,大飛機的樣機也在這邊進行組裝。

畢竟現在無人機的研究成果不多,也沒可能大量製造。

這邊只有一個總裝車間,一進入車間,就能看到那架外面已經蒙上金屬蒙皮,內部正在裝配各種電子設備的大飛機。

“這就是我們的運-15麼?”

看著眼前已經成型的大飛機,謝凱心思有些複雜。

不再像運-10那樣細長;同時也沒有伊爾-76那樣短粗。

謝凱這是第一次看到完整的運-15,哪怕他回基地的時間不少。

跟旁邊在裡面接受改裝的超-7乙戰機,絕對是巨無霸。

可謝凱見識到了安-14跟安-5這些巨無霸後,對於眼前機體比運-10粗壯了不少的大飛機,謝凱真心沒有什麼激動的了。

何況,眼前的飛機,尚未飛上藍天翱翔。

這,就是國內航空製造業最尖端的力量了。

“機體長47.米,翼展48.57米,高1.5米……按照超級計算機模擬運算的理論飛行數據,地面最大滑行重量為154噸,最大起飛重量15噸……”馬老自豪地向謝凱介紹著,看著眼前的大飛機,這位大佬的眼神中如同看自己孩子一般慈愛。

“飛機自身重量多少?”謝凱比較關心這個,“運-10無法作為空軍加油機平臺,就因為自身重量太大,能攜帶的燃油數量太少。”

越是進展快,深入研究,就越明白當年為什麼運-10被下馬。

各種問題,都是太過樂觀了。

國家當年根本就沒錢來砸這些問題。

這些年404很大一部分資金砸到了大飛機裡面,前前後後加起來,至少上百億的資金,到現在,幾乎沒有見到利潤,訂單還是一些友情訂單。

“這就是目前我們最大的進步。這架飛機,自重只有58噸。”程不時臉上更是自豪。

謝凱聽到這個,頓時變得驚喜起來。

平時沒有瞭解具體情況,現在知道了,自然驚喜。

“運-10的空重都達到了58噸,運-15無論是長度還是機身直徑都增加了不少,怎麼總重量沒有增加?”不是謝凱懷疑,而是太難相信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要是真的,困擾國內航空製造業發展的一些基礎技術,已經被解決了。

“運-10之前沒有大壓機,機身為了保證結構強度,不得不加厚材料;另外,原本的材料也沒有取得突破,這幾年,在基地跟冶金工業部相關單位的合作下,原本一直沒有搞出來的LC4高強度鋁合金也開發出來,在有了大壓機的鍛造後,強度更高……”

聽到這些成果,謝凱突然有了一種想哭的衝動。

這些被稱之為航空產業進步路上攔路虎的基礎技術,終於取得了突破。

“目前國內正在研究LC6,蘇聯的B96合金技術當初我們國內拿到了,小批量實驗室條件製造下,效能還不錯。另外,為了進一步減輕飛機自身重量,增加機體結構,我們在運-15的設計過程中加入了TC4鈦合金。用TC4鈦合金在大壓機鍛造後作為飛機主大梁,同等結構強度下,重量減少了至少8噸……”

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向謝凱介紹著眼前這架飛機上面的技術成果。

僅僅使用鈦合金,機身重量節省8噸,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飛機可以多帶8噸的燃油,可以多攜帶8噸的貨物!

意味著飛機可以飛得更遠……

唯一不好的就是製造成本增加的不少。

一噸鈦合金,尤其是TC4這樣軍用級別的頂級鈦合金材料,製造難度本來就高,一噸僅僅材料都得二十多萬。鈦合金屬於難加工材料,加工困難,加工費用更高。

“使用了多少鈦合金?”謝凱估算著價格。

要是成本太高,最後這飛機價格喜人了,就不美麗了。

“.5噸左右,成本要增加好幾百萬。”程不時有些尷尬。

運-15的成本,比運-10的成本增加了幾乎一倍。

“這還沒什麼問題,最大載荷情況下,航程多少?”謝凱問出了最想知道的事情。

運輸機,特別軍用運輸機,這是最重要的指標。

當年運-10之所以在民航客機失去發展前景,最終也沒有被缺乏大飛機的空軍看中,就因為各種指標太差。

最大起飛重量110噸,空重就達到了58噸,剩下5噸的重量用來分配給飛機搭載的燃油跟載荷。

改裝成空中加油機,整個飛機中連自身飛行需要的燃油,總共也就5噸,最多有四十噸燃油給戰機加油,而用轟-6改成加油機,最大載油量都有四十噸,如果換裝渦扇發動機,最大載油量也有50噸,運-10並沒有優勢。

至於預警機?

最開始的運-10,商載五噸的時候,最大航程800公里;商載15噸航程就降低到6400公里。這只是航程,不是作戰半徑。

而404接手後,一直都在改進,至少有五次重大改進了,解決了不少問題。

即使這樣,依然無法滿足軍用需求。

現在運-15因為各種基礎技術的解決,效能達到了超乎想象的程度。

波音77-0B最大起飛重量151噸,空重都有66噸,這或許就是這500公斤鈦合金節省出來的。

剛好減輕重量八噸呢。

“如果載重40噸,最大航程在400公里左右。”

“達到了伊爾-76的水平?”謝凱更是驚疑不定,一時間有些不敢相信。

伊爾-76大多數機型,在載重40噸的時候,航程也就400公里,當然有些改進型可以超過5000公里的航程。

如果真的這樣,無論是搞隱身戰機,還是搞起飛重量更大噸位的運輸機,基礎都非常好了。

C99這樣的客機,最多零幾年,就能搞出來。

“差不多。不過,如果我們的渦扇-8如果無法按照預期的進展,解決問題,跟運-10一樣,無法投入商用,進口發動機,並不是靠譜的……”馬鳳山嘆了口氣。

謝凱看著眼前的大飛機,失落的同時,變得期待了起來。

該死的發動機,這是一直存在的問題。

早就已經不著急了,只能靠著等。

關鍵是現在其他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運-15,沒有任何一個零部件採用進口。

哪怕這臺飛機裝的,都是使用的四臺渦扇-8,東風動力廠生產的,使用壽命不高,也就五百小時,比目前渦扇-6G的使用壽命還低很多。

有這樣的飛機,還要那麼多伊爾-76幹什麼?(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