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金箭

戰爭的勝負,取決於實力,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勝負很快就會分出。流寇這邊,兵沒有官軍多,各種器械也比不上官軍,後援糧草之類,更是沒法去比。

面對官軍摧枯拉朽式的攻擊,守城的流寇在城上越來越站不住腳了,伴隨著攻上城去的官軍逐漸增加,城下停止炮擊,大隊人馬瘋狂地向城上湧去。

綿竹關上,雙方展開殊死搏殺,都是不停地投入兵力,你爭我奪。一場激戰,從中午時分一直打到傍晚,高一功劉方亮所統率的部隊,確實頑強,拼死抵抗,絕不後退。

嶽肅的軍隊,更是不可能後退,催戰的鼓聲連綿不絕,前赴後繼。雙方又血戰一夜,終於因為高一功和劉方亮力竭戰死,官軍才取得勝利,攻佔綿竹關。

這一場血戰,官軍也有不少的傷亡,司馬喬禹的兵馬,死傷數千人,降軍死傷過萬。流寇同樣如此,死傷過萬,餘者不是逃跑,就是歸降。嶽肅對歸降的流寇士兵,恩威並用,仍發放銀子,撥給土地,遣兵馬分頭押往陝西河南。

丟失綿竹關,李自成大驚,原本還想做一個川中王,可現在看來,是沒有那個機會了。雖然蜀道難,攻取不易,但也要分是在什麼時候。歷史上,張獻忠可以憑藉地利,和韃子糾纏多年,那是因為對手是韃子,老百姓會站到張獻忠的那一邊。可現在的對手是朝廷,老百姓可以看出來,上去拼命真的會死,可要是投降,朝廷會給他們發銀子,分土地,讓他們過太平日子。

領軍的嶽大人天下聞名,不比其他官員,那可真的是說一不二。打仗和危險,投降很幸福,流寇的意志已然開始鬆動。他們當初跟著李自成造反,為的還不是有口飯吃,現在朝廷都能給他們,又何必繼續造反了呢。打仗是要死人的。

士兵沒有了戰意,李自成有些著急,官軍穩步推進,用不了多久,就能打到成都。李自成明白,要是擁兵據守,成都一旦被包圍,自己就再也無法脫身,不能坐困一地,要利用地形,避實就虛,伺機與官軍交戰。

李自成也是行軍多年,深知進退,當下,分兵五路,只叫眾將分散隱蔽,小心迎戰,官軍人多,糧草消耗必大,只要堅持幾個月,必然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這五路兵馬,每路都有兵馬五萬,其中一路,由李自成親自統率,其他四路,分別由李過郝搖旗袁宗第張化龍統率。

安排完了,大軍即刻分散,各自行動。五路大軍,四路都是李自成的兵馬,唯有張元化是張獻忠的人。張化龍部,離開成都,就朝西北都江堰方向移動,可以說,到了都江堰,再往西北走,那邊盡是山區,道路無比難行。

可是,張化龍沒有往大山裡鑽,而是在都江堰一帶安營紮寨,隨後就派親信士卒,前往綿竹關方向。

張華龍王雙禮嚴錫命汪兆麟這些人,都是張獻忠的死忠,在得知張獻忠歸降朝廷的訊息後,就已經暗自派人出外打聽,看情況到底如何。後來確定,張獻忠確實歸降,而且還得了官職,前往北京享福。既然朝廷既往不咎,那大家夥還繼續造反有什麼意思,這幾人遂產生歸降朝廷之意。怎奈李自成就在成都,只能隱忍,前些天,有人前來送信,他們認識張獻忠的筆跡,一看到自己的主子,讓自己跟著歸降,更加是堅定了決心。眼下,官軍綿竹關,李自成覆滅就在眼前,趕巧李闖又分兵,讓他們自領一隊。幾個人合計一下,先假意轉移,一到都江堰,就送信給嶽肅,表示願意歸降。

嶽肅的大軍已到什邡,今日剛安營紮寨,就有人前來稟報,說營外有人要見大帥,說有機密要事。嶽肅立刻接見,信使呈上密信,嶽肅看罷,心中大喜,又詢問一番成都的情況,這才讓信使下去休息,等候回書。

信使退下,嶽肅轉頭看向下手坐著的蔣傑,說道:先生,咱們距離收復四川不遠矣。

蔣傑微微一笑,說道:大帥率雄兵入川,李闖不過一介瓦犬,滅亡只在朝夕。眼下,張化龍這些將領又願,更是天助大帥。

是呀嶽肅點了點頭,說道:李自成分兵五路,每路五萬人馬,想要借川中地勢與我軍遊擊。先生,請看張元化的這封書信。嶽肅說完,把信遞給蔣傑。

蔣傑起身上前接過,再回到座位觀瞧,待他看完,就聽嶽肅問道:先生,此時此刻,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與敵交鋒。川中地勢曲折,李自成又如泥鰍一般,這等地形正好有利與他。我軍最後雖可獲勝,怕也要費不少時間。每多耗一日,這麼多兵馬的糧草可是不少呀。

若是沒有張化龍他們歸降,咱們按部就班,步步為營,確實要耗費不少時間,但現在有了張化龍他們,咱們要消滅李自成,不過是輕而易舉。屬下在看到信使進賬之時,就已經為大帥想好破敵之策。蔣傑從容地說道。

哦先生請講。嶽肅連忙說道。

李自成分兵五路,咱們可以分兵四路,以張元化的人馬為前導,將李自成的兵馬分而滅之。李自成和他手下的將領,現在肯定不知道張化龍已經歸降,咱們給張元化送一封信,令張化龍馮雙禮汪兆麟嚴錫命各帶一軍,裝作被我軍擊敗,四散奔逃的樣子,分別投奔李闖各軍,而大帥所率的四路兵馬,在後佯裝追擊。只等張化龍等部與李自成等部匯合,然後裡應外合,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李自成的兵馬自然全部覆滅。蔣傑微笑地說道。

妙實在是妙只是嶽肅猶豫一下,又道:怕只怕張元化等人是詐降,我軍兵力一分散,他分頭將我軍主力引入流寇埋伏圈內,那可就糟了。

大帥多慮了,張化龍他們現在送信,可見是真心歸順,還有此計並非張化龍主動提出,料想他沒根本沒有想到這一層。大帥如果擔心,咱們可以穩妥一點,一個一個的剪除。蔣傑說道。

嗯什麼事都不能心急,就如先生所言,一個一個的剪除吧。只是,要是一個一個的來,訊息是不是容易走漏,給以後的行動造成阻礙,令流寇有了防備,不再中計。嶽肅又道。

這個無妨,川中地勢險要,聯絡不便,而李自成分出的兵馬,又不可能距離很近,咱們現在查出他們隱藏的地方,再行做最後佈置,也來得及。蔣傑說道。

就依先生所言,本帥馬上就派出偵騎,先查出那些流寇藏匿的所在。

四路人馬,每路五萬人,不管走到哪裡,都很扎眼,想要找到行蹤,一點也不苦難。

嶽肅沒到成都,就先偵騎四處搜尋,等抵達成都之時,李自成各部的行蹤,已然被找到。李過的兵馬,盤踞在大邑縣周邊的山中;郝搖旗的兵馬,躲在寶興縣一帶的山中;袁宗第的兵馬,跑到了峨眉山;李自成的兵馬,還在往越西一帶行進。

命人取來四川地圖,嶽肅與蔣傑詳細分析了一下地形,很快拿出一個方案。李自成走得遠,那就先不動他,把他的爪牙解決,再最後收拾也來得及。

嶽肅修書給張化龍,命他按照自己的計劃行事,並授予官職,為首四人全都是都督同知,並且保證,只要幫助朝廷,剿滅流寇,還有升賞。嶽大人也是痛快,直接許了武德將軍的頭銜。

張化龍等人都已決心歸順朝廷,而且嶽大人的計劃都是天衣無縫,聽命行事,撿一個武德將軍回來,又何樂而不為。於是,張化龍分兵三路,每路一萬七千人,分別向大邑縣寶興縣峨眉山移動。

嶽肅也出了三路兵馬,除卻去大邑縣的曹變蛟外,其他兩路全都流寇的人馬。原本嶽肅打算,這三路全讓降將前往,許以五品驍騎尉的勳位,可是曹變蛟與李自成有深仇大恨,非要請纓出戰,嶽肅便順水推舟,遂了他的心思,還將司馬喬禹的兵馬撥給他。

出擊順序是這樣的,大邑縣離得最近,曹變蛟假裝擊敗張化龍的部隊,攆著張化龍的兵馬朝大邑縣方向而去。張化龍裝作狼狽不堪的樣子,去投奔李過,言明官軍的厲害,讓李過趕緊逃跑。反正不管你李過跑不跑,當天晚上,張化龍就會突然動手,縱兵放火,引曹變蛟的兵馬來襲,裡應外合,幹掉李過。

李過有勇無謀,哪知是計,被張化龍瞞過,到了夜晚,張化龍突然動手,李過軍猝不及防,死傷慘重。緊跟著,曹變蛟率軍殺到,流寇更是無法抵擋,混戰之中,李過被曹變蛟親手斬殺,也算是給曹文詔報仇了。李過的手下,不是被殺,便是歸降,大邑縣之戰,也就此結束。

首戰告捷,另外兩處也展開行動,賀一龍王義勇追著馮雙禮的兵馬朝寶興縣進發,劉希堯與惠登相追著嚴錫命汪兆麟的兵馬朝峨眉山進發。他們走的極快,又是提前動身,李過手下逃得性命的士卒,想去前去報信都來不及。

具體的戰鬥的過程,不用細說,和擊敗李過是一樣的,都是趁夜無防,裡應外合。

先後殺敗李自成的羽翼,四川地方已經可以說基本收復,嶽肅張榜安民,嚴肅軍紀,又給百姓與投降的流民分發土地。已經有地種的百姓,如果沒有田契,你既然種了,那塊地就是你的,嶽肅直接頒發地契,還沒有地的,嶽肅就將閒置的土地,分給他們,也發給地契,甚至還給銀子。不僅如此,嶽肅甚至還曉諭百姓,張獻忠以前的政策,三年免糧,朝廷照樣施行,三年之內不必納糧,好好過日子就是。

一系列的惠民措施,令川中百姓歡聲雷動,各個高呼嶽青天的大名。

除了安撫百姓,嶽肅少不得也要發兵前去肅清流寇餘孽,不過,川中也實在沒有什麼餘孽了,那些前番逃走了流寇,一看到朝廷如此寬厚,乾脆主動趕來歸順,嶽肅不僅一視同仁,而且對領軍的將領,還有優待,甚至給予官職。

這一下,投降的流寇更多了,幾乎沒怎麼打,四川境內就太平了,剩下的不過是李自成一家。沒有了羽翼,李自成可謂是落水狗,平日裡那些流寇將領都不敢和李自成動手,但是現在,痛打落水狗的事,誰都願意去做。

不少降將主動請纓,想要擒拿李自成,嶽肅都一一同意,讓他們前去抓拿。可惜,李自成不愧是打游擊出身的,逃跑的速度不是一般的快,很快就竄出四川,逃到了貴州境內,並按照牛金星的建議,大肆拉攏貴州的土著,攻城掠地。

嶽肅是不督貴州軍事的,如果越界提兵,即便是剿匪,也是大罪。所以,嶽大人只能先行請旨。不料,朝廷給的回覆,卻令嶽肅大感失望。

愛情勞苦功高,先後收復河南陝西四川等地,使海內跳梁一蹶不振,朕心甚慰。現眾多流寇皆已降服,李自成一人不足為慮,此賊逃入貴州,更如甕中之鱉,朕已下旨,令黔國公沐天波率軍進入貴州,剿滅李自成,料想大功必成。中原各地,被流寇荼毒久矣,急需安撫,卿家當務之急,乃是穩定中原,行安民之策,肅清中原流寇之餘孽。卿家此番之功勞,實在曠古絕今,真乃百官之表率,不負託孤之重,大明中興第一人。現特旨加封為正治上卿,世襲罔替。

旨意很是明白,剿匪已經告一段落,不用你嶽肅接著去打了,由現任黔國公沐天波率軍前往。沐天波在前文之中已經交代,是嶽大人的小舅子,沐啟元的兒子,崇景三年之時,沐天波就死了,因為離京師太遠,嶽大人的事又多,也沒去雲南祭拜。

再說一下這個正治上卿的官位,這可是僅次於柱國的二品勳位,地位崇高。現在封給嶽肅,也可說是實至名歸。

嶽大人聽了聖旨,無奈一笑,領旨謝恩,然後寫了一道謝恩的摺子,讓傳旨太監帶回京城。

仗不用繼續打了,嶽肅開始整頓兵馬,派出部分軍隊,到陝西河南一帶清剿流寇餘孽。說句實在話,嶽大人給了流民這麼大的甜頭,有幾個還願為寇,基本上各個地方都安靜下來,差的只是休養生息。

作為一軍統帥,打了勝仗,手下的將領也是要給些甜頭的。嶽肅又繼續上本,給手下的將領請功,不管是朝廷的將領,還是降將,最少都要提拔一級,視功勞大小,賞些世襲的散官也是在所難免,以前的承諾,全部都要兌現。

這一忙活下來,很快過了兩個月,這兩個月來,嶽肅除了在四川處理公務之外,也時刻盯著貴州的情況。一旦沐天波出什麼事,他這個做姐夫的,也能夠儘快拉上一把。不過,沐天波並沒有令朝廷失望,和李自成打了兩仗,把流寇打的是哭爹喊娘,狼狽而逃。現在到處逃竄,也不知逃到哪裡去了。

這一日,正在處理公務,突然有護兵前來稟報,說轅門外有人求見,說是大帥的老熟人,有緊急要事要和大帥當面說。

一聽是老熟人,嶽肅納悶起來,尋問了一些那人的體貌,似乎也沒有什麼印象。不過來人既然這麼說,嶽肅也就傳見,自己身邊護衛眾多,難道還怕有人行刺不曾。

不一會功夫,護兵帶了一個中年人來到後堂,此人一見嶽肅,馬上跪倒在地,顯得很是激動地說道:小人方吉,叩見嶽青天。

從這人進門,嶽肅就一直打量,印象之中,並不認識此人,可是看此人的表情,似乎也不像是做作。於是,嶽肅和藹地說道:起來吧。你叫方吉

多謝大人方吉站起身來,說道:是呀大人,小人正是方吉,難道大人不記得小人了

本帥確實記不得了,不知

大人您忘了,小人是銅仁府方寨的方吉呀,大人您當年做同仁知府的時候,還替我們族人審過冤啊。方吉激動地說道。

我想起來了,你是方吉,方寨的方吉。對了,你們現在的族長方彩兒還好嗎嶽肅馬上記了起來,大聲說道。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我們族長,現在倒是好的很,只是這次,方吉的臉上露出為難之色。

怎麼了,族裡出什麼事了,大家都是朋友,如果遇到了什麼難事,儘管跟我開口,只要我能辦到,一定義不容辭。畢竟當初銅仁被叛軍包圍之時,三苗幫過自己,如此恩情,嶽肅怎能不還。

族裡確實出事了,前些日子,有個叫李自成的人,率人來到我們寨子,希望我們三苗能夠跟他合作,對抗官軍。我家族長表面同意,在與那李自成飲酒之時,於酒中下藥,將他灌倒,生擒活捉。不想,隨後黔國公就打了過來,要求我們交出李自成。族長拒絕交人,並告訴黔國公,要想還回李自成,除非讓大人您,交還方寨金箭。否則的話,哪怕玉石俱焚,也不會將李自成交給官軍。黔國公根本不加理會,隨即派人包圍寨子,好在勾家族長來的及時,讓小人趕快到成都稟報大人,請大人想個法子,救救方寨

原來,李自成在貴州的日子很不好過,雖然糾結了一些土人,想要在貴州橫行,結果沐天波一到,兩仗下來,李自成被打的狼狽不堪,還被其中一些土人出賣,險些被活捉。好在李自成功夫高,才沒有讓土人得手,率著殘部逃到了銅仁府。沐天波追的正急,李自成無奈之下,只好跑到方寨,想要請三苗幫助自己。孰不知,李自成的事,已然天下皆知,嶽肅奉命剿匪的事,同樣天下皆知。方彩兒想起嶽肅,而李自成又是嶽肅要抓的人,不由得心生一計,表面答應李自成,在大家飲酒之時,下藥將李自成給抓了,隨同李自成一起被擒的還有宋獻策。牛金星得知此事,又聞沐天波率兵迫近,乾脆帶著李自成的殘部,投降了沐天波。如此一來,貴州的流寇,可謂全部肅清,只差禍首李自成。沐天波讓方寨交人,方彩兒哪裡肯這樣把人交出,甚至不要朝廷賞賜,只說讓嶽肅交還苗家金箭。

對於嶽肅與方彩兒的糾葛,沐天波哪裡知道,還以為自己的姐夫搶了人家的東西,索性打算包庇姐夫,連方彩兒一起給滅了。所以才下令,要包圍方寨,幸虧勾家族長來得早,才派這方吉前來報信。

聽了方吉的講述,嶽肅大驚,自己和方寨也算是有些淵源,怎麼能讓沐天波將方寨給平了。連忙說道:方吉,你不要著急,我現在就寫封信,讓人送給沐天波,請他不要動手。來人啊,快拿紙筆。

這等大事,嶽肅不能含糊,紙筆拿來,是立刻書寫。書信的內容很簡單,就是希望沐天波不要動手,有什麼事,咱們慢慢說。

把信寫完,嶽肅還不放心,讓童胄帶著厲浩荃及一百名騎兵,隨同方吉現在就走,以免釀成無法收拾的結果。

方吉連日趕路,雖然已很是疲憊,但他知道事情重大,哪敢耽擱,叩謝了嶽肅,與童胄厲浩荃是馬上出發。

一行人全都是快馬,而且還帶了備用的馬匹,好路上換乘。銅仁府距離成都能有九百多裡,將近千里之遙,一路馬不停蹄,按照六百裡加急的速度疾奔,也用了兩天才趕到。

大家夥累的夠嗆,抵達方寨之時,已是黃昏,方寨四周,果然結著軍營,看著架勢,兵馬不下六七萬。營帳連綿,根本看不出被包圍在內的方寨到底如何。

童胄帶人來到寨門之前,守營的士兵一見童胄他們也是穿著官軍服飾,而且童胄與厲浩荃還是參將的衣甲,便很是客氣地問道:不知兩位將軍是從哪裡來的

我等是從四川嶽大帥那裡來的,有急事要見黔國公,還請速速通傳。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