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第九十三章戰永昌重嶽大捷,取中衛闖將建功

第九十三章戰永昌重嶽大捷,取中衛闖將建功

從武威到永昌,如果緊急行軍,一日便到,正常行軍,只需兩日。為了不使兵馬太過疲憊,楊奕山下令正常行軍,不必操之過急。行軍一日,也就走了能有五十裡,兵馬安營紮寨,埋鍋造飯。

可以確定,明日一到永昌,即會是一場大戰,流寇絕對不會給官軍休息的機會,所以今天一定要休息好。今晚也不能鬆懈,以防敵人來偷營劫寨。

還好,夜裡很是平靜,一晚過去,並無流寇前來偷襲。次日一早,楊奕山派探馬向前檢視,大軍拔營起寨,不必急著行軍。等探馬回來,彙報流寇大營,據此地還有將近五十裡的距離時,楊奕山才下令進軍。命令前軍曹文詔部,只需行軍三十五裡,便可就地紮營,待後日再行決戰。

這也是穩妥起見,楊奕山的這個主意,無疑是老爺子給出的。曹文詔接令之後,對楊大人的謹慎很是滿意,開始還以為楊大人只是一個貪功冒進的主帥,現在印象完全改觀了,只有這樣步步為營,方能取勝。

前軍行軍三十五裡,就地紮營,在這個地方紮營,流寇想趁我軍陣腳不穩,前來偷襲,並不容易。因為有足夠的時間將官軍做好防禦準備。曹文詔把營盤扎穩,等中軍楊奕山的兵馬趕到,中軍再紮營的時候,可就從容的多。

這一夜,更得小心,不過流寇似乎光明正大,並沒有偷襲的打算,一晚上風平浪靜,大家休息的不錯。第二天一早,楊奕山再排探馬打探,探馬回來報之,流寇前方十五裡處列陣,等待我軍。

既然要打,楊奕山也不含糊,當即下令,曹文詔率前軍列陣,向前進發,自己親率中軍列陣,隨後跟上,老丈人熊廷弼與一員參將率三千人馬在大營留守。

出兵之前,楊奕山也少不得進行戰前動員,向官兵許諾,此戰獲勝,便有重賞。士兵士氣高昂,英勇向前。

曹文詔率前部五千人馬,向前開進,他這五千人可都是精銳,而且以騎兵為主,甚是厲害。明軍中以騎兵為主的部隊很少,有也是邊軍,曹文詔的部隊為什麼會以騎兵為主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曹文詔以前是遼東孫承宗麾下的將領,因陝西流寇作亂,專門調過來的,他率領的騎兵,也是從遼東帶過來的,也就是當時最為精銳的關寧鐵騎。

一路向前,沒走多久,曹文詔就看到對面的敵軍。流寇早已擺開架勢,看樣子,前軍能有上萬人。別看流寇人多,可幾十萬人不可能都平行全搬到疆場上來,只能是有前有後。

雙方剛一照面,曹文詔毫不客氣,當即下令,全軍衝鋒。別看自己人少,可面對流寇的時候,不僅毫不畏懼,甚至可以說,根本沒把這些烏合之眾放在眼裡。

曹文詔一馬當先,身後的關寧鐵騎奮勇向前,直撲上去。流寇之中,指揮前軍的是闖塌天劉國能,流寇首領的外號,一個個都響亮的很,但真正有本事的,實在沒有幾個,大多都是好勇鬥狠的莽夫。劉國能曾敗在左良玉的手下,不過即便這樣,也從沒服氣,這倒可以算是流寇的一個長處,怎麼打都不服。

見曹文詔的兵馬衝過來,劉國能也指揮兵馬迎了上去。雙方這一接觸,喊殺聲便驚天動地,曹文詔手下多是騎兵,這騎兵殺步兵還不容易,沒一會功夫,就殺得流寇是哭爹喊娘。

後面的高迎祥見前軍受挫,連忙指揮後軍向前增援,前邊殺得精彩,可你後面的人馬即便增援,也擠不到前邊去,只能從兩側迂迴,向前趕去。可這時候,戰場的左右兩端,不遠處有兵馬奔來,正是左良玉和吳家省的部隊。

從兩側迂迴的流寇見官兵從兩翼殺來,連忙倉促迎上去。流寇都是百姓出身,沒經過什麼訓練,打仗也沒有什麼章法,倉促間改變行軍方向,一下子就亂套了。本來麼,流寇也沒有什麼素質,進軍也沒有什麼陣形可言,原本就亂,這一來就更亂了。

左良玉和吳家省的部隊,前鋒都是騎兵,雖然不多,但也有千餘騎,通常步兵對付騎兵,都是要結陣的,可流寇不會結陣,一盤散沙,如何能夠抵抗。只一接觸,就被騎兵衝的是七零八落。

高迎祥的部隊,主力還是有一些戰鬥力的,尤其是李自成的部隊,戰鬥力更強。可惜他已經把李自成派走了,餘下的主力,也只上了一半,畢竟已經做好情況不對,就撤退的準備。在前面對敵的,一小部分是高迎祥原先的部隊,大多數還是在甘肅這邊裹挾的百姓,有的百姓,手裡連刀槍都沒有,拿的只是扁擔燒火棍什麼的,哪裡抵得過官兵。

打仗不是人多就能贏,否則的話,平日裡還訓練幹什麼,到了戰場也不用去打,點點雙方誰的人多不就行了。

流寇兩翼被衝散,前軍更是被曹文詔關寧鐵騎殺的狼狽不堪。流寇見抵擋不住,索性也不打了,是掉頭就跑。這是流寇的特點,只能打順風仗,一旦遇挫,立馬就潰不成軍,抱頭鼠竄。

曹文詔下令追擊,左良玉吳家省立刻從兩側包抄追擊,見勝券在握,楊奕山隨即下令,中軍出擊,在後掩殺。

流寇還有不少人呢,可前面一敗,後面的就慌了,哪裡還站得住陣腳,是扭頭就跑。

大勢已去

高迎祥早就做好打不過就跑的準備,這也不是第一次逃跑了,以前經常被官兵攆著跑,高迎祥帶著主力人馬,趕緊朝側翼敗退。

流寇實在太多了,高迎祥又狡猾的很,不打旗號,矇頭就跑,後面追殺的官兵,哪裡知道誰是誰。流寇到處亂竄,鋪天蓋地都是人,有哭著喊著大喊饒命的,就扔下武器包頭亂跑的,甚至還有攜家帶口奔命的。

幾十萬流寇聚集在這一帶,高迎接領來迎戰,雖然不是全部,也有二十多萬,在有約束的情況下,也不顯得特別亂,可一戰敗,沒了約束,四下逃命,閉著眼都能想到,這是一副什麼場景。

李自成是在三天前開會之後,就率領一萬人馬悄悄繞路離去。當年在陝西鬧騰時的主力,也就不到兩千人,其他的都是新招上來的丁壯。好在李自成在高迎祥麾下,地位很高,所以選拔的人,算是不錯的,而且開啟地方軍需庫後,分到的兵器數量,也就僅次於高迎祥的本部,屬於第二多的。現在他的這一萬,起碼有一半,有正規兵器。

而且,李自成的這一隊人馬中,還有幾個猛人,如侄子李過,同鄉劉宗敏妻弟高一功。這三個都是一等一的好漢,李過就不用多介紹了,一直都和李自成在一起,劉宗敏和高一功則是在李自成起義之後,投到李自成門下的。

這一次,李自成率軍開啟返回陝西的通道,自是要指望這三人幫助。他們想要到中衛縣,必須正常走大道那是不可能的,畢竟有楊奕山的大軍,只能繞走小路和山路,而且還是最偏僻的。一般走這樣的路徑,最多一天下來也就能走五十裡,但李自成知道事情緊迫,不能耽擱,所以一天強行進軍八十裡。這個走法,令手下的人疲憊不堪,甚至還有掉隊溜走的。

不過李自成管不了這麼多,照舊行軍,三日之後,距離中衛縣也就剩下不足百里。這天夜裡,李自成召集手下將領,開緊急會議。其實說白了,參加會議的人,加上李自成在內,也就四個。

中衛縣只是小縣,沒有多少守軍,攻下並不難,但他擔心如果將縣城攻下,行蹤勢必是被發現。這裡屬延綏的地盤,不知會不會有兵馬趕來追殺。可要是不打,自己手頭沒有多少糧食,很難堅持到慶陽。從他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到目的地慶陽,還有四百裡的距離。

四個人研究一下,還是決定攻下中衛縣,管他來不來援軍呢,那是後面兵馬的事情,自己別餓肚子,能成功的返回陝西才是正途。為了能夠用最小的犧牲攻下中衛縣,李自成讓高一功帶二百人先行喬裝混進中衛縣,待自己率大軍攻城時,裡應外合,開啟城池。

這是流寇慣用的伎倆,而且屢試不爽,高一功奉命,先行帶二百人出發,不出兩日,抵達中衛縣城。混進去之後,到了晚上,李自成的兵馬就趕到了,中衛縣令帶領城內巡檢人馬據城守衛,巡檢司正常是一千人,可這裡也是吃空額的,實際只有五百人,都不等李自成的兵馬在外衝鋒,高一功就帶著人從裡面搶下城門。

城門一開,李自成的兵馬呼嘯而入,輕鬆取下中衛縣,中衛縣令被斬。

李自成開啟官庫,把銀子兵器一收拾,糧食大部帶走,留下一小部分,分給百姓,也就罷了。但是這一次,中衛縣城他沒有扔下,派了一個小頭目,帶著五百人守衛縣城,接應高迎祥的大軍。

奪下中衛縣,李自成率軍繼續朝東南方向行進。從這裡到慶陽府有三百裡,道路也能好走一些,若是快走的話,四天之內,便能抵達。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